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堅固
摘 要: 新教材實施到現在已有好幾個年頭了,課改天天講,但還有一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教學仍停留在教教材階段,注重語言知識點的講解,輕視語言的交際功能,致使英語學習枯燥無味。如何用好新教材,讓學生覺得學英語有用武之地,從而確實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性,是當今英語教師必須思考的一個課題。
關鍵詞: 新教材 英語教學 教學實用性
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大綱要求教學過程交際化,鼓勵學生多接觸和使用外語,特別是真實的語言材料,以便學以致用。新編初中英語教材正是一套符合這種精神的新穎教材,它根據交際目的的需要,既考慮語音、詞匯、語法結構等要素,更考慮語言的功能,并使它們有機結合。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徹底改變過去“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以生動活潑的方法進行“聽、說、讀、寫、演、唱、畫”,寓教于樂,讓學生全方位地學習和掌握英語,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由此,學生不再覺得學英語無用武之地,更不會為辛苦學了幾年英語仍說不出英語而感到心灰意冷。
在現實教學中,仍有一些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教學仍停留在教教材階段,注重語言知識點的講解,輕視語言的交際功能,致使英語學習枯燥無味,新教材就隨之喪失了話題功能作用。
那么,如何用好新教材,充分挖掘其話題作用,確實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呢?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老師的善于運用教材。”因此,教師應視教材為媒介,充分挖掘語言形式結構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良好功能,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有效并且有創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下工夫。
一、重新排序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將教材中的各個部分重新排序。以新課標九年級英語第一單元“How do you study for a test?”的教學為例,學了兩年英語,每個學生都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必然會碰到一些問題。教這一單元時,筆者不是按教材順序從頭教到尾,而是先向學生訴“苦水”,感慨自己當初學英語碰到的一些困惑,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原來老師也會遇到難題,并不是只有我笨而已。”如此就減輕了學生的思想負擔。接著關心他們在學英語的過程中是否碰到什么問題,以此激活學生的已有印象,讓他們有話可說。再隨意叫幾個學生上來描述自己的困難,并選幾個有代表性的答案板書出來。緊接著就請學生翻到第五頁看Section B 1a,挑選符合自己的選項并完成1b。引出問題之后,教師便很誠懇地邀請學生一起探討尋找解決方案,課堂討論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中英皆有,筆者故意不給予評價或糾正,而是設置一個懸念:“你們想想辦法,誰能幫到Paul的忙呢?咱們聽錄音見分曉。”學生肯定會集中注意力完成2a和2b的聽力訓練。最后引導學生思考:本單元還為我們提供了哪些學習方法?哪些是自己平時常用的,我們還可以想到哪些妙招提高學習實效性?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Section A 1a,接下去就是互相探討學習方法和學習經驗……
通過重新排序處理教材,不僅重點突出、過渡自然,而且由易入難逐步推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言學習規律,使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提高了聽、讀、說、寫的能力。這樣避免生搬硬套新教材,學生能清楚所學為何用,運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二、替換教材的例子
為了體現新教材里的一些功能話題,教材中往往選用一些例子。盡管教材的編寫者力求選用不同地區學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顧到每個地區和所有學生,所以新課程提倡要開發課程資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學習知識。用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學習新知識,學生更容易理解,學習興趣更濃厚,也更容易記憶。
如學習新課標九年級第七單元“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時,教材中提供的是國外幾個著名的旅游景點。別說學生,就是老師對其也是一知半解。如果完全按教材的內容來上,則勢必如空中畫餅一般,老師上得辛苦,學生仍不知所云。如果把這些地名換成他們的家鄉,先請他們介紹自己生活了十幾年的家鄉,再到他們比較熟悉的翔安區、廈門市,再到圖片上看到的任何一個地方的海報……這樣逐步拓展,學生從眼前看到的到腦子里想到的,對用定語從句介紹地名的用法理解就會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深刻。如此這般拓展開來,所舉的例子比教材上的例子更熟悉、更豐富,更符合學生認識和記憶的規律,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積極性。不管何時何地,一提到介紹景區,他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這就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讓學生體驗課程”。
三、補充和刪減
根據教學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或刪減,達到增強效果的作用。比如可利用網絡查找相關知識,適當地向學生介紹滲透與教學內容相關而又很難在教材中學到的英語文化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調味品”與“營養劑”,這樣既能幫助學生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又能幫助學生掌握語法的系統知識,使學生學到更加地道的英語。這也算是對新教材進行活化處理的另一種方式。此外,可結合學生的實際掌握水平,掌握較好的就可以刪減,不必照本宣科,完全依附教材。
以新課標九年級第十二單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為例,一開始就告知學生這一單元我們要學習一些有關國外風俗習慣的知識,跟本地的不大一樣,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誘發他們對外國人初次見面的禮儀的興趣。老師課前布置他們先搜尋國外和我們家鄉的一些風土人情,課上陳述,讓學生學會有效利用資源策略,激發學生的參與樂趣。課堂上,教師可先借助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教學手段,真實再現國外的一些禮儀習俗和風土人情,加深學生的印象,最后邀請學生展示勞動成果:假如一個外國交換生要到我們班插班就讀,你跟他初次見面該注意什么?你又會怎樣向他介紹我們本地的風土人情呢?這樣既創造機會為他們學英語提供用武之地,又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可謂一舉多得。endprint
四、活用教材,化靜為動
新教材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在整合教材時,我們可以設法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不必局限于教師講的方式,可以采用對話、圖片、錄像、聲音等多種方式,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比如學“Were trying to save manatees!”時,為學生展示幾幅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畫面,讓學生體會污染的可怕,增強體驗效果。提出保護水源和環境的措施,這樣教材的主題就會得到深化和拓展,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就會得到強化。
活化教材還體現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通過教學掌握學習策略。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現行教材設計的大量“任務型”活動實施任務型教學,以教材提供的豐富的情境與話題為依托,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任務活動,使學生帶著明確的任務目標,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做到“為用而學,在用中學,學了就用”。
例如在學習新課標八年級上冊第十單元中談論職業的詞匯句型時,筆者結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所設計的任務活動就是分組調查小組成員的理想職業,并向全班報告。筆者為學生附加介紹了5種詢問職業的方式和數十種職業名稱,供學生隨意選用。在隨后的課堂教學反饋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都能較熟練地運用至少兩種句型和多種職業名稱,部分學生則掌握了全部句型。學生在這種緊貼生活實際的真實情境中參與“任務型”活動,靈活地創造性地、使用英語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解決問題,在“做事”中學英語、用英語,確實體會到學英語有用、好用,并為自己能靈活運用英語而感到自豪與驕傲。
章兼中教授指出:“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在真實的語言情景或模擬的情景中,才能更好地組織思維,理解具體情景中所傳遞的信息和語言材料,觸景生情,激發表達思想的欲望,從而促進培養運用外語理解和表達思想的能力。”為此,英語教師應用活新教材,盡量給學生創造各種語言環境,提供各種運用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力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創造顯示才能、發揮才智的英語環境,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主動狀態,主動觀察、主動思維、主動回答,使教學過程本身成為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的過程,讓學生學英語時刻有用武之地,從而確實提高英語學習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教育理論.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