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隨著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教育面臨著更為重大而深刻的轉型。以上海為例,明確提出了要推進基礎教育發展戰略轉型,其中首要的轉型就是在教育價值觀上,要從過度追求功利價值轉向追求教育對人的幸福和發展本原價值的尊重和回歸,也就是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本”,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的理念。這樣的人本理念落實到課堂,就是由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科書為中心的課堂,向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課堂結構轉型。那么,在課堂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們音樂教師該怎么做?怎樣將音樂教學的出發點和著力點,從教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就此,筆者與上海市嘉定區中光高級中學的丁志紅老師進行了交流。
陳璞:在上海市深入推進課程改革,把傳統音樂課堂向“以學生為本”、“以學定教”的音樂課堂轉型過程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您在自己的課堂中是如何實踐的?
丁志紅:藝術學科的特征一定要通過體驗才能獲得,音樂課一定要給學生“動”的空間。關注學生,精心設計課堂的“動”,并以課外的“動” 助課內的“有效”,以達到身“動”引領心“動”的效果。《上海市中學藝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實踐性和體驗性是學習藝術課程的重要特征。要在藝術實踐和體驗活動中,領悟和品味活動與藝術作品的審美內涵,在這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取得藝術教育成功的關鍵。所以,我認為音樂課要抓住藝術的特征,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性與體驗性,一定要給學生創設有效的實踐平臺。
我們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們與同伴合作起來,伴著音樂唱動著、律動著、舞動著、思想轉動著,體驗著藝術的美,感悟著人生,放松身心,緩解緊張的學習壓力。不論是音樂體驗的動,或是舞蹈由模仿到創編的動,還是音樂小品創作與表演的動由身動促進思維,在思維中激發創造,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在動中觀察,在動中發現,在動中思辨,在動中創意,在動中體驗音樂的美,感悟音樂的向善、尚美情懷,最終走向高層次的動——能創意美,表現美,表達心靈的律動。
陳璞:確實,我們音樂教師如何讓學生“動”得有意義,不僅僅是表面的熱鬧現象,也不單是形式上的動,而是讓學生真正有效地“動”起來,使學生獲得體驗、感受、理解、鑒賞,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審美,但這個要求很難做到。想要做好這一點,從師生兩方面需要關注些什么?
丁志紅:以我上舞蹈單元《肢體語言 ,心靈律動》一課為例,從學生方面來說,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創設課堂教學中不同標高的“動”,針對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應設有坡度、層層深入的“動”,既可以在課堂上體現,也可以從布置的作業中體現。如在探究作業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其中某一題完成;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小組進行創編與個別學生即興表演來體現。針對平日沒有藝術實踐積累、性格比較內向的學生,標高要設低一些,可以要求其觀看舞蹈視頻時學記一個動作或同學之間互學一個動作,然后小組互為模仿,在“動”中樂學;有基礎、有能力的學生可進行即興創造,到臺上展示,一是引領,二是激發其他同學舞蹈的興趣。
在教師方面,需要我們身領示范,以師“動”來促生“動”。在《肢體語言,心靈律動》一課中,我進行了多次的“動”,其中有教師舞蹈片段的展示,讓學生發現動作的來源;有演化秧歌的“動”,帶學生一起扭秧歌;有講到“舞之魂”、塔吉克民族文化以及民間的“鷹舞”時,隨即兩個動作的邊哼邊動。學生為我的“動”鼓掌,我雖然跳得氣喘吁吁,但贏得了學生們真誠的笑,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到了后面的創編環節,學生們能主動大方地走上臺,尤其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有一位平時上課不活躍的女生,這次居然主動走上了講
臺。
陳璞:在音樂教學中,除了可見的藝術實踐活動,欣賞與傾聽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模塊。我知道現在的學生們特別喜歡聽流行音樂,但教學要求我們把一些可能學生們較難感興趣的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教給學生,這是一個矛盾,您是怎樣解決的?
丁志紅:曾幾何時,由于媒體的廣泛傳播,流行音樂像空氣一樣包圍著學生,如花的季節卻把纏纏綿綿的相思之意掛在嘴邊。課堂上,他們只想聽唱最新最流行的歌曲,一聽到民族、古典音樂就唉聲嘆氣。在我看來,既不能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聽之任之,也不能完全排斥流行音樂,否則既有悖于素質教育的核心,也不符合當前的課改精神。所以,我在課堂上增設了五分鐘的“心動一刻”欄目,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流行音樂,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它改變了以往音樂課堂的教學模式,吸引了學生們的目光,為學生們個性的發展、能力的鍛煉提供了空間,讓我了解到當前流行音樂的前沿信息,也使我與學生走得更近。這其中有些歌曲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很高,值得推廣,在課下我經常與學生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
陳璞:音樂教育除了校內課堂,還有校外的音樂教育。如今在校外,家長送孩子學琴的越來越多,但有這么一個普遍現象:當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琴經歷后,往往由于學習的艱苦而突然失去學琴的興趣,不愿意再彈琴或應付了事。對此,許多家長的對策就是打罵,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很糟糕。我知道您的女兒也學琴,她有過這樣的學琴倦怠期嗎?假如有,您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丁志紅:記得我的孩子準備考鋼琴六級時,我在暑假里每天盯著她練琴三個小時,她很恨,不配合,甚至和我吵架。那時她剛五年級畢業,不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也感到很累、很委屈。我想等六級過了,我不能再教她了,再教下去就成仇人了,但也不能半途而廢,于是我給她找了一位很有耐心、很可愛的年輕老師。每次學完后,她都很愉快,說:“跟你學,一個星期一首樂曲,跟楊老師學,一個星期兩首,比你有效果。”學習不足一個月,有了區里迎世博鋼琴比賽的機會,老師建議她參加,我很贊同。令我們沒想到的是,她竟然獲得了兒童組第二名的好成績。她自己很開心,班主任老師在網上看到后,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她祝賀,令她的學習更有了動力。班上有位同學下課后說:“有什么了不起,她才過六級,我比她高,我過了八級,學校的新鋼琴只有我才有資格彈。”聽了這話,孩子從此下定決心要過十級。有了良性競爭的刺激,再加上我一路來的鼓勵,后來她就過了十級。
我認為面對孩子學琴的倦怠期,有以下幾點可以供家長們參考:第一,可以換老師,找孩子喜歡的老師;第二,搭建孩子參加比賽的平臺,讓孩子有成就感;第三,找到孩子在伙伴間的學琴競賽對象;第四,父母適時給予鼓勵。
陳璞:最后,請您對您的工作進行一個評價吧。
丁志紅:我認為自己是在從事一份美麗的事業!記得管建剛老師在《不做教書匠》一書中寫過“源于心底的微笑,源于愛的微笑,將使我們的教育邁向師生共同幸福的美好境界”這句話。每當望著學生頑皮又真摯的笑臉,看到他們圍著我問這問那,見到我能主動問候,而且每節課總有學生主動熱心地到音樂教室幫忙倒垃圾……這些都讓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這種喜悅應該是一種幸福,整天與單純的學生打交道,我也變得單純,生活變得簡單、愉悅、忙碌又充實,我愿意一輩子從事音樂教育這樣一份美麗的事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