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婷
摘要:埃爾加作為英國音樂復興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既有著晚期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沿襲著歐洲大陸的音樂審美觀,又有著對于本民族音樂的兼顧與創新,有著強烈的英國音樂語言。這部清唱劇以紐曼的詩歌為歌詞而作,是埃爾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濃縮了作曲家的創作才華,富有豐富的文化價值。本文將對作品創作背景進行簡要的概述。
關鍵詞:埃爾加 紐曼 杰隆修斯之夢
一、埃爾加的生平介紹
在歐洲大陸輝煌燦爛、名家輩出的音樂歷史上,英國與其隔海相望,幾乎成為歐洲樂壇淡忘的角落。除了17世紀中葉出現的杰出作曲家普塞爾,在將近200年的時間里幾乎沒有出現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曲家,直到愛德華·埃爾加的出現。
愛德華·埃爾加(1857年6月2日~1934年2月23日)出生于伍斯特郡近郊的一個名為布洛德西斯的一個小村舍里。父親威廉·亨利·埃爾加是一個樂器店主兼教堂管風琴樂手。埃爾加從小在家庭的熏與耳濡目染下,對藝術抱有很大的熱情,但是卻沒有接受正規的音樂教育。靠著自學,他了解了伽盧畢尼(Cherubini1706-1842)的《對位法》、柏遼茲Berlioz,1803-1869)的《配器法》、凱托(Catel,1773-1830)(的《和聲論述》、莫扎特(Mozart,1756-1791)的《簡明數字低音學派》等,這些為他成為作曲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1879年埃爾加被任命為伍斯特市合唱團和精神病院管樂的指揮,1882年又接任伍斯特業余器樂協會指揮一職。這些經歷使埃爾加對樂器的性能特點了如指掌,為日后的作曲生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889年埃爾加與卡洛琳·愛麗絲·羅伯茨結婚。妻子對埃爾加的音樂創作給予的鼓勵與支持使得婚后的音樂創作靈感源源不斷地涌現。最為代表的是管弦樂作品《謎語變奏曲》、清唱劇《杰隆修斯之夢》和《威儀堂堂進行曲》。
接下來的二十年即1900-1920,埃爾加的創作技巧更加成熟,大型的聲樂、器樂作品相繼問世。包括清唱劇《清教徒》、《降A第一交響曲》、《b小提琴協奏曲》、《降E第二交響曲》、交響練習曲《法爾斯塔夫》。191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埃爾加這位愛國主義著說:“我不再寫和平時期的音樂了”,①此后他開始專心創作愛國主義的實用音樂,創作出了包含《八月四日》、《獻給女人》、《獻給亡者》三首合唱曲的《英國精神》。戰爭結束后,埃爾加專注于室內樂的創作,1818年創作出了《小提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鋼琴五重奏》,1919年完成了《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除此之外,埃爾加還創作芭蕾舞劇、戲劇配樂、鋼琴曲、歌曲等大量的音樂作品。他的音樂表面親切和藹,內在卻憂郁深邃。
1920年是埃爾加最悲痛的一年,愛妻的離世使得他悲痛萬分也帶走了他的創作熱情。直到1934年埃爾加去世,都無作品問世。作為英國最著名的音樂家,他獲得了許多榮譽和勛章。1904年獲封爵士和功績勛章,1924年獲“皇家音樂大師”稱號,1931年被封為從男爵。
二、《杰隆修斯之夢》詩歌創作的宗教價值
為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合唱團、管弦樂對而作的清唱劇《杰隆修斯之夢》(op.38),以紅衣主教約翰·紐曼的詩歌為創作藍本。全曲分為兩個部分,歌詞的內容與基督教有關。詩歌描繪了一個名叫杰隆修斯(通常翻譯為長壽的智慧老人)的人在生命結束前的冥想和死后靈魂旅程的故事。
約翰·亨利·紐曼(1801-1890)是一位圣公會的主教,在1845年皈依羅馬天主教,后來于1879年被擢升為樞機主教。他對于羅馬天主教的影響相當大,代表作品是《我為我的一生辯護》。
紐曼在和友人談論起這部詩歌創作的初衷時,十分謙虛地說:“源于一次巧合,出版也是巧合”。②一些羅馬天主教義和精神經過深思熟路后被寫入詩歌當中,包括創造、拯救和末世論。天主教的教義是上帝在審判和救贖之間所依據的特殊標準就是人們的靈魂最終會需要一個天堂,在他皈依進入天主教會后的二十年,這部詩歌最終成于1865年。在《杰隆修斯之夢》這部作品中,紐曼強調了上帝仁慈的豁免,描述了天堂和地獄。作品中,基督論及基督教人類學糾纏的末世論也是作者呈現的一個觀點。這部作品在英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表達了作者在對待疾病和親人面臨死亡的個人看法。在第一部分從精神層面透視了死亡的瞬間和永恒,第二部分描寫死去的人們在最后進入天國之前,要在“煉獄”中清除自己的罪責。在世界的末日,凡死者都將從死里復活,準備接受最后的審判。在這一刻根據每個人生前的價值和犯下的錯誤受到獎勵或懲處。在大審判中,善人將進入天堂與上帝同在,享受永恒的幸福;而惡人將遭受嚴厲的懲處,打入地獄,永世倍受煎熬。伴隨著審判的還有種恐怖的異象。
當埃爾加引用這部作品大獲成功時,紐曼已達到了天主教義上的無法觸及的純粹高度。事實上他客服了英國國教、加爾文主義者,在虔誠的解釋羅馬天主教義,并且在詩中他增加了基督重要的禮拜儀式。詩的第一部分呈現了神學意義上的人類學,即創造、人的本職、墮落和救贖。這是紐曼布道常出現的一個主題,人類是上帝委托給天使的使命來拯救與訓練。在這部作品中,天使不再作為一個重要的角色,而是在不顯眼的地方展現著教會圣神的力量。
這部詩歌精巧的融合了紐曼成熟的天主教義:靈魂的進化與贖罪、在優雅的狀態下的死去、圣徒相通更好的認識、煉獄之火本質的理解。人在死后將面臨最后的審判,人類如何從死中得到救贖,天主教強調彼岸的拯救,來世靈魂的拯救。
這些反映在《杰隆修斯之夢》中的教義基于的是榮耀的上帝和待拯救的人們,上帝為靈魂帶來和平與幸福。純潔的靈魂靠近上帝,罪惡的靈魂避開上帝,然而在紐曼的這部作品中,罪惡的靈魂也應該到達天堂,在那里洗滌自己的罪。
三、埃爾加宗教背景及創作《杰隆修斯之夢》的過程
宗教在埃爾加音樂創作的很多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英國人和信仰天主教,這本身就是十分矛盾的。雖然1829年英國議會通過的解放法令規定,給天主教徒以平等的公民權利,但是社會現存權力結構(在英國由掌握實權的教會、王室、財閥三位一體組成)對于天主教教義仍持有懷疑,主要是因為對于英國王室和羅馬教皇能否持有同等的忠誠,埃爾加在1885年就獲得了這份紐曼詩歌,但在1889年與愛麗絲的婚禮上,這首詩歌正式作為結婚禮物被贈予。“這首詩歌在我的腦海中盤旋至少八年時間”埃爾加在作品首演的幾星期前接受記者的采訪時所說。之所以經過這樣的深思熟慮,最終決定以紐曼飽含天主教教義的《杰隆修斯之夢》為創作藍本,或許也是對自己的宗教訴求尋求一個依托。愛麗絲1899年9月份的日記中也記錄,在三圣合唱音樂會前夕,埃爾加與一個在伯明翰禮拜堂的牧師貝拉希斯神父散步,埃爾加此時此刻在考慮能否為伯明翰音樂節上演紐曼詩歌。
這部作品強大的天主教義使得英國一些英國國教牧師堅持認為埃爾加必須把歌詞中羅馬教義淡化才能在英國本土演出。通常英國的國教并不反對紐曼的詩歌,但《杰隆修斯之夢》這部作品中的煉獄部分卻遭到英國國教教徒的強烈反對。埃爾加面對人們的質疑,他決定吸收英國國教贊美詩,運用在部分歌詞中。例如“我真誠堅決地相信”( Firmly I believe and truly)和“高度神圣的贊美”( Praise to the Holiest in the Height)這兩段。直到1910年,格洛斯特(英國西南部的港市)的大牧師仍拒絕出演此作品,這種情況一直不斷持續到1930年,當時彼得伯勒(加拿大城市)的大主教禁止在教堂上演這部作品。埃爾加在宗教信仰上表現出的不一致性,甚至使得他晚年時期近乎成為一個無神論者。
從1892年到1900年,他完成了六部大型的聲樂作品。1892年《黑騎士》、1896年《國王奧拉夫》、1898年《謎語變奏曲》、1899年《海圖》,為女低音,管弦樂團而創作的海上主題。這些優秀的作品使埃爾加獲得了渴望已久的認可與成功,也使得他感覺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一個以前不能勝任、極富想象力的但沉擱了八年之久的主題:紅衣主教紐曼關于精神發現的詩歌《杰隆修斯之夢》,一個人死亡的靈魂到達另一個世界旅程的故事。
1900年的一月初,埃爾加意識到他沒有給這部作品以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于是在1月12日,埃爾加開始改編這首詩歌以便成為更好的歌劇腳本。工作進展神速:3月2日,他把44頁的總譜發給Jaeger,并把第一部分剩余的于3月20日完成了。像他同一時代的西貝柳斯和馬勒一樣,埃爾加的許多靈感來自于鄉村生活。在1898年的5月,埃爾加搬到了佛羅里,在這里埃爾加找到了平靜,祥和與靈感,這正是他在最后截止日期到來時完成杰隆修斯的創作所需要的。埃爾加以驚人的速度把零碎的想法轉換成復雜而完整的聲樂總譜。
1900年的3月他完成了第一部分的寫作,第二部分在6月6日得以完成。因為有優先權來影印聲樂總譜,這樣作品的合唱部分得以先行排練。接下來的一個月是埃爾加與Jeager頻繁而詳盡的交流通信,來討論這部作品中最為出色的地方,但在靈魂唱“帶我離開…”的段落上,沒有達成一致。最后,埃爾加明確向Jeager表示這樣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聲樂部分的副本開始在7月21日出現,到八月初已經發到合唱團員的手中。這時管弦樂團的合奏寫作還需要改動。初稿完成于8月3日,但是完整的總譜修改持續到9月,埃爾加知道他創作出了一部優秀的作品,但卻和Jeager卻就此意見相悖。
在作品上演的的前夕,合唱團指揮Charles Swinnerton Heap卻出乎意料的死于1900年的六月,他已經很適應埃爾加的風格。在此之前,為了取得合唱團《國王奧拉夫》的成功,他已經準備排練四年多。首演,不管是合唱隊的指揮W .C .Stockley還是樂隊指揮Hans Richter,都因為作品的復雜和不夠充分的排練時間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功。大多數的評論家對于低效率的排練及糟糕的首演給予猛烈的抨擊,并持質疑態度。值得慶幸的是仍有一些觀眾從合唱團的失敗中看家這部作品真正的價值。這包括萊茵河下游音樂節的經理Julius Buths,他在1901年杜塞爾多夫(德國城市)按德國的理解重新安排這部作品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埃爾加當時在場說:“這完全符合我的作品,非常棒的合唱。” 1902年在萊茵河下游音樂節再次對作品進行演出,埃爾加也在場,演出過程中聽到觀眾多達20次的鼓掌。這足以證明這部作品的成功,同時給了理查·斯特勞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節后的晚宴上說:“為成功的,英國第一位音樂改革家干杯。”這樣的贊揚使埃爾加萬分榮幸,他認為理查·斯特勞斯是“時代偉大的天才”。
今天這部作品成為埃爾加最受歡迎的合唱作品,為許多教派的信徒所珍惜以及無數不可知論的音樂愛好者所感動。格羅夫大辭典評價它為:“埃爾加最為成功三四部作品中的其中一部”,1956年編寫的最佳唱片導讀評價它為:“若有人懷疑埃爾加的作曲天賦,就應該找機會去聽《杰隆修斯之夢》,這部杰作將會帶給你深刻的感動。”Michael Kennedy在牛津國家傳記詞典中寫道:“這部作品在英國合唱團中就像彌賽亞和伊利亞一樣收歡迎,盡管在1914年以前在海外并不受歡迎。但毫無疑問,這是英國清唱劇的偉大作品即使埃爾加自己認為它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清唱劇或康塔塔。”它已經不在成為教義上的原則,而是真誠表達面對死亡時的失去和希望:“再見,但不是永遠”。
注釋:
①Byron Adams:《Edward Elgar and His World》,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年。
②Juan R.Velez:《Newman′s Theology in the Drean of Gerontius》,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