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興俊
摘 要: 作者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認為品德與生活教學要注重生活性、活動性、情境性、實踐性、開放性、直觀性和主體性。
關鍵詞: 品德與生活 教學策略 七性
品德與生活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注重實踐體驗,兼具開放型和綜合性特點的課程。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筆者認為教學中要注重“七性”。
一、生活性
兒童生活是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是道德的源泉,離開了生活,品德教育就成了空洞說教,事倍而功半。因此,教學中要緊密聯系兒童生活實際,精選符合教學主題的生活素材。
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時,就可以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要用到水。從早上起床刷牙洗臉,到晚上睡覺前洗澡洗腳都要用到水;每天三餐做飯煮菜要用到水,平時洗衣服沖馬桶等也要用到水。進而體會水和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系。還可讓家里有過缺水經歷的同學談談沒水時生活的不便,如父母要到很遠地方取水,并說說自己當時的感受。這樣聯系生活教學,學生才能真正提高認識,培養節約用水的道德情感。
二、活動性
《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活動、游戲和其他實踐活動。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因此,活動是本課程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活動,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活動中。
如教學《上課了》,可以設計“上課高手大挑戰”活動,分四個游戲進行。一是洗耳恭聽:聽故事,數漢字,體驗認真聽的快樂;二是火眼金睛:規定時間看圖后說圖意,體會眼腦并用、專注做事的成果;三是口齒伶俐:倒背詞語,逐漸增加字數,訓練頭腦反應和口語表達;四是得心應手:練習眼耳腦心口并用回答問題。因為活動的開展,學生參與積極,并有效訓練上課專心聽講的能力。
三、情境性
教育家杜威指出:思維起于直接經驗的情境,他把情境列為教學法的首要因素。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兒童參與,可以讓學生獲得難以身臨其境學習的體驗、經驗和知識等。在教學中可直接呈現學校、家庭、社會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現象,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借助表演、視頻等再現某一生活情境;還可創設虛擬性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者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情境。
如教學《做好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時,可讓學生在課堂上伸伸手、彎彎腰,揀起紙屑,擺正桌椅,放好掃把,現場動手為班級做好事,體驗做好事的愉快心情。還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生活中需要做好事的情境,如校園里有紙屑、水龍頭沒關、放學了教室門窗沒關等,讓學生從中尋找做好事的機會,知道好事要從身邊小事做起。
四、實踐性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一條鴻溝填平。”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目標不是傳授書本上的系統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獲得經驗、形成體驗,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目標的實現不是通過知識傳授完成的,而要通過兒童的實踐。因此,教學中要讓學生多實踐、多親歷,動手動腦,參與小實驗、小制作、飼養、種植、現場調查、參觀訪問和搜集資料等活動。
如教學《種子的探索》時,可布置學生課前親自播種,認真觀察種子發芽、生長的過程,并記錄下來;課上把豆子、蘿卜、花生、葡萄、蘋果等果實帶到學校,大家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議一議;還可把學生帶到勞動基地觀察發現種子的秘密。
五、開放性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兒童不僅生活在學校中,還生活在家庭和社區中。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單靠書上的知識和課內時間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教學要打破學校、課堂的束縛,把教學時空擴展到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向課前課后拓展,聯系學校、家庭、社區,充分利用圖書、網絡、自然環境等課程資源。
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時,課前可先讓學生調查家里每天、每月要用多少水,并記錄下每天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要用到水,以及周圍什么地方缺水,缺水時用水情形又是怎樣的,課上進行交流。課后還可設計“節水衛士行動”的延伸活動,讓學生出“節約用水專刊”,勸阻生活中浪費水和污染水的行為,并記錄下自己是怎么節約用水的,一段時間后對活動進行交流總結和評比表彰。
六、直觀性
低年級兒童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他們容易理解、樂于接受。品德與生活教材以圖為主,圖文并茂。因此,教學中要注重直觀性,把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內容,充分利用圖片、表演及多媒體課件等現代教學技術變抽象為直觀,化繁為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如教學《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水》時,若能把水可發電、滅火、澆花、游泳、洗澡等用途制成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學生直接感知,就能更形象直觀地理解水的作用,教學效果自然更好。教學《祖國真美麗》,可通過播放祖國美麗風光的錄像,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秀麗風光;還可讓學生收集整理有關祖國風景名勝圖片、旅游照片、視頻等,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并扮演小導游等。
七、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和愛護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要放手讓學生大膽想、充分說,主動參與、積極體驗,而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活動。在安排活動和設計過程時,要盡可能考慮兒童面臨的主要問題,充分考慮本地區、本班兒童生活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靈活地選用、修改或補充。學生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才能有所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為習慣。
如教學《遵守交通規則,安安全全上學》時,教師應根據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主題活動,而不只是引導學生熟悉交通規則和記住交通標志符號,或者只根據教材中的內容進行教學,應考慮城鄉差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讓學生找一找自己上學和平時經過路上有哪些不安全的地方,還可動手畫一畫進行介紹,課堂上模擬過馬路等。
相信,只要教師們注重以上“七性”,品德與生活課堂會更精彩,學生的品德之花會開得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