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云金 鐘向陽
20世紀90年代開始,學生朋輩心理輔導被引入我國并在高校得到廣泛推廣。高校組建了一支數量龐大的朋輩輔導員隊伍,一般由校級、院級、班級三級組成。朋輩輔導團隊是具有一定專業性的心理助人組織,且人數眾多、三級之間缺乏有效聯動,管理難度較大。助人動機直接影響朋輩輔導的行為。動機是指一種由需要推動的、達到一定目標的行為動力,它對行為起著激起、調節、維持和停止的作用,按來源可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由學生內在需求轉化而來的動機,外在動機是指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環境激發而來的動機,在一定條件下,外在動機可以轉化為內在動機。德西(E.Deci)等人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認為動機是一個從外部控制到自我決定的連續體,假如滿足能力(Compe?tence)、關聯(Relatedness)和自主性(Autonomy)三種基本心理性需要,那么曾由外在因素所致的行為就會轉變為由內在動機所驅動的行為①。國外研究證明,活動參與者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滿足能提高自我決定動機,人們參與活動的意愿性更強烈,在活動過程中全力以赴并獲得更多的享受。②目前,國內有關朋輩輔導員動機研究不夠系統全面,只局限在產生方式上。本研究從動機的特性,包括自主性、志愿性、指向性、目的性以及內外部影響因素調查并參照SDT進行分析。
1.調查對象。采用隨機分層抽樣調查華南農業大學本科生朋輩輔導員,共發放問卷800份,有效問卷763份,有效回收率95.37%。其中,一年級374人,二年級257人,三年級96人(35人不詳);男生308人,女生455人。朋輩輔導員主要以一、二年級為主,故三年級占比例較低,四年級處于就業階段尚未進行調查。
2.研究工具與數據處理。自制大學生朋輩輔導員動機調查問卷,采用匿名信函方式進行調查,所得數據用SPSS19.0處理。
1.動機特征。從產生方式上考量朋輩輔導員的主動性,發現通過自薦產生(包括自薦面試、自薦選舉或者直接擔任)達74.0%,14.0%由同學推舉產生,7.1%通過老師任命方式產生,表明大學生選擇成為朋輩輔導員的主動性很強。從身份認同上考量朋輩輔導員的志愿性,30.8%的學生認為是志愿者,53.7%的學生認為既是志愿者又是學生干部(心理委員是班級干部成員,占本次調查人數的48.5%),僅9.8%的學生認為是學生干部,可見朋輩輔導員對志愿者身份的認同度高。從朋輩輔導員的工作目的來看,主要是協助他人成長、獲得自身成長和增加心理知識,人次分別達到75.0%、49.8%和45.5%,表明大學生擔任朋輩輔導員的目的既是協助同學成長、又是促進自我發展,即“助人助己”。從角色定位上來考查動機的指向性,發現選擇最多的是精神疏導者,達到66.6%,其次是信息反饋者(10.2%),顯示朋輩更多認為其工作是為周圍同學提供有效的人際支持和情感、信息交流,以疏導求助者的心理壓力(見85頁表)。
2.影響因素。從內部影響因素看,自認具備優秀素質的人數有38.8%,不置可否的占55.8%,持否定態度的占5.1%;個體素質缺乏主要表現在輔導技巧、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等方面,人次分別達到63.2%、57.4%和53.6%,表明朋輩輔導員工作勝任力普遍不夠。從外部影響因素看,43.6%的學生認為高校重視朋輩輔導工作,12.0%的學生認為不重視,42.3%的學生持有一般的態度。高校需要加強建設的主要工作,選擇系統培訓和專業督導的分別占41.0%、14.7%;選擇資金支持和制度建設的占17.3%、11.1%;選擇評價和激勵機制的只有8.9%,這說明學校亟待強化朋輩輔導員培訓督導和團隊建設。
朋輩輔導員的動機特征的調查表(n=763)
1.朋輩輔導員動機的分析。從參與動機的主動性和志愿性看,大學生參與朋輩輔導工作的動機表現出很大內在性。從參與動機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看,朋輩輔導員將朋輩輔導更多地視為一種人際關系和情感上的支持,通過這種心理上的互動達到幫助別人和自我成長的目的,這實質上也表現出動機的內在性。朋輩輔導的實質就是通過同輩之間良好的人際互動達到助人自助的過程。參與者能在活動中獲得積極的人際交往體驗、增強自我價值感、促進自我成長,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發展需要。從動機的角度分析,朋輩輔導本質上就是一種服務行動(Service Action),朋輩輔導的過程就是服務學習的過程。服務學習是學生參與到有組織的服務行動中以滿足社會需求并培養社會責任感,同時在其中學習以獲得知識、技能,在與他人合作中提高分析、評價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國外研究發現,94.0%參加過服務學習的學生認為,服務學習使他們學會更友善地對待他人、信任他人和被他人信任,懂得如何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更和諧。③朋輩輔導員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學會與他人溝通的技巧和如何幫助他人。Barbaba④在《朋輩為什么重要》(Why Peer Helping)中指出,朋輩互助是幫助青年大學生建立互相合作、關心別人、接納別人、誠實守信和勇于負責的價值觀念體系最有力的工具。
朋輩輔導工作滿足了參與者的自主性,表現為自發的、主動的和志愿的參與行為。在對學校要求的選擇上,發現選擇“評價和激勵機制”的人數不足10.0%,這也證實了朋輩輔導員參與動機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個體自由抉擇,并將經驗與自我感整合到一起的需要。自我決定的潛能引導人們從事感興趣的、有益于能力發展的行為,這種對自我決定的追求構成了人類行為的內在動機。⑤高校要充分利用朋輩輔導員發自內心的助人激情,調動學生群體的自身資源,實現心理健康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環。Scott和Warner認為朋輩互助活動的開展能促使相互關愛、充滿人文關懷的和諧校園氛圍的形成。⑥但調查發現,26.0%的學生并非自薦擔任朋輩輔導員,還有9.8%的學生將其角色定位為學生干部。即在朋輩輔導員隊伍中,部分同學內在動機、興趣不夠強烈。德西認為,當試圖激發個體從事一種無趣的、但卻有潛在價值的活動時,人們總要面對動機激發問題。高校需要高效創造外部條件,激發參與者動機,讓他們充分感受活動帶來的樂趣,體驗到自我滿足感和價值感,實現動機轉化。研究發現,完成某種行為而獲得獎賞可能會削弱個體的自主感。⑦激勵要使用恰當,以免阻礙內在動機的轉化和持續。高校應采取更多措施來增強朋輩輔導員的能力和關聯性發展,促進助人動機的內在化。
2.激發朋輩輔導員動機的對策。調查結果顯示,朋輩輔導員的素質有待提高,重點在輔導技巧、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朋輩輔導員認為高校不夠重視朋輩輔導工作,需要高校加強管理和團隊建設,特別是專業培訓督導。心理需求的滿足會成為內在動機的促進條件,而當條件阻礙心理需求滿足時將破壞內在動機。雖然參與朋輩工作的自主性很高,但由于其工作專業性較強,缺乏有效管理和培養將阻礙心理滿足感,削弱內在動機。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外在動機內化指一個外部調節吸收更多自我決定和內部認可的調節過程,要經歷無動機狀態、外部調節、內投調節、認同調節及整合調節五階段。因此,高校可從團隊建設和培訓督導上增強朋輩輔導員的工作勝任力與歸屬感,促進其動機的發展。
首先,強化團隊建設以增強朋輩輔導員的歸屬感。歸屬感即為關聯性,是與他人保持相屬感的需要。調查顯示,48.0%的心理委員不知具體工作內容,認為自己的職位形同虛設。⑧高校整個朋輩輔導員團隊中,校、院、班三級銜接不暢,缺乏良性聯動;且各級內部也需要加強團隊建設,尤其是班級心理委員隊伍。由于缺乏合適且充足的資源開展科學、系統的理論培訓和督導,使班級層面的發展遠遠落后于校級和院級。⑨因此,高校通過有效的管理來加強朋輩輔導員間情感和信息的交流,優化團隊人際關系,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歸屬感。高校要重視朋輩輔導工作,增加資金支持、強化制度建設,提高其歸屬感。近年來,我國借鑒國外經驗,探索運用“會心團體”促進團隊的建設,收到良好效果。⑩將朋輩輔導員隊伍合理劃分為不同的“會心”小組,每組配置1~2位優秀的朋輩輔導員擔任促進者,定期組織小組成長活動,為每個成員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機會。這樣,能夠促進朋輩輔導隊伍成為既有層次、又結構穩定的充滿凝聚力和人文關懷的團隊。
其次,加強培訓督導以提高朋輩輔導員的勝任力。勝任力即為能力,指控制環境的需要。由于朋輩輔導工作具有專業性強的特點,而擔任朋輩輔導員的學生并非專業心理輔導者,往往缺乏專業知識、技能及實踐經驗;如果缺少較為系統的培訓督導,很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工作中產生倦怠感、積極性受到抑制。系統有效的培訓和督導可以讓朋輩輔導員在活動過程中得到認同,產生自我滿足、體驗自我價值,增強內在動機。從輔導員角
色定位來看,接近70%的學生認為朋輩輔導是精神疏導者,與羅杰斯(Rogers)來訪者中心療法觀點是一致的。相關研究發現,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朋輩輔導重要的理論基礎,羅杰斯模式是最合適的朋輩輔導員訓練的培訓模式?,重視共情、無條件關注和真誠三種態度性核心條件的培養。在羅杰斯的基礎上,還發展出Carkhuff的人際關系訓練模式、Ivey的微格咨詢模式及Egan的問題聚焦模式(Egan’s Skilled Helper Solution Fo?cused Counselling Approach)?。其實,多數朋輩培訓模式在理論取向上以人本主義思想為基礎進行融合,在培訓內容中也融進了助人技巧、溝通技巧的訓練。督導者也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框架下,營造一個安全、信任、民主的氛圍,采用個體或團體的形式,更多地提供支持督導和教育督導,使得被督導者自由交流,獲得關注、尊重和共鳴,體驗到與他人的關聯感,促進輔導能力提高和自身人格完善。
[注釋]
①Deci E L,Ryan R 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
② Juan Antonio Moreno Murcia,Maria López de San Román,Celestina Martínez Galindo,Néstor Alonso,David González-Cutre.Peers’Influence On Exer?cise Enjoyment: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pproach[J].Journal of Sports and Medicine,2008(1):23.
③楊曉麗.美國學校教育的服務學習理論及啟示[J].前沿,2008(7):194.
④Barbaba B V.Why Peer Helping?[J].The Peer Facilitator Quarterly,1992(2):13.
⑤暴占光,張向葵.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研究概述[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5(6):142.
⑥Scott S H,Warner R W.Peer Counseling[J].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1974(53):228.
⑦Deci E L,Koestner R,Ryan R M.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125):627.
⑧胡宇,王蘭會.北京高校心理委員現狀調查分析.和諧社會建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報告——第三屆中國青少年發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秀論文集[C].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6.
⑨祝秀香,陳慶.加強朋輩心理輔導工作,完善大學生心理援助體系[J].中國高教研究,2006(10):67.
⑩鐘向陽.高校朋輩輔導員“會心”團體培訓模式的實驗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0):90.
?鐘向陽.高校朋輩輔導員人本主義培訓模式研究[J].社會工作,2010(7):24.
?(英)索恩.人本心理學派代言人——羅杰斯[M].陳逸群,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