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立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對于學校教育資源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來說是一個重大突破,它將課堂教育與企業工作環境結合在一起,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理論知識便能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得到檢驗和加強。為增強學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動手能力提供了可靠保障,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培養模式被認為是職業教育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改革。雖然校企合作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十幾年,但是合作的效果還不是很明顯,無論是企業方面還是學校方面都存在對這一培養模式認識上的誤區。
1.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很多企業,尤其是一些知名的大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普遍表現出消極、被動的態度,以至于一些校企合作項目難以收到明顯的成效。在校企合作中,學校往往積極主動,而企業對學校的邀請與則表現平平,這不但對高職院校來說是一個苦惱的問題,而且對參與到企業實習的學生來說也會產生不良影響。企業為高職院校學生提供的實習崗位大多是與他們專業不相符的“勞力型”崗位,這些崗位對工作人員的技術需要不大,同時也不需要理論知識儲備,例如貨物裝卸、衛生清潔等,都不需要專業理論知識。學生在這樣的崗位上實習很難提升專業技能、熟練操作技能。
2.校企合作的期限較短。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一次性合作,而且一些校企合作雖然簽訂協議,但是執行力度上卻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不執行。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亟待開發長期穩定的戰略型項目。再進一步看,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也普遍不能得到有經驗的、操作熟練的技術人員的有效指導,據實習歸來的學生反映,他們只能粗略地了解自己所實習的崗位,根本不能獨立地操作某項任務,他們只是“站在一邊看”。
筆者所在學院于2011年春季選派306名實習生到不同企業實習鍛煉,在返校后的反饋調查問及學生在整個實習過程中總共有過幾次實際的操作經歷。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專業不同對實際操作能力和次數的要求也不同,但在為期60天的實習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應實際參與企業正常生產操作10次以上,但是具體調查結果如右圖所示。
由圖可知,參加實際操作訓練1~2次的人數最多,參加10次以上實際操作的人數最少,這說明在實習中很少有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實際的操作訓練任務,甚至還存在很多根本沒有進行過實際操作的學生。

實際參與企業操作統計圖
1.高職校企合作中客觀因素的消極影響。企業的大量精力都集中在生產或者經營上,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顧及校企合作,這是客觀存在的,也是難以避免的,因為企業是市場經濟體制中獨立的經濟實體,企業若要生存和發展就需要積極地面對外界環境的沖擊,與對手競爭。為此,企業領導需要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如何通過自身的發展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這需要他們不斷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員工素質,關注外界環境的變化。暫時無法增強企業競爭力,或者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校企合作自然也就排在了其他事項之后。
此外,高職院校與企業缺乏利益共同點也是制約校企合作質量提高的因素之一。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提升學校的品牌地位為根本目的;企業則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根本目的,任何與產生經濟效益無關的事項對企業來說都不重要。因此企業認為校企合作會擠占企業的資源也就不足為奇了。專心從事生產的觀念使那些有經驗的專業技術師傅只能堅守崗位,而很少有時間培養人才。眾所周知,校企合作框架下,學生到企業實習鍛煉就是為了在真實的生產環境中增強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使他們能夠在將來勝任某一具體工作,在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中,他們需要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幫助他們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糾正,以積累一定的生產經驗,如果缺少這種指點和糾正,他們實習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然而,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卻很缺乏這種專業技術人員的糾正和關心。
2.高職校企合作中的主觀觀念誤區。企業在主觀觀念上對校企合作存在很大誤區,他們認為校企合作不但能強化學生的應用技能,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而且還能為院校培養大批“雙師型”教師,提高教學質量,學校的知名度也會隨著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就業率提升而大大提高。但對企業來說,校企合作卻不能給企業帶來明顯的好處,給學生提供實習崗位,企業員工指導學生操作實習等只會耽誤企業的時間和精力,浪費企業的人力物力,企業一般不能得到很好的收益。但這是僅看重眼前利益而沒有看到長遠利益的視角,是僅看重局部利益而忽視整體利益的片面觀點,是企業應該多思考,給予調整修正的。這種觀念上的誤區造成校企合作嚴重受阻。
而學校對校企合作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校方普遍認為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環境、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教給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學生成才等都是企業的職責,企業應該給學生提供相關服務。這種觀念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已經從政府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個體,他們要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轉,要供養企業的員工,現代企業的任何行為都是以取得經濟回報和社會回報為前提的。但是,高職院校卻將企業提供合作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這不符合企業的生存之道。
缺乏財力支持的校企合作在多數情況下只能流于形式,難以取得實效。學校與企業的觀念誤區使他們認為校企合作的經費應該來源于政府。首先,高職教育事關全局和未來產業工人群體素質,政府應該給予支持。其次,政府是企業與學校的共同領導,理應對二者合作的事項積極籌劃。再者,受計劃經濟影響,他們認為政府應包攬公益事業,既然校企合作是利國利民的事業,具有公共服務職能的政府就要為這項事業具體負責。于是,學校和企業都形成了對政府“等、靠、要”的消極思想。
1.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高職校企合作若要改變校方積極性過高、企業方積極性過低的局面,必須重新認識校企合作的多贏性。實習學生是校企合作最直接的受益者,但學生不是唯一的受益者,因為學生屬于學校,將來又是企業員工,因而企業和學校是間接受益者,校企合作具有多贏性。高職院校可將企業資源作為校方的實習資源,充分利用這種資源緩解校方經費不足的問題,這對加強學校、教師、學生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很有幫助。學校的科研和教學可以直接以企業的需要為目標,這不僅可以提升教學質量,也可以提高人才的實用性,還可以縮短畢業生在企業中的崗位磨合期,能保證他們盡快地投入正常工作,創造價值。企業環境對高職院校實訓基地而言有難以比擬的真實性,這對于人才的成長來說彌足珍貴。
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的部分實際問題不但能在校企合作中得到解決,還能夠更好地使企業獲得長遠利益。大量優秀的實用型人才在校企合作中都可培養出來,而且企業在這種合作模式中也可以優先引進高職院校科研成果,并且可以以這些先進的成果來提升企業的管理水平與技術水平。而且企業也可以定期選派員工到高職院校去進行理論知識的培訓,提高員工各方面的素質。除此以外,企業與高職院校實訓研發基地也可以優勢互補,降低各自的成本。
2.校企雙方堅持互惠互利、市場導向原則。首先,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要堅持互惠互利原則。堅持這一原則是校企合作成功的最基本保障,無論是企業還是院校都希望能夠在校企合作中有所收獲。顯然,企業在這種模式中能夠為高職院校提供優質的服務,學校也能以其自身的優勢實現與企業之間的互補效應。實現雙贏必須進行兩種優勢的互補,不能只強調合作方對自己的支持,而不做有利于對方的事情。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和企業雙方積極付出才能實現預期目標的,完成這項工作僅靠企業的努力不行,僅靠高職院校的付出也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其次,校企合作還應當在堅持市場選擇的基礎上運行。所謂市場導向原則就是不能過度依賴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市場調節在校企合作的加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得以推進和運轉的關鍵在于市場這個外部環境,市場的資源配置機制制約著校企合作的形式、深度和廣度。
3.加強政府在校企之間的協調作用。充分發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導作用,政府為院校與企業搭建一個規范的合作平臺,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促進校企合作更加有序穩定地展開:第一,制定校企合作的政策與制度。第二,發揮稅收杠桿的調節作用,通過稅收優惠促進企業積極參與。第三,建設一批校企合作基地,扶植一批大中型企業為校企合作的開展積累成熟的經驗,在區域內廣泛推廣完善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斷提升地區人才競爭優勢。第四,維持對企業的經費投入,并且按比例逐年增加投入。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校企合作中的媒介作用,行業協會在信息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利用這種信息優勢為企業和高職院校牽線搭橋,不斷優化實習崗位與學生專業的銜接程度,不斷提升校企合作的效率效果。在校企合作中充分考慮學生的經濟利益,高職院校應主動承擔實習生的實習經費,對于產生的收益明確分成。最大限度地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以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合作也是促進校企合作的有力舉措,例如企業投入一定的資金用以培養自身所需的專業人才,必要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派技術骨干到高職院校中親自實施培養工作,這樣不但增強了人才的競爭力,同時也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