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杰 操陽
我國要想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培養具有“三創”(創意、創造、創業)意識和“三創”能力的人才,高職高專院校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創意、創造和創業應成為高職高專教育的主體甚至靈魂。
傳統的“三創”指的是創造、創新和創業,我們提出的“三創”把創新改為創意,指創意、創造和創業。創意指創造性的設計、構思等,它首先強調“創”字,要敢于突破以往,與眾不同,勇于創新;創造是構建新理論、提出新辦法、發明新東西。創意是構想,創造必須有外顯的成果。創業就是創辦新事業,借助外界資源將創意和創造成果落到實處,發揮實效。簡而言之,創意是思維能力,要有新觀念、新設計;創造是動手能力,要有新發明,新技術;創業就是利用創意和創造開創事業。
在大學生“三創”能力培養中,“創意”教育的重點在于引發創新思維和意識,培養創意技巧和方法,形成創意品格;“創造”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將創意成果化;“創業”教育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這三種教育有很多共通點,但針對性和著眼點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視其余兩者。只有把創意、創造和創業教育結合在一起,熔煉為“三創”教育理念,才能真正發揮各自的特色,實現優勢互補,培養的人才具備“三創”意識、“三創”思維和“三創”能力。當然,由于高職教育培養的主要是應用型人才,因此更應注重“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的培養。
高職院校培養“三創”人才,首先要準確分析“三創”人才應具備的能力。本文在分析“三創”人才概念和特征的基礎上,研究大量的資料,構建了“三創”人才培養的創意能力、創造能力和創業能力三大模塊(見圖1)。

圖1 “三創”人才能力模塊
創意能力模塊主要包括:樂意接受新觀念、強烈的“質疑性”、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尤其是發散性思維能力、敏銳的感受力、直覺、冒險、極強的好奇心和過人的毅力。創造能力模塊主要包括: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分析和總結能力、形象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業能力模塊主要包括:創業熱情、態度、價值觀、性格和專業工作能力。
創意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好奇心、思維能力和質疑性的培養,重在意識;創造能力最重要的是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重在行動;創業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創業熱情和創業價值觀的培養,重在實現。創造、創意和創業能力有共同的特征,如思維能力既是創造能力的體現也是創意能力的體現,創意能力的培養也是創造和創業能力的培養,創造能力的培養也是創業能力的培養。
搭建好“三創”人才能力模塊,接下來就是如何添磚加瓦,即構建“一三三一”的長效機制(見圖2)。

圖2 “三創”人才培養長效機制
1.基礎——培養具有“三創”精神和能力的師資隊伍。這是培養“三創”人才的關鍵。教師首先要有“三創”意識和能力,敢于批判和標新立異,不斷對教學內容、課程體系、教學手段和方法等進行革新。教師要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如我院制定的訪問工程師項目,支持幫助專業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實踐,參與企業研發和經營,以此培養教師的創意意識和創意能力,使教師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參加企業實踐的教師能夠了解和把握本學科的發展前沿和方向,將企業的案例及時反饋到課堂,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知識。學校還要大膽聘任具有豐富創業管理經驗和能力的企業家作為兼職教師,進行集中授課或做講座,使教師隊伍多元化。
2.保障——采取利于“三創”人才培養的教學手段。第一,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為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理論課學習到一定程度后,學校應安排學生到企業參加頂崗實習。如我院一般是在大二階段,當學生初步掌握相關理論知識后就參加頂崗實習。同時,重視畢業設計環節的訓練。學生的畢業設計必須選擇實習企業的實際應用問題,分析問題的原因,根據專業知識為企業制訂研究方案。在畢業論文撰寫過程中,不僅有學院專業教師的指導,還有實習企業人員的指導,培養學生科學的工作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按照“三創”能力培養的思路來調整課程內容。遵循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培養學生知識素質和能力兼具并快速適應社會的職業教育理念,減少理論教學內容,以知識夠用為原則,采用典型工作任務項目化對課程內容進行重新整合,確定課程學習內容。多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擬、小組討論、企業參觀等方式,以學生為主,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情景中,通過完成一系列任務來學習、熟悉知識,在做中學、練中學。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追求真知的興趣,為學生的天賦和潛能的開發創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使學生通過網絡來學習更多、更先進的信息。在課程考核中,加大平時成績所占權重,增加實踐教學內容的考核,減少理論知識的考核。
第三,設計開發“三創”能力課程體系。創意、創造和創業能力是可塑、可提高的。美國的MIT早在1948年就將創造力開發與訓練課程引入課程體系,而且開設了“三創”能力培養課程體系。“三創”教育課程既是“三創”教育的形式,也是“三創”教育的平臺和依托。“三創”課程體系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專業課教學中滲透“三創”思維;二是開設文化基礎課程、人文課程,如中國歷史、人生哲學、藝術與美學、電影藝術欣賞、名著選讀等;三是增設“三創”課程:創造發明史、創意地位、創造心理和技能、創業社會常識、創業指導、公關和溝通等課程。
第四,創建“三創”人才培養的學生管理體系。在學生科技活動、課外輔導方面加強關于“三創”教育的知識,在畢業標準中增加關于“三創”的內容,倡導學生對自己進行長期的人生規劃,鼓勵學生按照個性發展和自主創業。在能正常完成學業的情況下,鼓勵、支持學生在校期間創業,學校可出臺相應政策支持學生創業。在不降低學業要求的前提下,改革學分制、免修制;積極推行跨專業培養制、導師制、學生評教制;實行彈性學分制、專業改選制;鼓勵學生創新、冒尖,施行“三創學分制”,對于在各級各類創造、創意和創業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獲得發明和專利的學生給予相應的學分。鼓勵學生積極創業,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成立大學生創業指導中心;設立大學生創業網站,建立創新基地;每年一次組織開展大學生創意、創業大賽;組織學生結合專業開展社會調查、科技服務和文化下鄉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培養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基金,給學生創業做經濟后盾,為學生的“三創”教育實踐提供便利條件。
3.載體——建立教學平臺和創辦創業園。建立教學平臺。連鎖經營管理專業實訓室、學生頂崗實習基地向學生開放,形成公共的教學平臺。“三創”教育最終在于鼓勵學生創業,使創業成為學生自發的追求,在整個職業生涯中始終以創業作為最高目標。這就需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創業的支點,使學生獲得創業的感性體驗和理性把握。創業園就是高職院校為學生提供的典型創業教育和創業實踐基地,主要做法是:一要鼓勵學生利用創業園的優勢資源從事創業活動;二要引入社會資源,吸引學生從事兼職工作,增強實踐能力。
4.評價——構建“三創”人才培養效果評價體系。評價是“三創”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包括評價的主體、內容和方式。我們主要分析評價的內容和形式,擬采用人才勝任力模型來進行評價。勝任力模型是由國際知名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麥克利蘭(D.McClelland)博士倡導創立的一個全新的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具體含義為:對組織或企業中的某一個職位,依據其職責要求所提出的,為完成本職責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在近三十年的發展中,勝任力模型已在國際上特別是先進企業中得到廣泛運用。勝任力模型為何能運用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中?原因在于:一是勝任力與工作情景有關,具有行業性;二是勝任力模型體現在行為描述上,其特征是可衡量、可測評的,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學習獲取并發展,這就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測評指明了方向。因此,可針對“三創”型人才的培養,依據其內涵和要求,將學生應學會的能力要素集中起來形成評價指標體系,并對每一指標賦予一定的權重系數,建立“三創”型人才勝任力評價模型。通過問卷訪談和關鍵事件訪談法等方法識別“三創”人才勝任力行為特征項目,編制“三創”人才勝任力測量量表: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專業、性別、年齡、專利、獲獎等項目;第二部分為“三創”人才的勝任力行為特征描述部分,以“三創”人才能力模塊為依據。學校在學生畢業之前發放量表,對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以此為依據,改革后續的“三創”人才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