柳凝
【摘 要】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個人立足社會的根基,然而誠信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是立身之本,更是培養健全人格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前提。但隨著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高職院校學生的誠信現狀卻不容樂觀,誠信缺失已經成為高校德育普遍面臨的難題。面對誠信缺失的現狀,高校教育工作必須加強誠信教育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誠信現狀 原因 探索
一、前言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人才培養,其中對于個人品德極為注重。當代中國教育更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尤其強調“德才兼備”。而大學生是國家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是社會經濟建設的主力軍。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變革,一些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問題日益凸顯,已經嚴重影響了整個群體的發展。因此,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學習方面,上課曠課、早退、遲到現象嚴重。有些學生學習態度不認真,將以往不好的學習習慣帶到新環境;更有些學生認為到了大學應該放松學習,享受生活,從而出現上課遲到早退或者曠課屢禁不止。有些學生為了防止老師點名,找別人代替其出席。對于考試作弊,作弊行為的發生還是較普遍的,而作弊的手段也越來越高明。由原來的帶小抄、請“槍手”發展到現在利用智能手機作弊。作弊現象不但較普遍存在于學習較差的同學中,在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群體中也時而發生。
生活方面,學生將父母給的學費留作私用,或者故意拖欠學費,用學費用來購買高檔化妝品、名牌服飾或購買網游點卡、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用于揮霍,互相攀比消費以滿足自我虛榮心;有的學生隱瞞家庭經濟情況,找政府相關部門申請貧困證明,用來領取國家助學金;更有個別同學惡意拖欠助學貸款不及時償還,向銀行提供虛假的個人信息,在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的同時,也降低了銀行對于學生的信任程度。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通過BBS、微博、微信等新型交流工具,在網上不負責任地散播信息,或者惡意散布電腦病毒等行為,不僅給社會和個人帶來了傷害,同時也影響了社會對于當代學生的評價。
就業方面,有些學生為了能更有效地推銷自己,在簡歷中夸大工作年限,包裝工作經驗,編造工作經歷。還有部分學生把證書視為鋪向夢想行業的敲門磚,為了增加面試機會,竟然偽裝證書或者購買假證書,用以蒙騙用人單位。也有學生任意修改就業協議,或在簽訂就業協議中,同時與多家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他們通常把所簽的單位當作“跳板”,當找到更好的單位之后,就立即同原用人單位撕毀合同。以上這些行為使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用人單位失去對大學生的信任。
三、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肩負著培養大學生的重要使命,但高校對于大學生誠信培養方面卻存在著問題。如評優、評先中一切以成績為標準。道德教育內容上卻不能貼近生活實際,所引的例子僅僅引用一些中外的誠信事例,但是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中卻未能充分反映。道德教育方法無創意,只是采取單純的說教、灌輸的方法,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不到學生的互動和認可,從而缺乏說服力,達不到教育目的和效果。
父母作為子女的最好的老師,家長的做法如果不盡人意,使會孩子在教育中缺少榜樣的示范引導。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出現了重智輕德的現象,忽視對于孩子道德行為的培養,同時縱容子女日常行為中的失信行為。忽視了對這些行為的矯正,客觀上加劇了子女的誠信問題。而且社會中的不良現象與學校教育客觀上存在差別,致使受教育者產生了許多道德沖突,從而抵消了部分學校的正面教育。學生誠信缺失除了客觀原因,從群體自身來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對誠信內涵認識模糊,對自己平時要求不嚴,對失信危害性認識不足。
四、學生誠信缺失所采取的相應對策
學風建設方面,應重點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求實的學習態度,即培養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要有刨根問底的精神,使其在學習上永不知足,不斷求取新知識,反對不求甚解的學風。另外,對于考風考紀應該狠抓,培養大學生誠信品格。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方法,考試成績也是衡量學生是否完成學業的主要標準。高職院??荚囀攀录念l發,不但給高職教育的效果帶來了負效應,也讓社會對高職教育質量產生懷疑,以至于給高職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潛在的危害。
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高校要堅持環境育人的原則,善于結合傳統節假日、學校重要活動等,開展特色鮮明的誠信主題教育活動,著力打造良好的校園誠信氛圍,充分運用校園廣播、校報???、校園宣傳欄、校內網等渠道,用正面輿論引導人,注重發揮典型模范的示范效應,挖掘、培養一批誠信方面突出的先進個人,以點帶面,形成誠信至上的校園風氣。通過開展主題豐富、內容積極的學術和文體活動,寓誠信教育于活動之中。設置誠信教育專欄,在教學樓、宿舍區和公共場所設置誠信格言、警句牌,以形成良好的誠信氛圍,讓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從大學新生報到時起,便建立統一的學生誠信檔案,對他們的誠信狀況進行實時記錄和考核,最后將學生個人在校期間的誠信記錄和量化考核結果錄入學生信息系統,并記錄到個人檔案。
【參考文獻】
[1]韋麗紅,陳志慶.論新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對大學生思想的影響及其對策[J].高教論壇,2008(6).
[2]朱立華.探討高校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