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濤 洪宣容
摘 要:本文從社會道德的含義入手,通過對我國大學生社會道德現狀的剖析, 分析出現社會道德缺失的原因,由此,進一步闡述解決這種狀況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道德;道德教育;對策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社會的不斷發展,創造了無比燦爛的文化,同時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準則和完整的禮儀規范,這從《禮記》中就可得出這樣的結論。道德是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行為的準則與規范,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1]。道德通常代表著社會上的正面價值取向,是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
道德最早出現于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中,同時,在古代西方文明中,“道德”(Morality)一詞最早出現于拉丁語的“Mores”,意思為風俗和習慣。道德通常由當時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也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后天的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輿論對形成人類的道德觀念有重要影響。
在古代中國,道德禮儀是為了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貴賤等級關系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局限性[2]。隨著時代的變遷,道德的準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就在道德標準轉換的同時,處于轉型階段的中國傳出了越來越多的道德淪喪,人性泯滅的聲音。在現代社會,道德缺失已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因此對道德提出了挑戰。那么社會道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包含社會轉型期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單個家庭的道德教育不到位,最關鍵的是當前人們的自身道德觀缺失。
社會不斷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作為高素質群體的大學生,必須要德才兼備,才能在社會上立足。可是由于種種原因,現在的部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表現的并不理想,并且由此而引發的一些不良事件也給人們敲響了警鐘。小到大學生公交車上不讓座位、該排隊的不排隊,大到打架、做二奶、殺人,都引起了社會的大討論[3]。但是,這種現象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這樣,而僅是少數的人,但從總體上來說,和以前的大學生相比,思想道德水平還是有所下降。
我覺得大學生道德觀缺失現象可大致歸納以下幾點:
一、對社會道德認同感降低
在“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大趨勢下,很多人為了追求私利不擇手段,各種各樣的職業觀、義利觀層出不窮,使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扭曲,人與人之間很難赤誠相待,很多的傳統美德被拋諸腦后。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不讓座”等不道德行為已漸漸被青年人默許,反而讓座的行為卻被視為另類表現。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現象呢?就是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過于嚴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我行我素。同時,有些大學生自作聰明,不顧一些基本原則。上課時間“翹課”跑出去玩游戲已變成很常見,監考教師是否嚴格監考成了考試是否作弊的條件,完全沒有良心是否受到譴責顧慮,甚至有些同學還出現了偷東西的現象……以上這些行為,都是對 “善”的漠視,對 “惡”的縱容,對先進文化的麻木[4]。同時會造成惡劣的影響,有可能造成個體意識的殘缺和群體意識的錯位,從而引發道德觀的嚴重扭曲,這樣,一些錯誤的價值觀以及不道德的行為有可能披上 “合理化”的外衣,從而在大學生中獲得比較廣泛的默認、容忍甚至贊同。
二、學校教育的缺位
這可以分為以下兩點來說:第一、是高校所開設的德育課程往往并不能夠真正的起到的作用。比如我們所開設的兩課往往是流于形式,有些老師講課就是照本宣科,所講之內容沒有走進學生的現實生活,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所以,這樣的課程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第二、在學生身邊沒有了崇拜的榜樣,雷鋒的“螺絲釘”精神好像離他們比較遠了,也不會再像以前高中時代一樣去崇拜一個偶像,所以人生沒有了目標,就沒有了前進的方向,所以走起路來自然會走錯、走慢。
三、家庭教育也在大學生的教育中“枯萎”
一般家長也都會認為大學生已經長大了,不用在干涉過多,也就放松了相應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其實對人影響最大的是家庭教育,現在這塊的教育沒有了,也就更容易產生道德失準的事情。
我認為可行的對策:
(1)要大力評選和宣傳道德模范,樹立道德權威,努力完善道德規范,使它既符合新時期價值觀的多元化特征,同時又符合道德精神追求[5]。我們還可以加強對道德表現的重視,比如可將學生平時的失德表現記錄在案,并且與其以后就業、信貸掛鉤,這樣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約束學生的道德行為,進而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2)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度過,環境對個體影響很大,學校要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的“小社會”氛圍,同時加強對主流意識的宣傳,讓主體的道德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學生們的發展。
(3)要注重家庭教育。首先,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有些自身素質低下的父母,要努力提高自己,改變自身的不足,以便給子女樹立好的榜樣。其次,要改變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不要溺愛或采用粗暴的極端方式,要多與子女進行溝通。同時,教育觀念也要改變,不要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思想品德修養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4)要強化大學生的自律和他律意識。作為大學生,首先要加強道德修養,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不僅要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更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以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加強“慎獨”精神,即在個人獨處的時候,要自覺地嚴于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發生,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6]。最后,要認識到老師、輔導員就好比是學生家長這樣一種關系,加強溝通交流,以便能夠及時發現和糾正自身存在的問題。
所以,在大學生越來越多的大環境下,我們更應該堅定立場、嚴于律己,保持清醒的頭腦,和不良思想作斗爭,同時,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從而使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以便于符合社會要求的不斷發展,完成更多的艱難挑戰!
參考文獻:
[1][2]桂署欽.大學生傳統禮儀教育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9).
[3]吳 寒.大學生道德缺失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4]姚金艷.大學生道德信仰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5]王進鑫.培養大學生道德信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7(09).
[6]劉寅春.“慎獨”與高校教師道德修養[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9.
(作者單位:洪 濤 宜賓職業技
術學院;洪宣容 宜賓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