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摘 要利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的高技術產業數據與同花順iFinD數據庫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行業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制結構在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的差異,不同所有制結構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也有很大不同,民營企業的盈利水平通常要高于國有企業。
關鍵詞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所有制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4)01-0057-09
我國在2010年10月10日和2012年7月9日先后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和《“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國發〔2012〕28號)。國發〔2010〕32號發布后,中央各部門、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紛紛將培育和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各種所有制的企業也涌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但是從所有制結構角度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論文還非常稀少。本文將重點分析2010年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發展情況。
盡管國家統計局在2012年12月發布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2)》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類進行了規范,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無法獲得行業代碼為四位數及以上的行業數據,或者無法同時獲得所有制屬性的數據。因此,我們在本文中采取兩種替代方式:一是利用相關統計年鑒中的高技術產業數據;二是使用我國A股上市公司數據。
一、高技術產業的所有制差異
《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涵蓋的高技術產業包括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及其若干子行業,這些高技術產業能夠基本對應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等行業。我們可以通過對這幾個行業的分析,近似反映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所有制結構特征。
總體上來看,在高技術產業中,國有企業的規模優勢最為明顯,其次為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內資非國有企業的規模最小。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在不同行業具有規模優勢:國有企業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領域最多,包括:化學藥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飛機制造及維修、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儀器儀表制造,特別是在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等領域的規模優勢非常明顯。外商投資企業則在中成藥制造、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辦公設備制造等領域具有規模優勢。港澳臺投資企業的規模優勢體現在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等領域。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在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領域相對內資企業的規模優勢非常突出。內資非國有企業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領域相對較少,只有飛機制造及修理(見表1)。
對比表2可以發現,盈利狀況與規模之間并不存在明顯的一致對應性。盡管內資非國有企業的平均規模最小,但其盈利狀況最好,而且在通信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辦公設備制造等多個并不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領域保持了最高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國有企業的情況正好相反,盡管具有規模優勢的產業領域最多,但只在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電子器件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等少數幾個產業領域保持了最高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外商投資企業相對盈利狀況最高的產業包括:中成藥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港澳臺投資企業相對盈利狀況最高的產業為化學藥品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從企業數量來看,在高技術產業的各個細分產業領域中,內資非國有企業的數量均為最多,內資非國有企業數量占全部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的63.43%,在絕大部分行業的比重超過40%,中成藥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等行業中內資非國有企業的數量超過80%。相反,國有企業的數量最少,其占全部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的比重僅為1.49%,除少數與軍工有關行業外(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外,國有企業數量比重均在3%以下且一半以上集中在1%以下水平。外商投資企業、港澳臺投資企業的數量分布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均在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占有較大比重,但是外商投資企業在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所占比重相對較高。
從主營業務收入來看,在全部高技術產業中,外商投資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所占比重最高,其次為內資非國有企業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國有企業營業收入所占比重僅為2.26%。國有企業僅在航天器制造業所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最高;內資非國有企業在除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辦公設備制造之外的領域擁有比較明顯的相對優勢。相反,外商投資企業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通信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辦公設備制造等領域(見表3)。
從利潤來看,內資非國有企業占有高技術產業全部利潤的50.08%,外商投資企業占31.05%,港澳臺投資企業占16.44%,國有企業僅占2.43%。從具體行業來看,國有企業占航天器制造行業利潤的比重最高,外商投資企業利潤占比最高的領域包括電子器件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電子計算機外部設備制造、辦公設備制造,而內資非國有企業在除上述幾個行業以外的行業中具有最高的利潤率,港澳臺投資企業在大多數行業的利潤率高于國有企業而低于外商投資企業或內資非國有企業(見表4)。
從出口交貨值來看,外商投資企業是我國高技術產業出口的主要力量,占出口交貨值的比重高達61.09%,港澳臺投資企業、內資非國有企業分別占27.62%和10.81%,國有企業僅占0.48%。從具體行業看,內資非國有企業在化學藥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等領域占出口交貨值的比重最高,而外商投資企業在其他行業占出口交貨值的比重最高。由于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是主要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部門,因此外商投資企業在高技術產業總出口中占到最高比重(見表4)。
重大的科學和技術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根本的推動力,信息技術、生命科學與技術、航空航天技術、重大裝備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領域先進技術的突破及其產業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得到全面的體現,正在并將繼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發展。同時,這些重大科學和技術發展的水平也是制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其進展程度決定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所能達到的階段。因此,研發投入情況不但決定了當前國家/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而且決定了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潛力。從表5可以看到,我國研發資源及相應產出(以新產品比重來衡量)主要集中于大型企業,具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比重、具有R&D活動的企業比重、R&D占主營收入比重以及新產品比重均遠遠高于中型企業。外商投資企業、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在具有研發機構的企業比重、具有R&D活動的企業比重方面都高于內資企業。隨著近年來內資企業R&D投入的快速增長,其R&D占主營收入比重已超過外商投資企業、等于港澳臺投資企業,可能由于R&D投入的效果尚未完全顯現,內資企業的新產品比重仍然有一定差距。在內資企業內部,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企業的研發活動較為活躍,集體企業、私營企業的研發活動、研發投入和研發產出相對較低(見表5)。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比較:總體情況
本文二、三兩部分所利用的數據均來自于同花順iFinD數據庫。企業的所有制性質根據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類型確定。控制人類型為“國資委”、“地方國資委”、“中央國家機關”、“地方政府”、“中央國有企業”、“地方國有企業”、“大學”的均視為國有企業,有多種控制人類型的視為綜合型,無數據的不計入任何類型,僅將控制人類型為“個人”的視為民營企業。我們首先利用iFind數據庫的新證監會行業分類粗略地分析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二位數行業的所有制發展情況,再利用iFinD數據庫的概念分類研究具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或其更為細分的子產業領域。
我國確立的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上市公司新證監會行業分類中的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包括研究和試驗發展、專業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中的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2)》的界定,本部分所涉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剔除了制造業中的“紡織服裝、服飾業”、紡織業、家具制造業、“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其他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造紙和紙制品業”等幾個行業。按照上述標準,我們共得到A股上市公司1 485家,其中主板659家,中小板513家,創業板313家。從表6可以看到,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2012年平均營業收入為50.10億元,比2010年增長24.27%,其中,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平均規模依次遞減,其2012年營業收入分別為97.56億元、16.61億元和5.04億元,而企業成長速度與規模呈明顯反向關系,與2010年相比,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公司2012年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2.96%、31.48%和44.17%(見表6)。
在我們所考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1 485家上市公司中,國有上市公司與民營上市公司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營業收入方面均處于絕對優勢地位,其中國有上市公司有487家、民營上市公司有900家,分別占總數的60.61%和32.79%。201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全部上市公司累計營業收入74 392.09億元,其中國有54 161.32億元,民營15 770.08億元,分別占72.81%和21.20%,全部上市公司營業利潤2 631.57億元,其中國有1 374.31億元,民營1 131.59億元,分別占52.22%和43.00%(見表7)。因此,下文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所有制結構的分析也將圍繞國有與民營上市公司展開。
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405家,中小板68家,創業板僅14家,分別占83.16%、13.96%和2.87%;而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213家,中小板414家,創業板273家,分別占23.67%、46.00%和30.33%。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與民營上市公司的類型分布上差異顯著,而不同類型的上市公司在規模與增速上又存在明顯不同,因此,可以認為國有與民營上市公司在企業規模、利潤及其增長速度方面均存在明顯差異。從表8可以看到,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111.21億元,遠遠超過民營上市公司的17.52億元;但民營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更快,其2010~2012年的增速平均為30.53%,高于國有企業7.32個百分點。從利潤上看,盡管民營上市公司的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凈利潤均遠遠低于國有上市公司,但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以及凈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均高于國有上市公司,且2012年相對于2010年的利潤的下降幅度要低于國有上市公司。以2012年為例,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7.18%,凈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7.09%,分別是國有上市公司的2.83倍和2.58倍。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所有制比較:具體行業
本部分各戰略性新興產業數據根據iFinD數據庫概念分類中相關產業數據進行匯總。
1. 節能環保產業
節能環保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節能照明、空氣治理、固廢處理、污水處理、重金屬治理、環保概念、脫硫脫硝,共涉及上市公司172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71家,民營上市公司88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67家,中小板2家,創業板2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20家,中小板36家,創業板32家。節能環保產業以國有上市公司為主體,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4.14倍、2.33倍和2.21倍;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5.13倍、2.89倍和2.74倍。但是民營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相對較好。2012年,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6.50%,遠遠高于國有上市公司的3.66%。盡管民營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低于國有上市公司,但其營業利潤和凈利潤相比2010年分別增長了11.95%和2.71%,而國有上市公司出現了負增長(見表9)。
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三網融合、金融IC卡、IPV6概念、觸摸屏、物聯網、云計算、寬帶中國、智能醫療、北斗導航(同時列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制造)、網絡安全、大數據、4G概念、智能家居、柔性電子、手機游戲、超級電視、智能穿戴、玻璃基板,共涉及上市公司230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72家,民營上市公司143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54家,中小板16家,創業板2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14家,中小板56家,創業板73家。國有上市公司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5.40倍、1.52倍和1.64倍;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10.73倍、3.01倍和3.26倍。2010~2012年間,無論國有上市公司還是民營上市公司均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分別是30.03%和54.80%),盡管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低于民營上市公司,但其營業利潤和凈利潤的增長幅度分別為8.95%和25.36%,遠遠高于民營上市公司的0.79%和11.89%。民營上市公司的經濟效益情況明顯好于國有上市公司,2012年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9.61%,遠遠高于國有上市公司的2.70%(見表10)。
3. 生物產業
生物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生物醫藥、基因芯片。生物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共涉及上市公司28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13家,民營上市公司11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11家,中小板2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5家,中小板4家,創業板2家。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3.66倍、1.28倍和1.36倍;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3.10倍、1.09倍和1.15倍。民營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明顯好于國有上市公司,2012年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19.20%,遠遠高于國有上市公司的6.73%。但是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增長速度與國有上市公司均存在較大差距(見表11)。
4.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
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軌道交通-高鐵、北斗導航、智能制造、高端裝備,共涉及上市公司116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61家,民營上市公司51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52家,中小板7家,創業板2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5家,中小板和創業板各23家。由于裝備制造業的資本密集度大、進入的資金門檻高,因此民營上市公司與國有上市公司的規模差距更為明顯。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17.82倍、7.49倍和6.51倍;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14.90倍、6.26倍和5.45倍。民營上市公司2012年的營業收入比2010年增長31.10%,而同期國有上市公司僅增長11.97%,同時,民營上市公司2012年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9.19%,也遠遠高于國有上市公司的3.87%。但另一方面,民營上市公司盈利狀況趨于惡化,2010~2012年間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下降了22.92%和13.83%,而同期國有上市公司實現盡管幅度不大的利潤增長,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增長2.19%和2.96%(見表12)。
5. 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風能概念、太陽能-光伏、特高壓、新能源、生物質能、地熱能,共涉及上市公司156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58家,民營上市公司88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49家,中小板6家,創業板3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29家,中小板36家,創業板23家。新能源產業的民營上市公司與國有上市公司存在較大的規模差距,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3.75倍、7.36倍和5.79倍;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5.68倍、11.17倍和8.78倍。與大部分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新能源產業的國有上市公司無論在增長速度還是在經濟效益方面都表現得比民營上市公司更好。2010年至2012年間,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了23.67%,高于民營上市公司的17.64%;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增長了14.50%和8.14%,而民營上市公司均出現了大幅度的負增長,同時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4.93%,也高于民營上市公司的2.51%(見表13)。
6. 新材料產業
新材料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石墨烯、碳纖維、稀土永磁、動力-鋰電池、特鋼、氨綸,共涉及上市公司112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51家,民營上市公司55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42家,中小板7家,創業板2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24家,中小板25家,創業板6家。新材料產業的民營上市公司在規模上與國有上市公司存在較大差距。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168.58億元,而民營上市公司僅為25.85億元,前者是后者的6.52倍。同時由于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遠遠高于國有上市公司(2012年為3.25:0.60),造成二者總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差異不大。2010至2012年間,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長33.43%,是民營上市公司增速的大約4倍,但二者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均出現大幅度減少,且國有上市公司的減少幅度大于民營上市公司(見表14)。
7. 新能源汽車產業
新能源汽車產業涵蓋同花順iFinD數據庫概念類中的以下行業: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充電樁,共涉及上市公司74家,其中國有上市公司30家,民營上市公司41家。在國有上市公司中,主板26家,中小板3家,創業板1家;在民營上市公司中,主板12家,中小板23家,創業板6家。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民營上市公司與國有上市公司存在較大的規模差異。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5.10倍、7.85倍和6.33倍;國有上市公司平均營業收入、平均營業利潤和平均利潤分別是民營上市公司的6.97倍、10.72倍和8.66倍。國有上市公司的增長情況明顯好于民營上市公司,2010至2012年間,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增長28.04%,而民營上市公司僅增長12.22%。同時,國有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明顯好于民營上市公司,2012年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與營業收入之比為6.08%,民營上市公司僅為3.95%;2010年至2012年間國有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實現12.99%和23.04%的增長,而民營上市公司的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均出現大幅度下滑(見表15)。
8. 小 結
如果我們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和營業利潤的增長兩個維度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分類,可以將其納入以下四個區間。從圖1可以看到,在生物、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無論在營業收入增長還是在營業利潤增長方面均強于民營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長超過民營企業但營業收入增長低于民營企業;在節能環保、新材料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長超過國有但營業收入增長低于國有企業。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的高技術產業數據與同花順iFinD數據庫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行業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制結構在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的差異,不同所有制結構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也有很大不同,民營企業的盈利水平通常要高于國有企業。
十八屆三中全文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同所有制結構的企業也都應該發揮各自積極的作用。國家應該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一視同仁,積極營造適合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針對國有企業應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解除國有企業的歷史負擔,改善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使其能夠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針對民營企業,應切實落實“新36條”及國家發改委《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破除民營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玻璃門和天花板。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rom the“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o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and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A-Stock Market of China from iFinD Databas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ir sub-sect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different among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growth of avenue and profit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also different,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s usual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high-tech industries;ownership structure
(責任編輯:張改蘭)
8. 小 結
如果我們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和營業利潤的增長兩個維度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分類,可以將其納入以下四個區間。從圖1可以看到,在生物、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無論在營業收入增長還是在營業利潤增長方面均強于民營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長超過民營企業但營業收入增長低于民營企業;在節能環保、新材料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長超過國有但營業收入增長低于國有企業。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的高技術產業數據與同花順iFinD數據庫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行業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制結構在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的差異,不同所有制結構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也有很大不同,民營企業的盈利水平通常要高于國有企業。
十八屆三中全文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同所有制結構的企業也都應該發揮各自積極的作用。國家應該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一視同仁,積極營造適合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針對國有企業應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解除國有企業的歷史負擔,改善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使其能夠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針對民營企業,應切實落實“新36條”及國家發改委《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破除民營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玻璃門和天花板。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rom the“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o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and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A-Stock Market of China from iFinD Databas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ir sub-sect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different among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growth of avenue and profit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also different,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s usual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high-tech industries;ownership structure
(責任編輯:張改蘭)
8. 小 結
如果我們從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和營業利潤的增長兩個維度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分類,可以將其納入以下四個區間。從圖1可以看到,在生物、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無論在營業收入增長還是在營業利潤增長方面均強于民營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長超過民營企業但營業收入增長低于民營企業;在節能環保、新材料兩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民營企業的營業利潤增長超過國有但營業收入增長低于國有企業。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利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的高技術產業數據與同花順iFinD數據庫的A股上市公司數據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細分行業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制結構在不同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的差異,不同所有制結構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也有很大不同,民營企業的盈利水平通常要高于國有企業。
十八屆三中全文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不同所有制結構的企業也都應該發揮各自積極的作用。國家應該對不同所有制的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一視同仁,積極營造適合不同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針對國有企業應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解除國有企業的歷史負擔,改善國有企業的激勵機制,使其能夠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針對民營企業,應切實落實“新36條”及國家發改委《關于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公司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的有關政策,破除民營企業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玻璃門和天花板。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high-tech industries from the“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on High-technology Industry”and the data of listed companies in A-Stock Market of China from iFinD Databas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of China's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heir sub-sect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different among th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the growth of avenue and profit of different ownership structure is also different,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s usual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 words: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high-tech industries;ownership structure
(責任編輯:張改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