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晶
摘要:從古至今小提琴多數作品與鋼琴密不可分,包括奏鳴曲及技巧性樂曲。小提琴、鋼琴二重奏是室內樂發展的一個重要體裁,鋼琴作為奏鳴曲中重要聲部之一,其演奏技巧及音色要求應區別于獨奏及伴奏,在和聲、節奏、踏板運用,甚至小提琴與鋼琴發音速度不同等方面,應做出正確的指引、變化,從而在二重奏名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鋼琴 小提琴奏 鳴曲色彩
一、確認識鋼琴在小提琴奏鳴曲中的位置及重要性
大多數學習鋼琴演奏的學生對二重奏鳴曲中鋼琴部分做出了錯誤性的理解,認為鋼琴只是作為另一種樂器的伴奏,在演奏過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以及表現力,因此不會細致的思考鋼琴在重奏中的觸鍵變化以及特殊作用,導致最終在二重奏鳴曲中變成可有可無的部分。事實上我們從多數作曲家創作的二重奏鳴曲中發現,他們合理分配了兩種不同樂器在作品中的分量,有時候鋼琴部分甚至更豐富一些,依靠鋼琴聲部的連貫性達到作品的完整統一,體現了鋼琴演奏在重奏過程中的重要性。
很多國際著名鋼琴演奏家在擔任獨奏同時,都涉足二重奏演出,這是一個和鋼琴獨奏完全不同的領域,某種程度上這種形式的難度要高過于獨奏,需要花大量時間同合作者培養默契,并對作品的詮釋有著共同的認知。例如,梅紐因與肯普夫的合作,帕爾曼與阿什肯納基的合作以及謝霖與魯賓斯坦的合作等等,這些保留至今的錄音都是每位演奏者及學生在學習時的首選資料,非常有代表意義。如果看到影像資料更好,因為在演出過程中彼此間的神態交流、肢體語言傳遞都會使音樂表達更加默契。
作為二重奏中的鋼琴演奏者,應先確定自己角色的重要性,為作品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在克服所有技巧方面難題之后,兩者的默契培養成為合作中最關鍵的部分。不能過分突出自我的技巧和表現,要有團隊合作理念。默契的練習需要長期的磨合,首先建立對作品相同的認知,練習中除了感性的表現力之余,更要具備合理的理性分析,在演出中不斷總結舞臺經驗,使彼此更為熟悉、了解。成熟的默契才會凸顯重奏的魅力,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更豐富的音樂感受。
二、小提琴奏鳴曲中鋼琴與小提琴的“對話”
“對話”顧名思義是一種交流的形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談話。這種形式在二重奏鳴曲中反復出現,古典時期作品多數是兩種樂器重復相同主題,有時由鋼琴部分先開始,隨之小提琴重復,例如: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第四樂章等。有時小提琴聲部先開始,隨后進入鋼琴聲部,例如: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天”第一樂章、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亨德爾D大調奏鳴曲第二樂章等。有時兩種樂器同時演奏,例如:貝多芬第一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貝多芬第八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等。值得一提例如德彪西、普羅科菲耶夫小提琴奏鳴曲,作曲家在創作時沒有重復之前聲部的主題,而是平行狀態,保持完全不同的兩個部分,其和聲、色彩最終得到完全統一。
主題的重復在聽覺上具有相互呼應,相互影響之作用,兩位演奏者必須保持統一音樂處理,往往鋼琴演奏主題時小提琴部分只是利用撥弦或者簡單音符進行陪襯,相反小提琴作為主要聲部時鋼琴多數具有豐富的和聲色彩做鋪墊,例如琶音或者和弦。小提琴在進行第一主題與第二主題連接時,鋼琴啟到承前啟后作用,作為段落的銜接,是奏鳴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很多作曲家在出版小提琴奏鳴曲時都會稱之為“為鋼琴與小提琴而作”,可見鋼琴部分在小提琴奏鳴曲中的重要性。
樂器間交流突顯兩位演奏家的默契程度,在重奏范疇里,二重的合作最簡單明了。默契的培養應從理解作品開始,必須熟識另一個聲部的所有細節,兩者保持對作品的同一理解、分析,達成基本認識之后,再要求音色上的相互融合、呼吸的準確、怎樣更能顯示出主要部分,又不失另一部分的色彩。重奏奏鳴曲的練習應該大多數時間花費在彼此間相互聽、感受,耳朵的運用遠遠超于獨奏作品,單一部分的完美不能成就一部完整的重奏作品。
三、鋼琴通過演奏技巧的運用發揮重奏中“色彩”
(一)手指觸鍵與獨奏的區別
多數學習鋼琴演奏的學生在接觸重奏奏鳴曲時,仍然保留著獨奏的觸鍵方法,容易產生以鋼琴為主的音響效果,大大失去了重奏合作的意義。還有一些演奏法直接改變,成為小提琴附屬品,變為徹底的伴奏,這些情況都反復出現在重奏奏鳴曲中。因此如何合理的運用觸鍵技巧變為擁有美妙聲音的一大課題。
這里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供大家參考:1.貝多芬“春天”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鋼琴左手的低音應該演奏得像大提琴,打破鋼琴學生慣有的右手旋律、左手配音的思維,這時候需要手指慢觸鍵而聲音飽滿集中,右手的分解和弦音型,不是伴奏類型,具有強烈的和聲鋪墊,手指緊貼鍵盤,減少顆粒型,保持和聲色彩。2.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鋼琴四小節的獨奏及一小節的重奏,觸鍵方面有著明顯的變化,獨奏部分觸鍵深厚,保持所有音都飽滿,連綿,旋律性強,接下來的重奏小節,減弱時控制觸鍵力度,慢慢遞減,同小提琴音色達到統一。
(二)音準、節奏的嚴謹
鋼琴的音準對于小提琴演奏者是一個很好的依據,眾所周知音準是每個小提琴演奏者的難關,有時候稍稍不準時,鋼琴聲音的出現往往會有助于他們調整自己的音準。重奏奏鳴曲中鋼琴聲部,主題的出現、和聲的鋪墊、齊奏的部分都大大提高了小提琴演奏者對于準確聲音的控制,能第一時間發覺問題并即時做出調整。音準的統一也是音樂融合的最初體現,兩者的默契再高,沒有音準的平衡,是不能完全體現音樂表現力的。
節奏嚴謹是每位演奏重奏作品的鋼琴家的基本素養,如何把握好節奏韻律成為他們演奏重奏作品中的課題。舉個簡單例子:多數奏鳴曲形式出現再現部分時之前都會有一個小過渡,恰恰這個過渡絕大部分是由鋼琴來完成,因此節奏的把握,音樂的處理,再現部分的回歸都是需要設計的。一個完成的奏鳴曲是靠鋼琴聲部串聯在一起,鋼琴節奏的把握成為作品的主線條,小提琴聲部很多時候會跟隨鋼琴給出的節奏,速度演奏下去。
(三)踏板的運用
鋼琴獨奏作品的踏板運用多數保持幾個原則:左手和聲音色的保留、右手旋律和弦的連貫、弱音踏板對于印象派作品音色的控制等。重奏作品中鋼琴聲部的踏板運動就要講究的多,例如:在保留和聲色彩的同時不能掩蓋獨奏部分的旋律線條,鋼琴作為主要聲部時踏板不能過多,小提琴部分即時不是主要但其中的音樂動機不能被覆蓋,更多時候增加換踏板的頻率和嘗試運用一半踏板,不能完全踩到底,既保留和聲又能清晰聽到其他聲部存在。重奏作品中踏板的合理使用是與和聲密不可分,特別是在一些印象派、現代派作品中,樂器之間頻繁換色彩,如果這時踏板換的不夠及時,會影響到接下來和聲的變化。
四、結論
鋼琴演奏水平直接影響到小提琴奏鳴曲整個作品的完成高度,一個出色的重奏鋼琴家應當擁有完美演奏技術之余,對作品的理解具有獨到的見解,并具備豐富的合作經驗。色彩的變化成為合作過程中亮點,鋼琴最為作品主導,角色的轉換極為重要。重奏的魅力在于相互呼應、相互影響、并產生一定化學反應,使作品更加精彩、強大。目前國內重奏的教學也在萌芽階段,需要各位教師一起努力,共同發展這種音樂演奏形式,使更多的學生及音樂愛好者接觸、喜愛重奏,并通過樂器間的合作感受音樂更大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英]湯普森.袁海苧譯.音樂家插圖百科[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汪啟璋,顧連理,吳佩華.外國音樂詞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