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瑞
【摘 要】單一固定循環指令G90是技校學生在學習數控加工基礎課程中接觸到的第一個循環指令,如何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這一指令,是后續開展復合固定循環指令學習的關鍵所在。理論講授是學生獲得該指令信息的第一步,這就要求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正確、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完全掌握并靈活運用的目的。
【關鍵詞】單一固定循環指令G90 數控理論教學 教學方案 設計
在選取課程內容時,依照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為基礎設計課程的理念,在充分分析數控技術職業崗位能力的前提下,結合本課程在專業中的培養目標,及前后續課程銜接,統籌考慮選取教學內容。
一、學生學情分析是教師組織教學的前提
教師在授課之前,對學生學情的分析是至關重要的。結合技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但是不愿意接受單一的理論授課,更多學生熱衷于動手操作。
2. 學生已學習過利用G01指令切削外圓、錐面的方法。如何調動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欲望是關鍵所在。
3. 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別,要求教師能夠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實現教學最優化。
二、教材的處理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
針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應首先對專業教材進行處理。教師可以把教材上難以理解的僵硬的指令說明進行歸納總結,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指令含義。通過與前邊學過的簡單的切削指令做比對,增加具有針對性的實例分析,可以極大地促進學生對G90指令正確理解和掌握。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應用是促進學生求知的法寶
在教學實踐中,為了避開枯燥單調的講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程講授中可以采用以下4種教學方法和手段:
1.理論講授。教師通過語言,主動、系統地向學生講授知識,是傳統的講課方法。它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系統性、連貫性。G90指令的編程格式及其含義等相關知識的學習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進行。
2.啟發引導。利用系列步驟,提出問題,引起學生自發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指導學生分別解決問題,以增進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將知識內容按問題的形式抽出來,一一解答,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解答,掌握所學知識。
啟發引導針對性強,特別是對于概念性比較多的內容,比較適合。本課程中新課引入和提出問題兩個部分采用了啟發引導。這種方法對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有著獨特的優勢。
3.案例教學。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把分散的知識點融入一個實例中,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與應用。
案例教學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學生參與的主動性,不僅可以使理論講授變得生動活潑,具有啟發性,而且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知識。學生普遍缺乏操作經驗,通過案例教學,可以為學生建立一種效仿模式,很快獲得相應知識。
4.軟件仿真。它是數控編程與操作時較為普遍采用的一種方法。數控加工教學涉及的數控設備比較多,學生如達不到一定的操作水平就去操作數控設備,難免會對刀具和設備造成損害,影響教學秩序的正常進行。因此,學生利用軟件進行操作的模擬,掌握數控機床的基本操作技能,熟練后,再過渡到數控機床操作。通過這樣的過渡,降低了教學難度和教學成本,也減少了設備損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程序的設計是課程講授成功與否的關鍵
1.教學思路。教師提出問題 →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分析 →共同驗證結果
2.教學環節。
1)舊課復習,引出新課:通過回顧直線插補指令G01,提出如果在零件去除余量較大且不均勻時,采用G01切削,程序編制長度較長,會很麻煩,而且還會占用機床的很大內存。我們能不能找出一個含G代碼的程序段,來完成多個程序段指令的加工操作呢?順利引出單一固定循環指令G90。
2)提出問題。回顧直線插補指令G01的指令格式和走刀路線,學生對比學習單一固定循環指令的指令格式和走刀路線。
3)學生分組討論,討論結果匯報:學生通過觀察指令G90的格式,會發現和直線插補指令G01的格式有相似之處,那么這兩個指令的走刀路線會一樣嗎?教師提出疑問后學生分組討論后,各小組代表把討論的結果進行闡述發表。
4)教師總結分析。教師把學生的結論進行分類總結后,把學生在研討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正確的講解和補充,通過幾個實例的講解,把知識進行系統化的學習。
5)通過軟件仿真,驗證結論。通過軟件仿真驗證結果是一個綜合的回顧學習過程,學生可以通過仿真看到指令的走刀路線,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項目實施能力等。
6)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評價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指出在編程及操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7)布置作業:由于不同認知水平,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和操作情況不同,根據接受能力的高低安排難易程度不同的作業,使學生逐步由易到難,分層次、分階段完成教學目標。
結束語
理論教學是實踐教學的基礎。專業理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避免使學生產生單調、空洞的感覺,就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從而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2]林華民.做一流的教學能手[M].朝華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