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時偉,郭建輝,李 文
(四川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期刊社;四川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院,重慶 400031)
比格斯(J. b.Biggs)和莫斯(P. Moose)在元認知的基礎上提出了“元學習”概念,他們認為,人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監視現在,計劃將來,有效地反省與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元學習能力指學生能自覺地評價與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運用學習策略不斷調整和優化自身的學習心理,即能夠優化與改善學習品質的個性心理特征(李如密、孫龍存,2007:43)。元學習主要區分了“學會”和“會學”兩個概念,“學會”反映的是學習結果,而“會學”反映的是學習過程,具有積極性和主動性(王文福、馬俊海,2011:28)。當今社會提倡終身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元學習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近30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應用元認知訓練提高學習效率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了極大的肯定,但在學習教學中,元認知訓練并沒有成為一種有目和有計劃的自覺行為,學生在元學習能力發展上存在較大缺陷。邊楠楠(2013:60)認為,當前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目的和動機存在顯著差異,多是以考試為中心,動機還處在表層。唐星星和張永紅(2011:129)歸納了我國大學生元學習能力水平普遍較低的主要表現:學習主體缺乏預見性,學習方法單一,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反饋機制缺失。我們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學英語教育尚存在教學方法缺陷和目標管理模糊兩個方面的問題。
2.1 教學方法缺陷
2013年我們針對6所高校大學英語綜合英語教學,隨機抽樣對30名教師以及不同專業的4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學生樣本問卷354份。調查顯示,教師常用教學方法與學生偏好存在較大的差異,學生對教師常用的講述法認同度較低(14.75%),而對具有較大自主學習余地的討論法則表現出較多興趣(67.21%),同時也期望課堂教學中能夠獲得更多的練習機會,學生對教師給予的學習指導抱以較多期待,如讀書指導法和演示法(參見表1和表2)。

表1 高校綜合英語教師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
2.2 目標管理模糊
學生的學習動機決定其學習策略,學生的學習目的并不一定符合學校教學的目的或教師的目的,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制約元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果學生不能夠“有意義地學習”,自覺的把自己看成是一個主動求學的學習者,那么,學生的元學習能力就很難培養。在筆者針對大學英語教學方法的實證研究中,調查了學生英語學習目標管理特征,并進行了相應的目標管理教學實驗。

表2 高校學生對綜合英語教師課堂教學方法的偏好

表3 高校學生綜合英語學習目標管理基礎特征
如表3所示,400名學生中,僅17.25%的學生能夠確立英語學習目標并付諸學習管理行動,45.50%的學生感覺學習目標模糊,25.25%的學生缺少目標學習認知與管理。
針對以上兩個問題,筆者對兩個班進行了綜合英語教學目標管理對比教學實驗。實驗班學生28名,控制班學生29名。在階段性單元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學任務與教學內容一致,課堂教學由同一名教師擔任,嚴格控制系統誤差。差異化教學主要表現為有無目標教學管理。教師在實施一段新的教學任務前,向實驗班學生闡述并講解了教學的主要目標,并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學習任務與要求,指導學生進行任務檢測,鼓勵學生自我發現問題,及時調節學習方式方法。教師指導實驗班學生建立了個人目標學習管理檔案,要求學生定期進行任務完成情況的檢查與評估。控制班的教學則未進行相關活動。兩種不同教學管理模式實施12個課時后,進行了成績對照測驗,其結果見表4。

表4 實施目標管理學習的成績比較
依據表4所列,t′檢驗的結果表明,實驗班對綜合英語單元教學知識的掌握成績非常顯著地高于控制班(P<.01),元學習能力的培養能有效提高學習成效。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元學習能力?一般來講,元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多種,如波利亞的啟發式自我提問方法、促進有效學習工程、目標學習法等(張慶林、王永明,1996:35-36)。我們認為,在元學習能力的培養中,教師需要結合定向教學思想,明確教學觀點,最大限度提高教學效率。 .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馮忠良教授(1992)在改革教學體制的探索中提出了“結構—定向教學”的觀點。他認為,教學的成效在于心理結構的形成,要提高教學成效,必須依據心理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實施定向培養。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要從他們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教學活動的每個環節,調節學生的心理狀態,并使之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學得以定向發展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情感結構,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袁聿軍,2008:165)。定向化教學以學生的心理結構及其形成、發展規律的可認識性為前提,在這一點上和元學習能力培養契合,能夠有力促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和幫助學生“會學”。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定向化教學,可以避免因教學的盲目性而走彎路,從而提高教學成效。
影響學生元學習能力培養的因素是多樣的,除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動機外,還有學生的家庭生活背景、學習背景、專業知識要求等。教師如果無法掌握這些因素,就無從幫助學生建構合理、有效的學習心理機制,也無法有效實施定向教學。如果我們采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元學習能力將得不到有效培養,大學英語教育服務社會實踐的成效也將會大幅降低,所以我們有必要結合定向教育對學生進行元學習能力培養。
近年來科學技術蓬勃發展,實證研究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各學科領域。實證研究指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通過科學歸納,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或規律,然后通過科學的邏輯歸納方法推導出某些結論或規律,再將這些結論或規律拿回到現實中進行檢驗。實證研究在元學習能力培養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傳統的方法被規范為質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兩種模式,這兩種模式最為顯著的區別就是數據呈現的形式。量的研究采用數字呈現統計結果,質的研究采用文字對數據進行描述,如案例研究。影響學生元認知結構的因素具有多樣化特點,研究者若要客觀分析影響學生個人認知的因素,單一化運用量的研究或質的研究,都難以完成任務,下面我們以兩種研究方法分析加以說明。
數理實證法比較適合研究較為復雜的問題。元學習能力與學習成效之間存在著極為復雜的相互作用機制,而運用數學計量工具可以將有關影響因素予以固定,從而把握復雜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消除變量內生性、異方差和多重共線性問題。但數理實證研究對于數據質量相對要求較高,從調查量表的設計,到抽樣方法、數據采集、數據錄入等等,都需要研究者保持科學的嚴謹態度,有意識地避免操作失誤。
案例實證法是一種極為典型的質的教學活動研究,可以分為單個案研究和多個案研究。個案研究不僅有助于積累廣泛而深入的資料,形成對問題的認識,也可為研究者獲得第一手資料,從現實獲取靈感源泉。教育作為一種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個體反映差別很大,如果沒有廣泛而深入的個案調查經驗,不可能對教育問題的狀況有一個真實的判斷。如何將個案研究獲得的認識與理論構建結合起來,是元學習能力培養因素分析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基于實證基礎的研究意味著調查者在對相關的調查問題進行預想以及采用某些技術時,對數據的收集和分析都避免存在偏見(曾天山、潘麗,2008:112)。由于個案研究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導致教師對學生元認知的判斷失誤,而通過多案例研究就有可能彌補單個案研究的不足。
就大學英語元學習能力培養的研究而言,無論是運用數理實證,還是運用案例實證,都需要對于大學英語學習及其元學習能力問題具有相當程度的了解和理論層次的把握。不熟悉大學英語的學習特點,不了解元學習能力成分構成,就不能夠從理論上把握有關問題的邏輯關系,在運用數理實證時就容易犯偽相關的錯誤,運用案例實證就容易犯偽實證或形式實證的錯誤,而研究方法的錯誤必然導致分析錯誤,最終使得相關研究成果和結論沒有價值。
教育研究需要科學實證研究原則的指導,只有科學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的最終成果對教育理論及教學實踐活動才具積極意義。同時,教育本身的一些特征有時也會限制對教育現象的科學研究,這一點是研究者必須思考的問題。運用定向教學思想促進元學習能力培養,目前尚處于初級研究階段。其研究成果能否被教育實踐所廣泛應用與推廣,還有待大量的科學實證研究。教育是一個爭論頻繁的領域,但科學研究所獲得的積極成果和消極成果都至關重要,對一項措施的效果做出判斷也是復雜的,需要進行無數次思考與科學檢驗。因此,大學英語元學習能力培養的定向教學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應用價值。
從研究性意義分析方面來看,通過實證研究的調查,研究者不僅能夠系統收集調研數據,運用統計分析和邏輯推理方法,使得調研數據成為元認知心理結構分析及元學習能力檢測的研究基礎。同時,實證研究將研究和理論相結合,不斷推廣或擴大研究課題,將進一步奠定定向教學理論依據。從實踐性意義分析來看,元學習能力培養的定向教學實證研究,是為了幫助學生充分意識怎樣能夠更好地思維和學習,并學會控制自身的學習行為,形成更為適合自己學習和發展的學習策略與技能。因此,進行元學習能力培養,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大學英語教育開放、自主的特性突出了元學習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實施大學英語元學習能力培養,需要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教師通過創設教學與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選擇學習方法,進行目標設置,明確學習動機,學會反思,及時進行合理的學習方式與方法調整,形成一套切實可行的元學習能力培養方案,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元學習的教育理念非常適用于當前我國素質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體制改革要求,是新時期教育倡導的重要目標,而定向教學能夠更科學地保障元學習能力培養策略的制訂與實施。
[1]邊楠楠. 大學生英語狀況分析與研究[J]. 河南教育,2013, (3).
[2]馮忠良. 結構— 定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2.
[3]李如密, 孫龍存. 元學習能力培養:促使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基于現代教學論視角的思考[J]. 課程·教材·教法,2007, (6).
[4]唐星星, 張永紅. 論學習型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元學習能力的培養[J]. 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 (3).
[5]王文福, 馬俊海. 基于元學習能力培養的自然地理教學策略[J]. 中國冶金教育,2011, (3).
[6]袁聿軍. 結構— 定向理論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 (4).
[7]曾天山, 潘麗. 關于教育實證研究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J]. 當代教育論壇,2008, (1).
[8]張慶林, 王永明. 元學習能力及其培養[J]. 中國教育學刊, 199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