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
摘要:首先從音樂的起源等角度解析音樂的實用性,繼而從社會生活的角度,尋找音樂與生活相結合的實例,分析音樂在其中所起到的相關作用。
關鍵詞:音樂 審美 教育 認知
一、音樂與社會生活發展相結合
古文中關于音樂的起源,有著不同的說法。音樂起源于勞動生產過程這一觀念指的是在人類勞動生活中,通過音樂幫助協調勞作,放松心情和表達各種各樣的情感,并成為一種娛樂方式。音樂在古代就已經被運用到社會生活中的活動中去,在遠古及夏商周時期,音樂大多數是與宗教祭祀、祈求神明等一系列活動聯系在一起,皇帝時期的《云門》、堯時期的《咸池》等都是這一時期的音樂代表。
鴉片戰爭時期,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打開了中國人的音樂視野,為許多中國作曲家的優秀創作打下了基礎。“戊戌變法”以后,興起了以“反帝”、“富國強兵”、“抵御外侮”等思想為主題的歌曲,如《中國男兒》、《何日醒》、《惟我同胞》,作曲者將音樂與當時社會現狀相結合,把思想感情融入音樂作品當中,借助音樂來表達個人的強烈情感。
由此可見在任何時期音樂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是與社會活動息息相關的。人類將音樂與勞動相結合,利用音樂的律動增強勞動的協作性;將音樂與娛樂結合在一起,創造歌劇、舞曲的藝術形式;將音樂與社會形勢相結合,作曲家創作出激勵人心的革命歌曲。
二、音樂被社會生活所需要
在社會生活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音樂所起到的啟發教育作用。“胎教”這一概念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它主要是以音波刺激胎兒聽覺器官的神經功能,刺激胎兒的腦部成長。這一行為可以為孩子的想象力、培養音樂愛好打下基礎,因此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胎教音樂”就是“胎教”這個概念中發展出來的,通過音樂與“胎教”的結合,到達早期教育的目的。音樂作為一種教育方式,能觸動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對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疾病治療領域也用到了音樂。社會發展加快使得現代人產生越來越大的負擔,積攢的壓力會導致許多心理疾病,例如焦慮癥、強迫癥等。在治療這類心理疾病的時候,心理醫師已經逐漸將音樂等因素加入到治療方案中,例如抑郁癥患者可以配合治療聽比才《卡門序曲》相類似的作品;失眠的患者可以聽類似于柴可夫斯基的《船歌》的作品,不同類型的音樂作品也會讓聽者生理上產生細微的差別:協和、緩慢、優美的音樂會產生舒緩、愜意的感受,身體也會完全放松舒展;激烈、突兀的音樂會產生壓抑、緊張的情緒,身體自然而然地也會變得緊張。在心理治療中,音樂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可以直接從患者情緒上起到作用,因此音樂已經在心理治療領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過這些現象不難發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離不開音樂,音樂對人們生活來說已經不單純是調劑作用,甚至在某些領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三、音樂的審美教育作用
教育的主體是人,因此教育的最終結果是使受教育者變得更優秀,違背了這一原則,教育本身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沒有意義。在審美教育中涉及音樂,可以通過音樂這種方式給受教育者的審美以啟發作用,學習通過感官來對事物進行認知判斷,所要達到的是受教育者能通過自己的審美,獨立完成對事物審美判斷這一過程,如果沒有這個過程,就說明審美觀這一概念沒有明確地建立起來,也就不存在去審視一個事物美與否了。
音樂審美的人學本質,體現為“音樂總是浸透著人的存在。”作為一種生命存在,發于人,為了人;既是人的創造方式,也是人的創造結果。沉淀著美的音樂作品,啟發作曲家利用音樂作為素材,將個人的情感進行最大化,使聽者能夠被打動,感受到作曲家所蘊含的的情緒。音樂作為一種區別于語言的表達方式,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在感官上能打動聽者,產生共鳴,不需要語言過多地說明,聽者就能真切地感受,音樂所傳達的情感。通過自主的審美去判斷,逐漸了解自己對美的理解,盡量擺脫情感的主觀影響。
具有審美能力才能發現生活中的美,才能體會到藝術所帶來的情感,因此審美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音樂教育培養音樂的審美,給聽者逐漸樹立正確的“美”這一概念,利用它來審視其他事或物,構建自己的審美觀。
四、音樂對人的認知產生影響
培養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首先應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音樂作為一種從古至今不斷創新發展的文化,沉淀著深厚的文化精神,許多優秀品質是現代人應當學習的,許多歌曲的歌詞中蘊含著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例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真摯的歌詞與優美的旋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對偉大祖國的衷心依戀和真誠歌頌,從1985年發行到今天依然被許多歌唱家傳唱;《難忘今宵》作為春晚的最后曲目已經延續了許多年,曲調悠揚,歌詞親切,因而歷經多年以后依然廣為傳唱。
音樂的流傳也是文化的傳播,歡快的旋律和積極向上的歌詞,帶給聽者能量和快樂。流暢優美的旋律和有意義的歌詞共同譜成的歌曲被人們所傳唱,歌曲所宣揚的優秀品質就會被人們所熟記。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潛移默化的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與情趣,因此,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力量對人的認知也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3]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4]蔡麗寧,張小軍.音樂對人的教化功能[J].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 2013,(10).
[5]尹愛青.音樂審美教育的人學解讀與思考[J].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2004,(06).
[6]顧秋鴻.淺談音樂治療中音樂體驗的心理和生理機制[J].沈陽音樂學院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