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濤
摘 要: 當前,小學語文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一綱(課程標準)多本”成為新亮點。應該說新教材在加強雙基與積累、實踐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嘗試,增加了許多符合時代氣息的內容,給人以春風撲面的清新之感。作者曾研讀了一些關于新教材編寫意圖方面的文章,大多認為兒童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因此認為應讓艱深的名作名篇退出教材,現行教材中的背誦篇目(段)也就很少有名篇了。針對這一現象,作者談談自己的認識,指出名篇背誦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名篇背誦 語文學習 重要性
背誦,對于學生學習語文來說,意義重大。背誦對于鞏固積累,加深理解課文,提高讀寫能力,促進記憶力的發展,均有積極作用。
一、名篇背誦,兒童閱讀現狀所必需
教材篇目調整的目的,原本是讓教材更貼近兒童生活,更利于兒童學好語文。然而,兒童閱讀現狀是怎樣呢?
1.兒童的閱讀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如今,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普遍較高,多數家庭比較重視兒童的啟蒙教育。一些兒童甚至在未上小學前,就能背誦許多兒歌和古詩,家長普遍具有一定的輔導閱讀能力。等到孩子認識了拼音及一定量的漢字后,便能讀童話故事等書籍了,許多小學生已能在網上查閱資料進行學習。這些足以說明現在小學生的閱讀比過去同齡兒童的閱讀深得多、廣得多,理解能力也強得多。那種認為經典名篇與現實脫節,經典名篇落伍于時代,不利于兒童閱讀與理解,而做大量刪除的做法是不符合兒童閱讀現狀的。試想,教材本身就是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范例,這個例子就應該具有典型性。名作名篇是穿越歷史時空流傳至今的文學精華,教科書的性質決定了名作名篇必須作為主要的選擇對象。更何況學生背誦的東西,就應值得記一輩子,咀嚼一輩子。那種用時代美文替代名篇背誦的做法實不可取。
2.兒童對閱讀有探究的需求。
語文教材中所選擇的文章有一定深度是應該的。因為它畢竟不是課外讀物,而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的。把名作名篇換成時文、童話,看上去難度是降低了,兒童閱讀容易了,但不利于兒童探究能力的培養。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后理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一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將下去,還拉一點腔調,在兒童時卻是一件樂事。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可見,名篇背誦后,即使理解上有盲點,也可以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得到補充和完善,甚至有新的領悟,使孩子形成主動探究的良好學習品質。
二、名篇背誦,培養真正的語言實力
香港大學陳耀南博士說:“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好文章背誦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觀博覽,深思精研,將古人的感受,比照當今的情境,印證永恒的人性人情,于是自己的文學藝術境界,又可層樓更上。”由此可見,名作名篇背誦,可培養真正的語言實力。
1.名篇背誦,有助于認識語法規律。
名作名篇,多是語法經典,值得記取。名篇成誦以后,這些語法便能常在心頭縈繞,效果事半功倍。如朱自清的《匆匆》、老舍的《貓》等都是我們學習表達的極佳范本,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學習語法、掌握語言的表達藝術大有裨益。
2.名篇背誦,有助于在背景中理解文本。
倘若以大量時文迎合學生,雖方便一時的教和學,卻不利于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長久發展。名篇大都距今天有了一段時間,要理解它們,必須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讀《匆匆》,就必須了解“五四”落潮期知識青年所面臨的現實及他們的普遍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跟文本、作者進行心靈對話。在一定的背景下讀透文本,是一種很重要的語文閱讀方法。名篇,是我們取之不盡的財富。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野、不同立場能讀出不同的體驗和感受,否則,研究《紅樓夢》就沒有必要成立紅學研究會。名篇背誦,可以讓學生反復反芻,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不同的文化層次接受名著熏陶,不斷提高對文本的理解能力。
3.名篇背誦,有助于語言積累和靈活運用。
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臺灣中興大學杜松柏教授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誦爛熟之中得到法制;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書背熟了,詞匯自然有了,成語也蘊藏于胸,二者如筑屋的材料,人人可拈用成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如果能將所記得的詞匯、成語一一點化,則能自成格調,不落前人窠臼……看來字詞安頓的工夫,亦在背誦了。”
三、名篇背誦,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的人文過程,也是一項多元的人文活動。新編入教材的文章,有些是膚淺的辭藻堆砌的美文,有些是思想印痕深刻的時文,這些并不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1.名篇背誦,讓美感的力量震撼心靈。
名篇的美,是源于作者心靈深處的吶喊。鄭振鐸的《別了,我愛祖國》,一腔愛國情懷躍然紙上。至今,我時不時還會高聲喊兩句“我全心愛著的中國!”這些經過大浪淘沙的名篇,使我們感受到了物質環境中的人情味,功利背景中的真善美。只有名篇才有如此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撼人魅力。
2.名篇背誦,讓動人的文章調動學生情感。
文學做了幾千年的感動文章,現在卻紛紛不做了,令人感動的文字越來越少。《麻雀》曾經讓我們為母愛感動,《再見了,親人》曾經讓我們為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誼感動。在一個情感逐步弱化的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的正是情感與人文,名篇皆發乎情。語文不僅要培養人的思想,還要培養人的情感和態度,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塑造學生的健全人格。
民族樂曲與流行音樂我們都需要,但在音樂的傳承中,民族音樂是我們的根。小學語文教材要與時代同行,與社會同行,與語言同行,與審美同行,只有名作名篇是我們的魂。名作名篇不應該淡出歷史,名篇背誦應成為小學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