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鶴
摘要:古組曲作為一種重要的器樂體裁,在西方音樂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演變是西方音樂歷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本文以J·S巴赫三套鋼琴組曲為切入點,對古組曲這一創作體裁的發展脈絡以及體裁演變進行了梳理,從而歸納和總結出這一音樂體裁的重要歷史意義。
關鍵詞:古組曲 體裁特征 風格特征 演變
提到古組曲,那不得不涉及意大利文partita與法文suite、ordre,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幾個詞都具有組曲的含義。
partita的字面意思是指分隔,被劃分的部分。在16世紀末到18世紀初,大多數partita指變奏套曲。而suite的字面意思是指排、行、一系列、一連串、連續性。這個術語產生于16世紀的法國,標明套曲由幾個各具特點的為琉特琴作的布朗萊(bransle,古老的法國舞曲)組成。最初的古組曲多為琉特琴而寫,后來這一體裁模式也逐漸用于羽管鍵琴和樂隊音樂之中。發展到17世紀中葉,組曲的名稱在德國主要使用Partita,在法國稱作ordre,而suite之稱直到19世紀晚期才得以恢復使用。
一、作為器樂獨奏體裁的古組曲在歐洲的形成和發展
公元17世紀,古組曲在歐洲開始盛行,不同樂派和不同作曲家在創作中還將組曲中的小曲作了各具特色的分類與排列。
在法國,作曲家為羽管鍵琴作的各種體裁、風景音樂畫似的作品稱為組曲。法國的古組曲的排列與分類多為形式不定的組合形式,并沒有特定的排序與數量。弗朗索瓦·庫普蘭的組曲(ordre),每首由多個小型樂曲松散地集合而成。組曲中的全部小曲都在同一個調上,包括大小調和平行調。而且許多樂曲還附有舞曲、或描繪性的標題。法國的組曲對后來巴赫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巴赫模仿這種風格創作了自己的《法國組曲》。
在德國,最典型的是以舞曲為基礎的組曲。德國作曲家約·雅·弗羅貝格爾(1616-1667)確立了由四首舞曲組成的四樂章古鋼琴組曲體裁形式,各樂章按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吉格的次序排列。后來這個次序為巴赫和亨德爾所采用,并將古組曲這一體裁達到藝術之頂峰。除了三套世俗性的古鋼琴組曲外,巴赫分別為羽管鍵琴、獨奏小提琴(《小提琴奏鳴曲與帕蒂塔》)、獨奏大提琴(6套),乃至管弦樂隊寫有4部組曲;亨德爾也作有17部羽管鍵琴組曲。此時的組曲已經在傳統組曲樣式基礎上發生了一些變化,而逐漸超出了四個樂章的束縛。在阿勒曼德之前有前奏曲、序曲、幻想曲、托卡塔等。在庫朗特、薩拉班德和吉格之間置入其他舞曲,有小步舞曲、布雷、加沃特、帕斯比耶、利戈樂、盧爾、波羅涅茲、福爾拉納、西西里、鈴鼓舞、昂格萊茲以及號管舞曲。此外,在組曲框架中,還時而插入詠嘆調、回旋曲、諧謔曲、幽默曲、隨想曲、恰空、帕撒卡里亞等非舞曲體裁。①從這些增添的舞曲與非舞曲中,似乎又隱現出了法國式的組曲對這一時期德國作曲家的影響。
二、古組曲中四個基本舞曲的風格特點與創作特征
在巴洛克時代,歐洲各國的音樂文化相互交融,作為古組曲主要成分的四個基本舞曲源自四個不同地域的音樂舞蹈風格。 如下圖所示②:
在組曲構架中,每一首舞曲均以各自特有的音樂性格形成樂章之間鮮明的對比。如:阿勒曼德從容、平穩,旋律優美、流暢;庫朗特則有著流暢輕快的特點,節奏鮮明,活潑生動;薩拉班德速度較慢,略帶感傷意味,音調莊重嚴肅。吉格則情緒活躍,速度較快。
在曲式結構方面,古組曲中的每一首舞曲的典型曲式是古二部曲式,各部分通常加以重復。但偶爾也會出現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三部曲式和回旋曲式是二部曲式從內部擴充的結果,如果從外部擴充,就構成了變奏曲式、復二部曲式和復三部曲式。③
古組曲的創作手法大多采用自由的復調對位,有些舞曲常用自由模仿(卡農、賦格段)的手法來處理,例如在前奏曲中加入非嚴格的賦格段,在舞曲吉格中進行自由模仿復調。
各樂章的調布局幾乎也是相同的,第一部分從主調轉至屬調或關系大小調;第二部分則由對比性的調開始,最后再轉回主調。因此,調布局的統一成為古組曲體裁的又一顯著特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從上表可見,古組曲中的四種基本舞曲體裁來源各異,有德意志的、法蘭西的、英格蘭的,還有西班牙的(混合多重地域因素)。所有這些都向人們透露出一種信息,那就是音樂的國際化。任何一個宮廷音樂中的組曲,都包容了其他地域、其他民族的音樂成分,這是一種非民族主義的價值取向。
三、J·S·巴赫三套古組曲基本特征與演變過程
巴赫對古組曲的創作把當時這個流行已久的體裁推向了頂峰。他為古鋼琴共創作了三套古組曲,分別是《英國組曲》、《法國組曲》與《帕蒂塔》(又稱為《德國組曲》)。相比《英國組曲》與《法國組曲》而言,《帕蒂塔》可以說是巴赫古鋼琴組曲作品中最為成熟的作品。
(一)組曲創作時期
1.《英國組曲》(共六套,BWV806-811)是巴赫在科藤時期(1722年左右)寫下的世俗性舞曲組曲。
2.《法國組曲》(共六套,BWV812-817),創作于1722-1725年間,按照傳統的舞曲排列順序寫成,但形式較為短小,情感內在細膩、親切動人。
3.《帕蒂塔》(Partita,共六套,BWV825-830)又名為《德國組曲》,創作于1725-1731之間,屬于萊比錫時期。德國的古鋼琴曲在18世紀受到意大利風格的影響,形式日趨自由,主調因素增強,風格輕松明快。
(二)組曲命名由來
這三套大型世俗組曲的名稱都不是巴赫自己命名的,“法國組曲”是指該組曲沿用法國風格寫成?!坝M曲”的標題是由于這套組曲襲用了當時英國以前奏曲開始的特征,也因為第一組曲的調性與亨德爾的A大調組曲相同,更由于這部組曲的前奏曲主題與博塞爾等英國作曲家的主題相同,亦有一說是因為手稿上寫有“為英國人而作” 的題詞。因此被后人擬以“英國組曲”的標題。“帕蒂塔”是以鍵盤樂器為主的作品,從德國興起,由J.S.巴赫將其發展到頂峰,因此就有了“德國組曲”之稱。
(三)組曲內部特征及演變過程
在這三套組曲中,每套都由六個組曲構成,如下圖:
《法國組曲》
《英國組曲》
《帕蒂塔》(德國組曲)
統攬這三套組曲的內部框架,可以發現,《法國組曲》在結構形式上表現出高度的統一,以四首基本舞曲為主,并在薩拉班德與吉格之間插入一些舞曲性質與非舞曲性質的樂章,短小精致且旋律優美。相較《法國組曲》而言,《英國組曲》的規模更為龐大,樂章的數量也明顯增多,而在結構上,六部作品也都添加了精美的前奏曲樂章和華麗的復奏部分?!杜恋偎穭t最具創意,采用不同風格的序曲或幻想曲或托卡塔作為組曲的開始,在舞曲之外還加入了幽默曲、諧謔曲和罕見的回旋曲,其中《帕蒂塔·Ⅱ》極富特色,用隨想曲替代了吉格舞曲,打破了古組曲的傳統結構形式,這也許可以說是J.S.巴赫鋼琴組曲中最具創新意義的體現。
J·S·巴赫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將各種世俗的、民間的、宮廷的舞曲進行精致的組合與分配。每部組曲中既不乏純樸的民間民風,又獨具皇室的高貴典雅;既不乏嫻熟的炫麗技巧,更獨具人性的深刻內涵??傊▏M曲的優雅,英國組曲的人性,德國組曲的個性,同時觸及到更深層的精神世界,這一切使得巴赫在古組曲的領域中樹立起一座嶄新的里程碑。
回顧古組曲的形成與演變,作為一種重要的器樂體裁,古組曲在西方音樂發展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它的演變是西方音樂歷史中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從J·S·巴赫的三套組曲的創作過程,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作品中形式逐漸自由化、性格逐漸多樣化、情感更加豐富化,這都標志著巴洛克古鋼琴組曲已逐漸從程式化走向性格化。
注釋:
①錢亦平,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及形式的演進》,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年第281頁。
②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第253頁。
③作為一個學科,嚴格的曲式學產生于19世紀下半葉,也就是說,17-18世紀的作曲家只有曲式觀念,至于后來成為標準術語的二部曲式、三部曲式、復二部、復三部、乃至奏鳴曲式等等都是19世紀中葉后音樂學家對此前兩百年左右音樂創作實踐中所呈現的音樂結構思維進行歸納抽象的結果,因而,巴洛克時期音樂中的所謂曲式,實際上僅僅是一種被普遍沿襲的結構思維習慣而已。實際上,在音樂建構中,隨著音樂素材及其樂思展衍、裂變的不同取向,其內部結構有著極大的可變空間,也就是說,樂段內部的組織方式是極為多樣的,甚至可以說,每一個樂章都有自己的獨特曲式,它們還沒有達到程式化的地步。
參考文獻:
[1]冷佳.《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J].鋼琴藝術,1997,(05).
[2]郝思震.從巴赫的《英國組曲》《法國組曲》談巴洛克組曲的基本特征[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03).
[3]蔣立平.論巴赫三套世俗性鋼琴組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奏技巧[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04).
[4]朱雅芬.巴赫的鍵盤作品[J].鋼琴藝術,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