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婷
《畫里陰晴》猶如一篇倒敘的文章,大半篇幅都是作者吳冠中在介紹自己在油畫民族化的道路上探索的一些心得和經驗的分享。又有中西兩方一些在吳冠中學畫時對他影響甚深的名師和畫家。原來,吳冠中1936年轉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從李超士、常書鴻及潘天壽等學習中、西繪畫。1946年考取公費赴法國留學。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進修油畫。受到梵高、尤脫利羅、德加等西方大師的啟發和影響。先后在中西兩家的學習經歷影響和造就了作者日后油畫創新的方向和風格。
吳冠中1960年秋返國后致力于風景油畫創作,并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圖把歐洲油畫描繪自然的直觀生動性、油畫色彩的豐富細膩性與中國傳統藝術精神、審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一、師從名家之畫
在吳冠中繪畫生涯中,中西兩方都有很多大師對他影響甚深。有些雖然沒有親自與作者進行授課,但作者在他們的作品和繪畫思想中都得到了重要的啟示,我以為,作者心里早已將他們視為最好的老師。作者早年學習幾位國畫大師的作品,打下了很好的民族傳統繪畫基礎。文中吳冠中先生列舉了幾位中外繪畫名家的創作理念對他的影響:石濤——石濤是中國現代繪畫之父。他主要的繪畫觀念是他在《畫語錄》中闡明的核心問題是尊重“感受”,作者必須尊視自己的感受,不擇手段或擇一切手段表現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來。石濤畫山水,反對陳腔濫調的山水畫程式,直接表現身處真山真水間的親切感受。潘天壽——吳冠中認為,構圖中最基本、最關鍵、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平面分割,也就是整個畫面的面積的安排處理。潘天壽常以圍棋的布局來比方畫面的構圖,特別重視空間的占領,以少取勝,嚴格控制面積,出奇制勝。梵高——作者在學畫之始,一接觸到梵高的畫,便如著了魔,作品中強烈的感情與活躍的色彩如燃燒著的火焰,燃燒著讀者。波提切利——在波提切利一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并最能代表15世紀佛羅倫薩時代特征的作品,無疑是《春》及《維納斯的誕生》。
吳冠中在中國水墨畫與西方油畫中輪番耕作,兩家門下轉輪來,想摸透雙方的家底。終于被他發現兩家的什物有異有同,但兩家的治家格言則完全一致——情真。即不論中國的還是西方的畫家,作畫都必須尊重自己的感受,以表達真實感情為先題。現代和西方這一對啞巴夫妻,雖語言不通,卻一見鐘情,深深相愛。
除了以上的中外著名畫家外,吳冠中還在書中介紹了熊秉明、朱德群幾位中國畫家,這些畫家不僅是作者的良師益友,他們的一些創作觀念和繪畫風格亦為作者肯定和推崇。
二、 吳冠中1960年秋返國后致力于風景油畫創作,并進行油畫民族化的探索實踐時得出了一些心得和感想
首先是關于抽象美的研究。吳冠中先生認為: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人們對形式美和抽象美的喜愛是本能的。并非是西方現代抽象派首先啟示人們注意抽象美的問題,在我國水墨畫、書法和古典建筑終,抽象美被大量而普遍地運用。
吳冠中在客觀物象中分析構成其美的因素,將這些形、色、虛實、節奏等等因素抽出來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其次是關于內容與形式,內容決定形式。然而造型藝術,是形式的科學,是運用形式這一唯一的手段來為人民服務的,要專門講形式,要大講特講。我們這些美術手藝人,我們工作的主要方面是形式,我們的苦難也在形式之中。不是說不要思想,不要內容,不要意境;我們的思想、內容、意境……是結合在自己形式的骨髓之中的,是隨著形式的誕生而誕生的,也隨著形式的被破壞而消失。
吳冠中先生從西方現代繪畫中得到了形式的啟蒙。內容與形式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體。內容決定形式的說法實際上束縛了我們的美術創作。美術作品唯一的表現手段就是形式,一切思想,感情的表達只能依靠形式來體現。形式,它主宰了美術。
三、吳冠中吸取中西兩家繪畫精髓,他創作的風景畫更像是油畫風景與中國山水畫的合影
首先,吳冠中重視以情選景。釀酒要選好糧食,好水源。創作文藝作品要生活源泉。吳冠中長期在遼闊的祖國大地上匍匐和奔馳,感受偉大母土的芬芳使他的文藝起了質的進展!風景哪邊好?祖國好,故鄉好,感情深處好!
然后是以形寫情。就像王國維說的,所有寫景其實都是寫的情,他說的是文學寫景,繪畫寫景也同樣是寫情,以形寫情,其中有特殊的復雜性,有自己的科學規律。
最后是從情出發,打破界限。風景畫取景于自然,而大自然豐富、繁雜、永遠開發不完。畫家除了要有識美的“慧眼”,還要有一雙“巧手”,技法的多種多樣是緣于作者思想感情的差異,思想感情在不斷變化,技法也就在無窮無盡地增生。從情出發,題材內容可不受局限,靜物、風景、人物之間的界限也均可打破,郭味蕖先生就曾探索花卉和山水的結合,題材永遠在演變!
作者深知油畫實踐的艱辛,只能實事求是,一步步爬行,他從風景畫入手,從意境入手,從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情調入手。他不斷地實踐,感覺到自己在追求是: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氣息,傳統的風格,西方現代的形式規律!
四、作者除了概述自己的藝術創新之路,還通過國內外的美術展覽直接或側面顯示了國內的油畫創作及藝術院校教育現狀
譬如,1984年8月24—31日,吳冠中先生在沈陽評選參加全國美展的油畫。評畫中他發現,下工夫將客觀對象描寫得細致,刻畫得真實,這似乎也是目前油畫創作的傾向之一。評委們一致認為,我國油畫水平確乎大大提高了。尤其在技法和表現能力方面,進步更為明顯。但作者認為,這并不是創新或復古的標志。具體好壞優劣要看作品畫面的最終效果。從中可看出作者對審美的理解與情趣的高低。
同時,吳冠中先生告誡青年畫家們,雖然大家功底大都不錯,而且反應敏銳,吸收能力強,學哪種風格都很易學像,但自己的風格無借處,并不能從誰那里學得,只能在自己長期的艱苦實踐中逐步形成。
作為美術教育家,吳冠中注重學生藝術個性的培育。作為善思考的藝術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論獨特,而且文字生動流暢。這本書看似是作者吳冠中在敘述自己生平繪畫創作感想,實則似一位良師,將一腔所學、所識、所感、所得,傾囊相授給讀者。書中對中國油畫創新和藝術院校教育的問題和如何改進的建議,無不顯示出吳冠中對國內油畫大情形的關心和殷切期望。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