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李博昊
摘 要:中國文學批評歷史悠久,雖未發展為獨立文體,然留下了寶貴經驗:批評者當在觀念上重視文學批評,且要培養深厚的學力,秉持公正的態度,以使文學批評對于文學創作的指導作用得以發揮,獨立文體的意義得到凸顯。在現代文學批評文體獨立性的構建中,古典的經驗,或可為積極的借鑒。 關鍵詞:文學批評;文體獨立;經驗;方法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3-0072-05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詩文評》曾對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做出了分類,其劃分之法雖有可商榷之處,但至少表明中國的文學批評已有悠久的歷史。然與西方文學批評不同的是,彼自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以來,迄于今日,已成獨立之學科①,而中國文學批評的文體獨立卻尚未完成。構建文學批評文體獨立性的意義固不必詳述②,茲結合中國古典文學發展史及批評史的經驗,略談構建之法。
一、觀念上的重視與創作上的引領
中國文學批評源遠流長,卷帙浩繁,佳作眾多,卻始終沒有發展成為獨立的文體。個中原因頗多,然最重要是觀念上對文學批評的輕視。以古典文學批評常見形式詩話、詞話為例,歐陽修的《六一詩話》是第一次以“詩話”命名文學批評的作品,但歐公言詩話只能“資閑談”,將詩話的創作引上了歧途。至清,這一觀念仍未改變。吳功溥言“詩話,小道也”。章學誠言“為詩話者,……有小慧而無學識者也”。葉燮言“歷來之評詩者,雜而無章,紛而不一,詩道之不能常振于古今者,其以是故歟!”這種內部長期以來對自身體裁的輕視導致了文學批評始終不能脫離“小道”的身份而正式進入創作的殿堂。20世紀西學大熾,新文學運動大興,文言文漸漸失去了活力,邏輯性不強、體系不明晰的古典文學批評的重要形式——詩話與詞話——在同現代文學批評接軌的過程中被拋棄掉了。③
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的這種遭遇為現代文學批評文本獨立性的構建提供了經驗,現代文學批評欲取得文體獨立,最重要的是觀念上的重視。縱觀中國文體的發展,很多都有過“小道”的歷史,然觀念的重視使之獲得了文體獨立的動力,小說與詞尤具借鑒意義。
“小說”一詞最早出于《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孔子言小說“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漢書·藝文志》言“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均對小說持不屑的態度。正是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小說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至東漢,《文選》李善注引東漢桓譚《新論》言,“小說家合殘叢小語,近取譬喻,以作短書,治身理家,有可觀之辭”,對小說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小說在藝術和內容層面雖略顯粗糙,但已走向成熟。至唐,文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小說,如明代胡應麟所說“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說以寄筆端”,小說數量大增,內容種類豐富起來。有愛情小說如蔣防的《霍小玉傳》;歷史小說如陳鴻的《長恨歌傳》;諷刺小說如沈既濟的《枕中記》;俠義小說如李公佐的《謝小娥傳》……小說這種文體形式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有所進展,地位亦有所提升,如宋容洪齋所言,“小小情事,凄婉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從中可見觀念上的重視對于文體獨立的影響。
詞的發展經驗亦很好地說明了“觀念”的重要。從唐至初宋乃至盛宋時期,詞一直生活在詩歌的陰影之下,被視為娛賓遣興的小道,為文人所大量創作卻在理論上不被重視,詞為“詩余”的性質,一直沒有改變。蘇軾提出了其對詞的全新認識:詞在藝術本質上與詩歌是一致的,當“自是一家”。詞的發展要吸收詩歌的精華,“以詩為詞”。因此東坡詞創作中既含題序,亦用典故,且突破音律的束縛,晁無咎言學士詞“橫放杰出,自是曲中縛不住者。”不僅如此,東坡還拓寬了詞的表現境界,有抒豪情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有嘆歷史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思哲理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有懷逝者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有寫風情的《浣溪沙·旋抹紅妝看使君》,亦有傳統閨閣婉約詞的“柳七郎風味”,一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蘇軾用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改變著“詞為艷科”的文人詞作的原始屬性,終使得這種文學樣式題材更為廣闊,境界更為闊大,情感更為深沉。詞作為獨立文體的性質(包括題材、聲律、格調等層面)凸顯出來。
詞與小說的發展經驗表明,觀念上的重視是文體獨立的第一步。文學批評要獲得自身獨立的文體地位,首先應該對自身的存在足夠重視。只有重視,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進而引領其他人進行創作。
作為文壇領袖,蘇軾對于詞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蘇門學子及蘇門后學的競相提倡與創作,加速了詞體的獨立,使之終成為可堪與詩歌并立的文體樣式。小說亦然。魯迅曾指出唐代科舉考試中以小說行卷并取得成功的范例,促進了小說的發展。④李復言《續玄怪錄》的創作即是受了牛僧孺《玄怪錄》的影響⑤,引領的意義得到凸顯。散文的發展中亦展現出領袖的作用。南宋王十朋曾言“唐宋文章未可優劣。唐之韓柳,宋之歐、蘇,使四子并駕而爭馳,未知孰后而孰先”,而縱觀歷史,四子之中,韓、歐居前。個中原因,明代王文祿認為:“韓昌黎有志古學,但性坦率,不究心精邃,非柳匹也,當時能忘勢且延攬英才,籍、湜輩尊稱之,文名遂盛于唐。后歐陽六一好而尊之,配孟、以己配韓。蘇氏父子在歐門下,極推歐,不得不推尊韓,是韓又盛于宋。”“延攬英才”體現出韓愈的領袖作用,歐陽修“以己配韓”,使得歐公門下弟子及后學“不得不推尊韓”,韓氏文風,遂大行于宋。
詞、小說、散文的發展經驗表明:榜樣的引領及后學的接受,是推動文體發展壯大或者獨立的重要因素。文學批評亦如此,精彩的批評文章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能激發他者批評的欲望,以形成風氣,否則,單一精彩的文學評論只能是曇花一現,一如袁中道所說的“寂寞后來者,誰能定我文”,很難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后學對于某位批評者的再批評及創作實踐的接受,則是文學批評價值的展現,這種價值,是文學批評不斷發展的動力。
二、作用的發揮與價值的體現
凡一民族之文學,經過一發揚光大之時代者,其初往往有主持風會,發蹤指使之人物,其終復恒有折中群言,論列得失之論師,中間參伍錯綜,辨析疑難之作家,又不絕于途。凡此諸家之作,皆所謂文學批評也。得其著而讀之,一代文學之流變,了然于心目間矣。⑥前有宗師品評得失,引領風氣;中有諸家繼承發展,遙相呼應;后有論者高屋建瓴,歸納總括。批評家公允地評價作家作品、文學現象及文藝思潮,指導作家其后的文學創作,同時參建構筑文藝理論。其和作家一起,共同完成了一代文學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展示出了文學批評獲得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能啟發后學,對文學創作有高屋建瓴的指導作用。在這一層面,中國古典文學批評雖略顯零碎,卻有很好的范例可供借鑒。
隋唐時期,詩歌深受齊梁綺靡詩風的影響,格調卑弱。李諤《上隋高祖革文華書》言“江左齊梁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為此,隋文帝曾試圖通過行政命令改變文風,《隋書·李諤傳》記“開皇四年,(文帝)普詔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實錄。其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艷,付所司治罪”,但沒有取得任何成效,在創作實踐上,此種風格仍被承續。初唐亦然。以“綺錯婉媚為本”的“上官體”成為創作主流,詩格依舊缺少蒼健之氣。融合南北不同文風,成為了當時文壇的創作呼聲。魏征《隋書·文學傳論》言“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彬彬,盡善盡美矣”。盡管這種融合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在具體操作上,仍未取得顯著成效。此后,無論是王通的倫理干預,抑或初唐四杰的創作實踐,終未能扭轉一時之文風。變革是大勢所趨,但如何改變,莫衷一是。此時,陳子昂帶著文學革新的目的,高舉文學復古的大旗,使人耳目一新。其《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雖短小,卻包羅萬千氣象,既有對文學作品《詠孤桐篇》的鑒賞,亦有對當時文壇文學創作情狀的批評,同時還包括對漢魏、齊梁詩歌的論析。陳子昂從長期的探索中總結經驗,順應文學發展的要求,在有破有立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主張——“風骨”和“興寄”。即詩歌要有充實的內容,高尚的思想,剛健的藝術風格。對于建立新詩風亦提出了要求——“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陳子昂入于作品而出于作品、出于作品而勝于作品,汪洋恣肆、縱橫捭闔的評論,已經超越了孤文鑒賞本身,他的理論主張及創作實踐,對于扭轉初唐詩歌風格,建立唐詩風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此后的文學創作及文學理論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繼陳子昂之后,李白暢發其說,謂“梁陳以來,艷薄斯極!沈休文又尚以聲律,將復古道,非我而誰”。又在其《古風》中高呼“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我志在刪述,垂輝映千春。”太白起八代之衰陋,復元古之清真。其文詞超逸,足以副其言。高適、岑參、李賀繼承了其創作風格,激蕩的旋律,壯大的氣勢,將齊梁綺靡之氣一掃而空。⑦杜甫亦在《陳拾遺故宅》盛贊陳子昂“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并承繼陳子昂的理論,強調詩歌要重風雅寫實,沉郁頓挫,能補時之闕,救世之弊。此種主張使得唐詩根植于現實,獲得了生命力。對于中唐元稹、白居易新樂府運動的開展亦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在陳子昂及其后繼者的努力下,唐詩終脫離了齊梁情味,風骨與興象并存,成為中國詩歌史不易逾越的高峰。而唐詩的登峰造極使得宋詩的發展遭遇了難題,詩歌將如何獲得生長點?
杜甫《戲為六絕句·其六》言,“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主張陶镕百代,自鑄偉詞。這一主張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所承續,并作了創造性的發展。山谷曰,“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又云“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如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作為江西詩派的宗主,黃山谷“奪胎換骨”、“點鐵成金”的詩法被詩派成員奉為圭臬,不斷進行創作實踐。劉克莊曾這樣評價黃庭堅“會萃百家句律之長,究極歷代體制之變,搜獵奇書,穿穴異聞,作為古律,自成一家,雖只字半句不輕出,遂為本朝詩家宗主,在禪學中比得達磨,不易之論也。”江西詩派是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格亦是宋詩風貌的展現,黃庭堅“尊杜宗黃”的創作旨趣,既體現出領袖的引導作用,更展示出文學批評對創作實踐的指導意義。
唐宋詩的發展揭示出:批評要有益于后學。古典文學批評之所以長期被認為是“小道”,關鍵在于很多文學批評不能體現出指點后學的價值,不能對文學創作起到高屋建瓴的指導作用。南宋黃永存說“詩話雜說,行于世者多矣,往往徒資笑談之樂,鮮有益于后學”,明王世貞言“余讀徐昌榖《談藝錄》,嘗高其持論矣,獨怪不及近體,伏習者之無門也。楊用修搜遺響,鉤匿跡,以備覽核,如二酉之藏耳。其于雌黃曩哲,橐鑰后進,均未之暇也。……獨嚴氏(羽)一書,差不悖旨,然往往近似而未覆”。清方世舉曰“余小言亦且有誤,或誤人,或誤題,直抒胸次而未遑檢對。老不耐煩,又無胥鈔,一氣疾書,擲筆而止。”因此,文學批評如欲獨立,當重視自身價值的發揮。而如何才能使這種價值最好地展現,關鍵集中在批評者的良心和學力上。
三、良史之心與學者之力
文學批評與生俱來的對文本或文學現象的依賴使之成為了一種“帶著枷鎖跳舞”的藝術,是一項高難度的文學活動。因此南宋陳俊卿說“作詩固難,評詩亦未易。咸酸殊嗜,涇渭異流。浮淺者喜夸毗,豪邁者喜遒警,閑靜之人尚幽眇,以至嫣然華媚無復體骨者,時有取焉”。明安磐言“夫詩言志,詩話又以論詩也。故詩難而論詩又難也……故以淺涉者不能深,以泛獵者不能得,以己見者不能賅,以辭類者不能達意。”⑧各家均指出文學批評是一項主觀性很強的活動,但批評者憑借公正之心和深厚學識,可以盡量做到最好。
先言公正之心。《左傳》中有所謂的“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而所立之言,是以“德”與“功”為依歸。德不苛責于人,功必先求自立。⑨所以批評家要有作為裁判者的良心,要公正地對于作家的創作給予評價。陳子昂以其高瞻遠矚的思路,大刀闊斧地實踐其詩論主張,被視為唐詩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盧藏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言其“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一變”。韓愈《薦士》曰“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黃周星《唐詩快》言“胸中自有千古,眼底更無一人”。元好問《論詩三十首》曰:“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胡震亨《唐音癸簽》綜合各家評價,認為陳子昂“與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此確是對陳子昂及其批評的一種公允性評價。杜甫《戲為六絕句》中前兩首以其寬廣的胸襟和深厚的才力,對于庾信、初唐四杰作出了公正品評,其又言:“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肯定了《詩經》的雅正,楚辭、漢賦的藻麗,建安文學的風清骨峻,南朝詩賦的綺麗秀美。⑩厚古而不薄今,劉克莊《詩話后集》云“杜公為詩家宗祖,然于前輩如陳拾遺、李北海,極其尊敬。于朋友如鄭虔、李白、高適、岑參,尤所推讓。白固對壘者。于虔則云‘德尊一代、‘名垂千古。于適則云‘美人名不及,佳句法如何?又云‘獨步詩名在。于參則云‘謝朓每篇堪諷詠,未嘗有竟名之意。晚見《舂陵行》則云‘粲粲元道州,前賢畏后生。至有‘秋月、‘華星之褒。其接引后輩又如此。”杜甫的評價大多數是積極的、善意的、公允的。東坡謂魯直詩文如蝤蛑江珧柱,格韻高絕,盤餐盡廢,然不可多食,多食則發風動氣。指出黃庭堅之作品雖有味道但有不平之氣,亦是確論。{11}
清人方東樹重學術與人品的內在統一。“君子取人貴恕,及論學術,則不得不嚴。大聲疾呼,人猶不應。況于騎墻兩可,輕行浮彈以掣鯨魚,褒衣博帶以赴敵場,菖陽甘草以救沉寒火熱之疾乎?”所以我們研究文學批評的目的,就批評而言,固在了解批評者的批評,尤在獲得批評的原理;就文學而言,固在借批評者的批評,以透視過去的文學,而尤在獲得批評原理與文學原理,以指導未來的文學。{12}不能秉持公平公正之心的評點和指導,會阻礙文學的健康發展。
中國古代的史傳傳統一直講求寫史的良心,即一以貫之的“良史”傳統。文天祥《正氣歌》曰“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沒有了作為知識分子的基本良知,沒有了孟子所謂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沒有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任何文字都是乏力蒼白的。一如唐代小說興起后,中晚唐時期統治階級中的朋黨之爭常以小說為工具,惡意中傷敵對一方。如《周秦行紀》、《牛羊日歷》等,皆借小說來影射、詆毀對方,以造成惡劣的社會輿論。{13}正是因為帶著攻擊的創作目的,這些小說,終究沒能成為佳品。文學批評亦如此,那些為了一己之名利的批評,喪失了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數量雖多,聲勢雖大,卻終不會為人所接受,只能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再言學識。方東樹言“圣人論學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辨之不明,則己無由識真,古人不感其知己,后人不享其思教。”這里的“博學審問”,即以深厚的知識為基礎,予以作家和作品批評鑒賞之意。{14}所以作為批評者,要注重培養自身學養和性靈,以使批評深刻、透徹,充滿智慧和靈性。
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言,“古今號文章為難,足下知其所以難乎?……得知為難,知之愈難耳。”所以批評者當不斷學習各種知識,僅就批評一學而言,要在熟悉中國古典文學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中國古典文論。華夏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自己的思維習慣及相應的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在古代文論方面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和范疇,這使得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有自己的民族特色。{15}比如思維方式的詩性特征,批評意識的主體傾向、范疇建構的經驗歸納性質。{16}所以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偏于文學理論(指導未來之文學),劉勰的《文心雕龍》體大思精,但根本在講“文之樞紐”,鐘嶸《詩品》品評120位詩人,目的在于建立一種詩論。{17}清代王士禛的神韻說,沈德潛的格調說,翁方綱的肌理說以及袁枚的性靈說,皆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詩歌發展問題,各家之間亦互相評論。翁方綱言“漁洋所以拈舉神韻者,特為明朝李、何一輩之貌襲者言之”,袁枚談王士禛“喜怒哀樂之不真”,諸家互評不是以擊倒對方為最終目的,建立理論框架以指導詩歌的深入發展才是出發點和原動力。沒有人會脫離歷史的傳統,不深入了解歷史上的文學批評,就不能清楚地洞悉時下的情狀;不研究歷史和現在的狀況,自然也不會很好地預見將來。古典文論雖良莠不齊,但其中的佳品對于提升批評者的學養,開闊批評者的眼界,拓寬批評者的思維,培養批評者的情操有很大的幫助,值得重視和深入研究。
20世紀初始,西方文學批評大量進入中國,拓展了批評者的思維領域,豐富了批評者的知識儲備,產生了優秀的批評家。王國維的文藝美學思想結合了中國古典文藝美學與西方的文藝美學,其關于“境界”之論雖自唐即屢有人提及,但王國維融中西方理論,論述最全面而深刻。{18}他還以晏殊的《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柳永的《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為底本,憑其詩人的性靈、哲人的敏感,將其幻化為人生的“三重境界”,將歷史上無數成大事業家、大學問者的秘密凝結于文學意象之中。這就是優秀的批評,出于藍而勝于藍,展現出的是論者的知識積累和人生智慧。但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學說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中國文學。德國萊辛在《拉奧孔》一書中提出的“詩畫異質”理論,打破了此前占統治地位的“詩畫一致”說,推動了歐洲文學藝術研究的發展和繁榮。然萊辛所討論的詩大都是西方的史詩和戲劇,并不適用于對中國傳統的抒情詩的解讀,不加辨析地將其應用于中國文學評論中并不恰當。所以對于琳瑯滿目的各種西方學說,需學習,亦需甄別。當然,古今中外文學及評論有著共通的東西,可跨越時空仍具魅力。在學習時,要古為今用,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將對古典文學批評的認知融進思想深處。還要西為中用,將西方文學批評的精華融匯過來,以指導今天的文學批評,使文學批評生機勃勃,這是文學批評作為一種獨立文體發展的基礎。
2012年3月,《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一書出版。其序言指出,當下的文學批評姿態是浮躁的,內容是空洞、單調和重復的。出自作者本人的充滿個性的、真正具有引領意義的批評少之又少。數量上的繁盛和質量上的貧瘠,映射出文學批評目前的尷尬處境。{19}如此,欲實現現代文學批評的文體獨立,仍須繼續努力。
①⑦ 陳鐘凡:《中國文學批評史》,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8頁;第68頁。
② 參見朱壽桐的系列文章:《文學研究:批評與學術的乖謬》,《探索與爭鳴》2009年第2期;《重新理解文學批評》,《文藝爭鳴》2012年第2期。
③⑧{11}{14} 張一平:《中國古詩話批評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2頁;第22-23頁;第92頁;第20-21頁。
④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附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22頁。
⑤ 程千帆:《古詩考索·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52-454頁。
⑥ 朱東潤:《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
⑨{12}{17}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頁;第7頁;第10-14頁。
⑩{16} 李建中:《中國文學批評史》,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頁;第9頁。
{13}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商務印書館1947年版,第75-99頁。
{15} 王汝梅:《中國文學批評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頁。
{18} 張少康:《文藝學的民族傳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264頁。
{19} 丁宗皓:《重估中國當代文學批評》,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頁。
(責任編輯:莊園)
Classical Exper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s an Independent Genre
[Macau]Li Boh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Uninversity of Macau)
Abstract: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experience although it has not developed into an independent genre. Critics should conceptually pay more attention to literary criticism, acquire deep learning and hold fair attitude, so that literay criticism may guide literary creation and foreground its significance as an independent gen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 as an independent genre, classical experience may become useful reference.
Key words: literary criticism, independent genre, experience,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