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麗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信息化正在改變著傳統的煤炭產業。業界普遍認為,所謂煤炭信息化,就是煤炭企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企業原有的資源、管理、組織形式和業務流程進行改造提升,從而實現企業的優化升級競爭力提升的目的。
其中,智能化煤礦正成為煤炭信息化建設的核心。2013年底,神華數字礦山錦界示范礦井正式上線運行,標志著數字化礦井建設達到新的水平,也使其成為煤炭企業推進兩化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樣本。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秘書長陳養才介紹,當前包括神華、中煤、山東能源、伊泰等大型煤炭企業都在大量推進信息化的建設。神華、中煤的信息化水平已經達到了央企信息化A級水平。
一般而言,國內煤炭信息化起步于2001-2002年,隨著煤炭行業的發展以及國家對信息化建設的推動,煤炭信息化效果正逐步凸顯。目前,大中型煤炭企業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信息化組織管理體系,并開始使用光通信、無線網絡通信等新技術,對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現今,信息化已經不僅僅是輔助生產經營管理的工具,在推動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提高決策水平、保障煤炭安全清潔高效發展等方面,信息化正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然而,國內煤炭信息化依舊面臨各種問題。企業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水平總體偏低,行業安全與生產技術信息化標準體系仍未完善,適用于煤礦井下的信息技術發展也相對滯后。目前,煤炭企業在數字化建設、礦井自動化開采方面處于不斷探索完善階段,需要煤炭企業加大投入,才會取得較快的進展。
防控事故的“利器”
眾所周知,信息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2012年以來,我國煤炭市場持續低迷,煤炭價格跌跌不休,對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煤炭企業生產經營遇到困難,盈利能力大幅下滑,超過70%的企業出現虧損。
在陳養才看來,很多企業并沒有因此減少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因為“企業在困難的時候加大信息化投入,可以通過信息化來提升整個集團的管理水平,最后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多位煤炭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愿意花大筆錢進行信息化投入,不僅僅是因為信息化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強集團管控,從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更重要的是,信息化能夠降低煤炭開采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實現安全生產,而后者在國家對煤礦安全生產要求不斷提高的當下顯得尤為緊迫。
由于我國大部分煤炭資源埋藏在地下,適于露天開采的煤田資源比較少,且煤炭地質條件復雜、煤礦災害事故頻發,因此,國內煤炭信息化建設有了不同于石油、電力等其他行業信息化的鮮明特點,即“煤炭信息化的關鍵是要解決安全生產信息化問題”。
據了解,煤礦安全生產信息化主要包括生產組織管理和安全生產監控兩個方面,其中煤礦生產組織管理主要是通過ERP(企業資源計劃)等系統來實現的。在煤炭企業,ERP系統主要應用于煤礦設備管理、生產調度管理、煤炭運銷管理和財務管理系統等四個方面。
記者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2010年,神華集團為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企業管理提升、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煤炭綜合能源企業,開展了信息化217工程建設,而作為工程核心項目的ERP系統建設項目則于2011年8月19日正式啟動,并于次年10月15日正式實現試點上線,目前已全面上線。
借助ERP系統,神華建立了覆蓋全集團的集中、透明、控制、共享的信息平臺,消除了以往因信息系統分散建設而形成的信息孤島,建立起集中、高效、統一的管控體系,有助于增強公司對市場變化的快速反應能力和適應力。山東能源集團、晉煤集團全業務覆蓋的一體化ERP系統建設也已經全面啟動。
煤礦安全生產監控主要是指煤礦通風安全及生產環節的監控,主要包括煤礦安全監控系統、煤礦瓦斯抽采監控系統、煤礦火災監控系統、礦山壓力監控系統、煤與瓦斯突出監控系統,以及人員位置檢測系統等系統,目前很多煤炭企業尤其是大型國有煤炭企業已經成功建設完畢,并在不斷地完善安全生產監控系統的建設。
隨著國家對煤礦安全生產要求的不斷提高,以及煤炭企業對信息化建設投資力度,尤其是對煤炭安全生產系統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煤炭信息化在安全生產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2013年全國煤礦共發生各類事故604起、死亡1067人,同比分別下降22.5%、22.9%。其中較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35.2%和36.2%,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2.5%和10.3%。煤礦百萬噸死亡率更是首次下降到0.3以內,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形勢有了很大的改善。
按此速度來看,國家發改委《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發改能源【2012】640號)提出的“到2015年我國安全高效煤礦達到800處,產量25億噸;煤礦事故死亡人數、重特大事故起數比2010年分別下降12.5%和15%以上,百萬噸死亡率下降28%以上”目標極有可能提前完成。
盡管煤礦安全生產連年好轉的形勢令人欣喜,然而,“我國安全生產狀況與世界先進產煤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雖然百萬噸死亡率歷史上首次降到0.3以下,但仍是美國的10倍”,國家煤礦安監局副局長宋元明說。
重投資,輕運維
2011年,煤炭產業被國家列入“兩化融合”的評估范圍。作為煤炭行業指導部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承擔了這項任務,并對煤炭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進行了調研。2012年,煤炭行業首份“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發布,在這份報告中,測評委員會對我國煤炭行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給予了“中級水平”的評價。不過,煤炭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卻是顯而易見的。
從這份報告中透露的信息不難發現,目前國內煤炭行業的信息化、自動化綜合集成水平總體偏低,基于煤炭生產安全全過程管理的綜合系統集成仍在起步階段,沒有企業能夠實現產供銷作業協同。企業生產、調度等業務系統與財務管理系統的銜接和集成程度也比較低,僅有10%的企業能實現生產調度系統向經營管理系統即時上傳生產數據和信息。而且,僅有8.6%的企業建立了決策支持系統,僅四成企業實現了超過50%業務系統間信息集成與共享,集團級綜合管理平臺集成業務范圍和程度較低。
同樣不容忽視的是,國內大型煤炭集團與中小企業在協同與創新能力上的差別也很大,前者的財務、經營與風險管控要明顯強于后者。在管控系統建設上,接近9成的企業建成了業務功能較為齊全的統一財務管控平臺,而能建成統一的銷售和物資管控平臺的企業卻僅占三成。在產業鏈集成方面,建立內部產業鏈集成的企業不到一半,能部分實現與上下游產業鏈企業集成的煤炭企業更是不足三成。
據陳養才介紹,國內煤炭信息化建設存在重初始投入,輕運營維護;重硬件投入,輕軟件、研發和服務投入;重網絡、輕資源;重技術、輕管理,煤炭信息化發展了十多年后,信息化投資體制問題仍較為突出,煤炭信息化投入水平總體偏低。數據顯示,絕大多數企業信息化投入比例僅占銷售收入的0.2%-1%,遠低于國外煤炭企業2%-5%的信息化投入比例。
同時,由于煤炭信息化專業性強,專業技術人才不足的問題依然嚴峻。煤炭行業安全生產管理信息化需要的是兼具信息技術和煤炭行業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目前這類人才存在一定缺口。數據顯示,多數大型煤炭企業中的專業 IT 技術工作人員占全部員工比重尚不足 1%。即便近幾年煤炭企業、煤炭院校都在盡力為行業培養所需要的人才,然而,目前現有人才數量遠不能滿足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信息化過程中系統與行業運作間的脫節也是難題所在。這不僅僅是煤炭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而是其他行業都有的共性問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技術因素不可忽視,比如系統只考慮了單項業務系統應用,沒有考慮相關專業的聯動性。而且,生產、安全監控系統是分布式系統,開放性比較差,系統是一個個的信息孤島,無法進行信息共享。
對于煤炭企業各級員工,尤其是企業領導來說,意識到信息化建設的復雜性尤為關鍵。陳養才告訴記者說,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領導高度重視,推進行業兩化融合不單是技術革命,也是管理理念的革命,“如果不把信息化系統的設計與企業的管理規章、企業文化結合起來,再好的系統可能也發揮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