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風云
好的作文題目能夠刺激學生的寫作欲望,關注現實,給學生廣闊的思維空間,能夠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思維認識水平,甚至能夠引導社會風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要想進一步加強中學作文質量評價研究,推進學生作文素養的有效檢測,科學測評學生寫作能力,教師就必須掌握一定的作文命題智慧。
一、新課改提出的新要求
自新課改實施以來,從其實施情況看,制約新課改的最關鍵因素就是師資水平,實驗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擁有新課改精神的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有所提高。新課改對教師的知識面要求更高,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才能符合新改革的要求,要求教師成為學習型教師。為什么要提高教師的作文命題智慧呢?這是基于教師命題能力普遍不高的現狀提出的。在平時作文訓練課堂上,教師往往采用“拿來主義”的做法,隨意在網上選選題或者拿全國各地歷年高考題進行寫作,沒有結合自己學生在寫作方面的不足,進行針對性、有序的訓練,訓練效果不好。教師的惰性和對命題的忽略,導致自身命題能力逐漸退化,教學目標自然難以實現。教師的專業素養,一般來說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方面。教師專業素養主要體現在能否備好課、上好課、命好題這三個教學環節。命好題,當然包括命好作文題,編制出原創性、高質量的作文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既要符合新課程理念,考察能力,又要題目形式新穎,所用素材豐富多彩,符合科學合理的難易度和區分度。這就需要通過學習課程標準,研究教學要求、教材、學生、試題,提高命題能力;還需要了解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情況,盡量做到素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他們在日常生活和日后工作中容易接觸到的素材等。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從課程目標和學生具體情況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二、作文教學本質的要求
作文是什么?這是作文教學的元論問題。作文是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對外界信息的審美感受的心理過程與結果,其本質能夠從語言學、美學、信息論方面進行多元化地闡釋,從而有利于增強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首先,從語義學來看,“作文”是學生用書面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思維過程與結果。從美學角度來看,作文就是表達真善美的言語活動與結果。現代信息論認為作文是把從客觀現實汲取的感性材料,通過頭腦加工制作,運用文字符號表達出來的過程。作文是學生信息轉化的過程與結果,信息論認為作文的全過程是:信息積累——信息同化——信息外化——信息反饋。語言學、美學、信息論從不同側面對“什么是作文”做出了回答,所以,對于教師來說,掌握命題智慧是十分必要的。從語言學的作文本質來說,教師只有掌握了作文的語言學本質,才能命制出符合學生思維和言語表達習慣的題目,切不可將學生作文與作家作品相比較。從美學的作文本質來說,作文的這一本質要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細心關注生活的美,并且具備通過命題引導學生對美的關注與發現的能力,也就是“寫什么”的問題。作文中的寫什么包括:自然界;個人生活;學校生活;家庭社會生活。“物”是美的載體,也是文章情思的載體。教師所命之題應當涉及這些“物”,才能引導學生發現它們的美,學生的作文才能飽滿而不空洞。從信息論的作文本質來說,教師在命題時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普遍的信息儲量,作文命題要難易適當,學生要發揮想象和聯想,積聚信息進行構思。把內在信息轉化為文章,有一套“信息外化”的作文技能,主要包括結構和語言表達技能。學生的作文到底怎樣,需要信息反饋來回答。
所以提高教師的命題智慧是作文教學本質的要求。
三、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要求
興趣是學生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索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濃厚的興趣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掘其智力潛能,并使之處于最活躍的狀態。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對作文訓練題目和寫作內容的興趣,努力將學生置入想說想表達、想寫的心理狀態和寫作心境中,也就是使學生達到從“要我寫”變為“我要寫”的心理狀態。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師的命題智慧,在于教師能否設計一個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的作文訓練題目,這就是俗話所說的“題好一半文”。因此,教師要樹立“命題是一種作文教學手段”的教學訓練觀念,提高自己的命題智慧。高中階段的學生渴望得到尊重,表現在作文上則喜歡寫一些比較深刻的東西。針對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指導學生寫一些哲理性或科學性強的作文,于是友情、機遇、挫折、自信、科學研究這樣的話題在他們的筆下表現出來。根據他們喜歡“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特點,教師應多進行議論文訓練,題目應和時事緊密貼近。抓住不同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靈活多變的作文題目,才能消除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激發寫作興趣,使學生想寫、愿寫、能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