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貢生
[摘 要]20世紀后20年,中國經濟增長“點—軸”基本上沿著經濟區→經濟區網絡和城市網絡→基地+新型鄉鎮+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經濟區域、綜合型經濟帶、綜合經濟圈、外向型經濟區、新的經濟帶→“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帶的路徑而演化。進入新世紀之后,圍繞“三縱兩橫”的軸線,加快新城市群建設和更具特色的經濟區建設,成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主線。為進一步加快區域經濟發展,今后在點—軸建設方面,一是應對區域板塊給予重新劃分;二是應盡快建立經濟區或城市群政府聯盟組織機構,認真落實相關規劃;三是打通“斷頭路”。
[關鍵詞]五年規劃;經濟區;城市群;經濟帶;經濟增長極
[中圖分類號]F0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01-0051-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除了鄧小平同志倡導的“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和“和平的國際環境”之外,最根本的一點就是政府決策層根據資源稟賦條件和市場經濟變化的規律對經濟增長極點和軸線的選擇。對此,給予系統的梳理,不僅有助于深化理論研究,而且有助于指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而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經濟增長點—軸的內涵與外延
關于“點—軸開發”,陸大道先生(1986)曾經指出,是指“在全國或地區范圍內,確定若干等級的具有有利發展條件的線狀基礎設施軸線,對軸線地帶的若干個點——中心城市給予重點發展?!盵1]這里的“點”主要是指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相對于“點”的“軸”則是指由交通、通訊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束”。毫無疑問,“軸”對附近區域具有很強的經濟吸引力和凝聚力。與此相伴隨,軸線上集中的各種設施通過產品、信息、技術、資本流動等,對附近區域具有強大的擴散和輻射作用。[2]伴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點—軸”必然發展到“點—軸—集聚區”。事實上,“集聚區”也是“點”,是規模和對外作用力更大的“點”。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發展軸”可能具有不同的結構與類型。[3]
在此基礎上,賀有利、張仁陟(2007)進一步指出,“點”的作用相對于“軸”的作用是主要的,“點”相對于“軸”更加突出?!包c”的相互溝通形成互通的交通網和信息網絡,從而形成了點軸密集的“群”。點軸群理論是在點狀和軸狀增長極的基礎上,增加了生產力分布的新形態——群。實質上是增加了群狀增長極。該理論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按照點狀增長極,再到點狀和軸狀增長極,最后到點狀、軸狀和群狀增長極的模式發展,呈現點、點軸、點軸群的發展規律和點、軸、群的空間布局特點?!包c軸群”是生產力空間分布形態不同的三種經濟增長極。在“點軸群”三種形態的經濟增長極中,由于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群”往往成為最主要的增長極,并成為主要的發展力量,甚至成為一個國家或者地區乃至全球增長和發展的“引擎”。
相對于“點軸群”的是“面”。這里的“面”,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甚至全球?!包c軸群”中的“點”是相對“面”來講的,是相對于國家或地區甚至全球來講的“點”。“點”一般表現為城鎮,不僅包括特大城市,而且還包括村鎮、工礦點?!拜S”是相對于“面”來講的,是相對于國家或地區甚至全球來講的“軸”,“軸”實質上是“點”的帶狀集合,是特殊形狀的“點”。“點軸群”中的“軸”不僅是指點之間的聯通,而且包括“點”的帶狀集合形成的“經濟帶”、“城市帶”,“軸”一般表現為沿海地帶、沿江地帶和沿交通線地帶??傊?,“帶狀”經濟的分布就是“軸”,帶狀的增長極就是軸?!包c軸群”中的“群”是相對“面”來講的,是相對于國家或地區甚至全球來講的“群”,是相對“點”和“軸”來講的“群”,是點和軸的密集集合,是特殊形狀的“點”,是特殊形狀的“軸”??傊?,“群狀經濟”的分布就是“群”,“群狀”的增長極就是“群”?!叭骸币话惚憩F為“城市群”。[4]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增長的極點可能表現為微小的星狀狀態——比如農村集貿市場的形成;但也可能表現為“集聚區”——比如義烏小商品市場聚集區,永康五金交電聚集區;或者經濟區——比如成渝經濟區、南貴昆經濟區、大都市圈等;或者城市群——如長株潭城鎮群、長三角城市群、城市集群;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發展軸——比如沿海地帶、沿江地帶、沿交通線地帶等??傊?,點、線軸、群、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其內涵和外延可能不僅相同,但如果能夠順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將其連接在一起,形成合力,必將驅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
二、“六五”~“十五”時期:經濟增長點—軸的演化
改革開放伊始,由于受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所以鄧小平同志首先倡導非均衡的區域經濟發展思想。受此思想影響,“六五”計劃(1982)提出“首先是編制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的經濟區規劃,以山西為中心包括內蒙古西部、陜北、寧夏、豫西的煤炭、重化工基地的經濟區規劃?!盵5]很顯然,前一個經濟增長極屬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后一個則屬于能源基地。
1984年中共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思想,加之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開始全面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所以“七五”規劃(1985)提出“逐步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的、不同層次、規模不等、各有特色的經濟區網絡”;“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城鎮。鑒于我國地域廣闊,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中小城市的發展也不應當過于分散,應當以大城市為中心和交通要道為依托,形成規模不等、分布合理、各有特色的城市網絡。”[6]此時,經濟增長極點已經演化為“經濟區網絡”、“城市網絡”,且要以“交通要道為依托”“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城鎮”。受此規劃影響,以上海等特大城市為中心的周邊開始進行另外一種形式的經濟增長極點——衛星城鎮的建設。
進入20世紀90年代初期,雖然當時中國正處于治理整頓時期,但是八五計劃(1990)仍然提出:“煤炭工業,要加快統配礦的建設,特別是加強山西、陜西、內蒙古西部和寧夏能源基地的建設”;“以鄉鎮企業為依托建設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鄉鎮”;“鞏固和發展已開辟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7]由此可見,此時的經濟增長極已經延伸到“新型鄉鎮”、“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此基礎上,重點發展“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這一發展軸。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本身就告訴我們,中國仍將繼續加快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受此制度安排影響,“九五”規劃(1995)明確提出: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為依托,逐步形成7個跨省區市的經濟區域。”“長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區”應“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條橫貫東西、連接南北的綜合型經濟帶”;“環渤海地區”應“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綜合經濟圈”;“東南沿海地區”應“形成外向型經濟發達的經濟區”;“西南和華南部分省區”應“發揮沿海、沿江、沿邊和農林水、礦產、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以對外通道建設、水電和礦產資源開發為基礎,依托國防工業的技術力量,形成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有色金屬和磷硫生產基地、熱帶亞熱帶農作物基地、旅游基地”;“東北地區”應“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搞好圖們江地區開放開發,綜合開發農業資源,發展深加工,形成全國重要的重化工基地和農業基地”;“中部五省地區”應“以隴海、京九、京廣等鐵路干線為紐帶,形成重要的農業基地、原材料基地、機械工業基地和新的經濟帶”;“西北地區”應“以亞歐大陸橋為紐帶,加快水利、交通建設和資源開發,形成全國重要的棉花和畜產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能源基地和有色金屬基地”。[8]由此可見,該規劃不僅對各經濟區域的主導產業給予了全面的規劃——從而使得各經濟區域的內核更加充實,而且為中國經濟增長軸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為后來區域協調發展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也正因為此,所以在此階段盡管中國經濟深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經濟增長速度仍然保持在8%以上,并帶領亞洲乃至全球經濟回暖。
1999年6月17日,江澤民同志審時度勢,提出應“不失時機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受此思想影響,“十五”計劃(2000)改變過去東中西部地區的提法,按照西、中、東部的次序指出:“西部”應“依托亞歐大陸橋、長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線,發揮中心城市作用,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有重點地推進開發”;“中部”“要發揮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區位優勢和綜合資源優勢,……以沿重要水陸交通干線地區為重點,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帶”。同時,提出三個“帶動”。一是“繼續發揮東部沿海地區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帶動作用”;二是“注意發展城市間的經濟聯系,發揮中小城市對小城鎮發展的帶動作用”;三是“在著重發展小城鎮的同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而提出“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盵9]由此亦可見,進入新世紀之后,從政府規劃的角度講,已經將點、軸、面三者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希冀能夠在全國范圍之內形成“小聚集、大分散”、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格局。
綜上所述,20世紀后20年,中國經濟增長“點—軸”基本上沿著經濟區規劃→經濟區網絡和城市網絡→基地+新型鄉鎮+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城市和開放地帶→經濟區域、綜合型經濟帶、綜合經濟圈、外向型經濟區、新的經濟帶、13個基地→“以線串點,以點帶面”、“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積極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經濟帶,三個帶動的路徑而演化。這樣的制度安排,不僅為各地區特色產業的形成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而且為細分經濟區,進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軸”奠定了基礎,從而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整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鋪平了道路。
三、“十一五”~“十二五”時期:經濟增長點—軸的重新界定及空間布局
繼“十五”計劃提出三個“帶動”之后,“十一五”規劃(2005)進一步提出:“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边@樣的思路本身就給珠江流域經濟帶、長江流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經濟帶的建設提供了清晰的路線圖?!笆晃濉币巹澩瑫r提出:“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10]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將這一思想概括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庇纱丝梢?,新城市群將代替城市成為未來中國區域經濟增長的戰略支撐點——換句話說,未來一定時期之內,哪個城市群發展的步伐快,哪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亦將加快。也正因為此,所以在2009年和2010年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相繼批復了14個經濟區規劃(見表1)——堪稱史無前例。這些規劃的相繼實施,不僅使得中國免受始于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和后來的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而且還為世界經濟盡快度過危機做出巨大貢獻。
應當說,“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新城市群建設以及后期相繼批復的14個各具特色的規劃為“十二五”規劃分區域確定經濟增長極點和軸線鋪平了道路。正因為此,所以“十二五”規劃(2010)依據西部、東北、中部和東部的順序對中國的經濟增長極給予了詳細規劃(見表2)。
在此基礎上,“十二五”規劃進一步提出:應“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加強基礎設施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發展面向周邊的特色外向型產業群和產業基地,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建成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樞紐,把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把廣西建成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不斷提升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的水平”;“在東部地區逐步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有條件的地區培育壯大若干城市群”;“深化粵港澳合作,落實粵港、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諸如此類的規劃,既是對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布局,更是對培養世界級的經濟增長極的一種戰略設想,同時,更是對形成新的開放格局的一種全新的謀劃。
關于經濟增長軸,“十二五”規劃在“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中首次提出應“構建以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以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以軸線上若干城市群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區和城市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化戰略格局,促進經濟增長和市場空間由東向西、由南向北拓展?!边@既是對過去五年規劃關于經濟增長帶和經濟增長軸的肯定、凝練和發展,更是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帶的一種謀劃。為強化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和城市群之間的聯系,該規劃提出應“以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為骨干,以國省干線公路為補充,推進城市群內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建設”,并“建成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推進重點開發區域城市群的城際干線建設?!?/p>
四、余 論
綜上所述,支撐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支點和骨架已經基本形成(見圖1)。但是,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下述幾個問題尚有待于理論的深化和實踐的探索。
1. 關于沿海城市經濟帶的范圍劃分問題
眾所周知,中共十八大報告在第八章“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第一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當中明確提出應“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盵11]此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十四章也提出應“推進海洋經濟發展”,“堅持陸海統籌,制定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優化海洋產業結構”,“制定實施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統籌海洋環境保護與陸源污染防治,加強海洋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可見,沿海省份作為同質性區域,國家必將面向未來制定統一的海洋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促進該區域發展。但是,從目前的區域板塊劃分來講,遼寧被劃分到東北地區、廣西被劃分到西部地區,一定程度上,形成“掐頭去尾”式的板塊——這種劃分方法,既沒有抓住“沿?!币辉~的本質特征,也不利于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因此,筆者認為,完整的沿海城市經濟帶應由12個省區市即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上海、福建、廣東、海南、遼寧和廣西組成。這樣的劃分,既有利于海洋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貫徹落實,更為重要的則是有利于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此類似,西部板塊也是一個不太科學的概念。這是因為,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無論是自然稟賦,還是經濟發展都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不僅如此,而且僅新疆而言,國土面積達到166萬平方公里,比沿海地區要大許多,很籠統的將地域上相鄰的西北和西南合并為西部地區,既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不利于有針對性的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因此,在今后的規劃中,建議將新疆、西藏和內蒙古(內蒙古橫跨中國的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中國的三大防沙帶有兩大防沙帶在這里。一定程度上講,內蒙古在防沙、固沙和綠化方面的結果如何,直接影響著沙漠以南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單列,在此基礎上,獨立出來西北板塊(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和西南板塊(重慶、四川、貴州、云南)。
2. 關于經濟區與城市群之間的區別及相關問題
由表2和圖1可見,相關規劃對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沒有加以嚴格的區分——即都將其作為經濟增長的點來對待。毫無疑問,兩者存在著許多重復的地方,如經濟區內存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城鎮。但是,我認為兩者在許多方面存在著不同。第一,從詞義上看,前者更多強調的是一個相對小的面——面面俱到,后者則更側重于立體的突出的點;第二,任何一個經濟區,本身都需要城市作為其經濟增長極,帶動它的發展——或許組團式的城市群更有利于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而且,任何經濟區規劃都必須有城市體系規劃;第三,從全球化的角度來講,更多強調的是城市和城市群與世界的對接,作為經濟區,可以看做是腹地;第四,實踐層面上,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群規劃屬于住房與城鄉規劃建設部,經濟區規劃屬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此基礎上,今后無論是經濟區建設還是城市群建設,均應當盡快建立經濟區或城市群政府聯盟組織機構——獨立于省級政府。行政級別上高于省級、低于部級。其職能就在于:一是根據自然稟賦、現有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制定經濟區或城市群發展的階段性目標;二是對該區域的產業給予重新定位;三是根據國家和各省區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詳細的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規劃,實施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四是磋商解決經濟區或城市群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在此尤其值得一提的就是,無論是經濟區還是城市群建設,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一是要注意邊界的劃定,并確保該區域內部首先實現一體化,然后逐步向外推進;二是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本身就是“有形之手”在干預市場經濟的運行,目的就在于促進區域經濟更好更快的發展,因此,政府更多的工作則是在為市場經濟的運行“鋪路搭橋”——提供公共服務,而不應當與民爭利;三是經濟區或城市群作為經濟增長極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應注意保持與腹地之間的關系,即不應當使腹地邊緣化;四是對任何一個經濟區或城市群的功能定位,都應當從與世界的聯系、在全國經濟發展當中的作用和與腹地的關系三個方面加以分析,切忌形成新的與世隔絕的“藩籬”。
3. 關于“斷頭路”的建設問題
如圖1所示,雖然昆明到貴陽的快速交通已處于規劃和建設階段,但是,作為南貴昆經濟區組成城市之一的南寧與昆明和貴陽之間并沒有快速交通規劃。這是其一;其二,與其相鄰的海南省未來5年~10年也沒有快速交通與其相連接;其三,從北京經呼和浩特和銀川到蘭州及西寧或烏魯木齊之間,也出現了北京到呼和浩特、銀川到蘭州、蘭州到烏魯木齊之間快速交通斷頭路;其四蘭州到成都,再到昆明之間,必須繞道重慶。這既是快速交通規劃的一大缺失,更是制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一大瓶頸。筆者認為,“十二五”規劃期內應加快這些地區規劃論證和地質勘探工作,“十三五”規劃期內爭取建成并交付使用。不僅如此,中西部地區的許多城市群內部亦存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國省干線公路和多層次城際快速交通網絡斷頭路,甚至城鄉之間的斷頭路,因此未來十年之內應通過各種手段打通這些斷頭路,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
[注 釋]
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整理而得。
② 2010年6月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將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極點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具有全國影響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陜甘寧等(經濟區)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帶;三是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省域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Lu Dadao. A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of industrial allocation in China in 2000[J].Geographical Science,1986,6(2). (In Chinese).
[2] 陸大道.工業的點軸開發模式與長江流域經濟發展[J].學習與實踐,1985(2)1-6.
[3]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學報,2002(1):1-6.
[4] 賀有利,張仁陟.點軸群理論的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8-123.
[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 [EB/OL].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95143.
[6]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EB/OL].http://www.china.com.cn/cpc/2011-04/12/content_22343550.htm.
[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8/content_5002538.htm.
[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1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1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 http://news.hfhouse.com/html/Other/121109/R148B1352423048.html.
[1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Abstract: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the"point to axis"evolution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was being deduced along a certain path,which was presented as the economic area→ the economic zone and urban network → bases+new township+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coastal open cities and areas→ economic areas,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ips,comprehensive economic rims,export-oriented economic zones,the new economic strips →“the line through point,fan out from point to area”,“the junct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penetr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and actively cultivat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economic zones. Since the world has entered the new century,around the"Three Vertical and Two Horizontal"axis,to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ore distinctive economic zone has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point–axis”pattern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Firstly,regional plates should be redrawn. Secondly,economic zones or urban agglomerations government coali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and the relevant plans should be earnestly applied. Thirdly,“Dead end Highway”should be through.
Key words:five-year plans;economic area;urban agglomeration;economic zone;economic growth pole
[注 釋]
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整理而得。
② 2010年6月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將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極點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具有全國影響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陜甘寧等(經濟區)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帶;三是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省域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Lu Dadao. A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of industrial allocation in China in 2000[J].Geographical Science,1986,6(2). (In Chinese).
[2] 陸大道.工業的點軸開發模式與長江流域經濟發展[J].學習與實踐,1985(2)1-6.
[3]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學報,2002(1):1-6.
[4] 賀有利,張仁陟.點軸群理論的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8-123.
[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 [EB/OL].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95143.
[6]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EB/OL].http://www.china.com.cn/cpc/2011-04/12/content_22343550.htm.
[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8/content_5002538.htm.
[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1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1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 http://news.hfhouse.com/html/Other/121109/R148B1352423048.html.
[1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Abstract: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the"point to axis"evolution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was being deduced along a certain path,which was presented as the economic area→ the economic zone and urban network → bases+new township+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coastal open cities and areas→ economic areas,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ips,comprehensive economic rims,export-oriented economic zones,the new economic strips →“the line through point,fan out from point to area”,“the junct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penetr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and actively cultivat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economic zones. Since the world has entered the new century,around the"Three Vertical and Two Horizontal"axis,to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ore distinctive economic zone has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point–axis”pattern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Firstly,regional plates should be redrawn. Secondly,economic zones or urban agglomerations government coali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and the relevant plans should be earnestly applied. Thirdly,“Dead end Highway”should be through.
Key words:five-year plans;economic area;urban agglomeration;economic zone;economic growth pole
[注 釋]
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整理而得。
② 2010年6月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將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極點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成渝、關中—天水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等具有全國影響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新疆天山北坡、蘭(州)西(寧)格(爾木)、陜甘寧等(經濟區)西部地區新的經濟增長帶;三是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寧夏沿黃、西藏“一江三河”等(經濟區)省域經濟增長點。
[參考文獻]
[1] Lu Dadao. A scientific configuration of industrial allocation in China in 2000[J].Geographical Science,1986,6(2). (In Chinese).
[2] 陸大道.工業的點軸開發模式與長江流域經濟發展[J].學習與實踐,1985(2)1-6.
[3]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學報,2002(1):1-6.
[4] 賀有利,張仁陟.點軸群理論的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8-123.
[5]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 [EB/OL].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95143.
[6]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三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EB/OL].http://www.china.com.cn/cpc/2011-04/12/content_22343550.htm.
[7]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第八個五年計劃綱要[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28/content_5002538.htm.
[8]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9]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10]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0897687.html.
[1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EB/OL]. http://news.hfhouse.com/html/Other/121109/R148B1352423048.html.
[12]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Abstract: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f the 20th century,the"point to axis"evolution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was being deduced along a certain path,which was presented as the economic area→ the economic zone and urban network → bases+new township+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s,coastal open cities and areas→ economic areas,comprehensive economic strips,comprehensive economic rims,export-oriented economic zones,the new economic strips →“the line through point,fan out from point to area”,“the junction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penetr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and actively cultivating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s and economic zones. Since the world has entered the new century,around the"Three Vertical and Two Horizontal"axis,to accelerat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 agglomerations and more distinctive economic zone has become the main lin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rder to accelerat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point–axis”pattern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Firstly,regional plates should be redrawn. Secondly,economic zones or urban agglomerations government coali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s soon as possible,and the relevant plans should be earnestly applied. Thirdly,“Dead end Highway”should be through.
Key words:five-year plans;economic area;urban agglomeration;economic zone;economic growth p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