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貴舟
高校以知識作為最基本的操作材料和加工材料,被視為知識的發源地和創新地,知識已經成為其核心的靈魂和紐帶。而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四大功能的實現無不跟知識息息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是思想源和知識庫。因此,高校知識流的研究,要把握高校知識流的特性和脈絡,提高其流動的有效性,從而促進高校知識創新和高校的可持續發展。
高校知識流是指知識在高校內各個知識駐點(科研院所、院系、相關組織機構等)之間,經過共享、交流、積累、互通、序化、創新等一系列過程得以升華,價值得到提升,促進高校功能的順利實現。知識駐點是知識流中的一些關鍵點,是知識流的中樞。知識流在那里聚集,既可儲存又可輸出,如同經過急流過后處于一個休整狀態,比較平穩。而知識流依托組織載體,通過知識主體進行知識的交流和傳播,達到知識的積累和提升,從而完成知識流的往返循環,永無止境地流動。
知識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實現其創新,發揮其功能,提升其價值。知識在認知、提取、開發、分解、儲存、傳遞、共享、運用及創新等這一過程中往復循環,永不停歇,從而滿足人們的多種需求。如果引進供應鏈的概念,高校的知識在各個駐點之間的循環流動就是一條知識鏈,鏈的節點就是知識駐點,知識在各駐點之間因科學研究、學術交流、課程講授而不斷流動,保持著其動態性和新鮮性,保持著知識的常用常新。
從整個價值鏈視角來看,知識鏈實際上就是價值鏈。各項知識活動對高校價值增值有不同的貢獻程度,如高校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和孵化、學術講座和文化傳承等活動。這些活動能夠有效地發揮知識的作用,實現知識的價值,并力圖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這種知識價值增值的過程是高校價值的重要體現。
從經濟學的視角看,知識是具有無損耗、可重復、能分享、可共用等特點的理想化資源。但是,這種理想的資源并不會在認知、共享、交流和互通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效,它會因轉移內容、轉移渠道和轉移方式的不同,而使知識流動的有效性存在著差異。具體而言,知識流的效率受到來自內因和外因的影響。其內因包括傳播者和接受者本身的知識能力素養、自身的資質稟賦和知識轉移內容等因素。外因包括知識流動過程中知識轉移渠道、知識傳播技術、科研課題專利技術保護相關政策和法規等因素。知識流的流動效率與知識轉移的成本和影響知識轉移的內外因素均有關系。知識轉移成本越高,知識流動效率越低;知識轉移內容越多、范圍越廣,知識流的效率就越低。
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驗、成長過程、家庭背景和學習經歷等各不相同,人們的知識也就存在著差異。人與人之間因為以上提及的原因而存在知識的勢位差,從而形成知識流,如同電路中的電位差產生電流的道理一樣。每個人無法拒絕從別人那里獲得知識,也無法不向別人提供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使得知識流成為一種時代的必然趨勢。尤其是在以知識為核心加工材料和生產材料的高校,知識流就是知識傳播、共享和交流的必然選擇。
每個人不可能知曉所有的知識,而每個人對知識的需求又不完全相同。這種知識結構(知識資源的組合)的不同,就決定了知識需求主體對不同層次和不同水平的知識,有著不同的選擇,因此,知識流成為人們繞不開的時代必然選擇。這從我國的載人飛船航天工程、嫦娥奔月工程和載人深潛探海工程需要各個專業、各個工種的緊密配合,發揮各自知識特長就可見一斑。因此,從別人那里獲得新的知識滿足自己對知識的需求,產生知識的必然流動,知識流就應運而生了。
高校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承,無一不跟知識有關,無一不需要知識的推陳出新。教育教學是對知識的傳承和傳播;科學研究是對知識的應用和創新;人才培養是知識的轉化和轉移;文化傳承是知識的儲存、積累和擴張。因此,高校的四大功能就是要求高校在不斷實現知識的創新和再創造。反過來,知識的創新需求也推動了知識的流動。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都是以知識為基礎,通過知識的傳授、共享、轉移、轉化到知識的創新,這一系列過程,實際上就是知識的流動過程。培養人才和文化傳承也都是通過知識的移植、轉化過程。高校的這四大功能,最終都是完成知識的共享、轉化、創新,這是高校的需要,也是知識創新的需要,這一需求正是知識流流動的內在動力。
如果把高校整體看作一個知識鏈的話,知識在知識鏈內的流動必須是低成本的、無阻滯的運動,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共享、融通和創新,才能實現高校的四大功能。而信息通信技術和電子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知識的積累、共享和創新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減少甚至消除了阻滯。表1展現了不同形式的知識轉移能力。

表1 不同形式的知識轉移能力
從上表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交流形式,產生不同的知識互動性。傳統的書本、報刊、文件等比較固化的形式,其互動性較低;面對面的會議、交流的討論形式,其互動性很強;而隨著通訊技術的發展,微博、視頻QQ、飛信、微信等互動性明顯增強,對知識的轉化能力顯著增強。顯然,對知識流來說,交流形式是對知識創新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互動性是知識之間產生碰撞、相互融合的過程。知識互動越頻繁,知識轉移和轉化的概率就越高,產生新知識和創造新知識的可能性就越大。
知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或運動規律的認知,具有具體性。而文化是用文字表達的能力,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體體現,具有廣泛性。文化是知識的可靠后盾,知識流就是在知識的認知、共享和互通中,產生新的知識,體現知識價值,并提升知識價值。知識流在知識傳遞過程中是無阻滯的運動,而知識依托于組織文化,在知識共享、知識交流中促進知識流動。因此,必須營造優秀的高校組織文化,讓知識分子在交流、溝通、協作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作為高校管理者還應該為知識的共享、創新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眾所周知,知識分子之間有天生的競爭性,而知識分子核心的知識就是其掌握的隱性知識,隱性知識是其科學研究和創新活動過程中個人經驗的積累和知識的濃縮,也是其能力的核心體現,并不愿意與他人分享。這就需要營造一個相互信任和尊重,注重保護知識專利權的組織文化氛圍,讓奉獻隱性知識的人享有冠名權或獲得分享他人知識的權利,或者是在職稱職務晉升中享有優先權等。同時高校可以建立核心知識庫,大家可以有償地共享庫中的知識或是交換使用知識庫中的知識,從而讓核心知識庫中的知識越用越新。
組織是知識依托的有效載體,知識流中的知識駐點實際上就是高校的組織。通過建立高校的核心知識庫來強化知識的積累和共享作用,也就是把個體游離的知識轉化到組織這個載體中去,建立學習型組織,便于知識的有效流動。其實一個人的知識包括便于編碼、以書面文字或圖標表述的顯性知識和體現一個人能力、不易編碼,體現在做事行動能力的隱性知識。高校作為知識源和智能庫,聚集個體知識形成組織知識,并與高校的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結合起來,能夠促進高校的可持性發展、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因此,高校應提倡全員學習,構建學習型高校,讓知識流高效流動起來,知識在各節點(組織)上能減少遲滯,信息流暢。同時,高校的各組織應鼓勵并支持員工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共享和創新活動中去,如專利發明和創造、科研成果的轉化等。在對員工進行技術知識培訓,提高業務知識和學識水平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其創新意識,促進新知識的產生。高校組織中知識流動的過程如圖1所示:組織中的知識流通過第一層的知識認知、知識分享、知識內外化到知識創新,最后實現知識的生產,也就是完成高校的四大功能,經過第二層知識流程,實現知識的應用和轉化,經過第三層知識流程,實現知識的創新和升華,然后依次往復,最終產生新的知識。知識價值和實用性都實現了提升,高校的功能也順利實現。

圖1 高校組織中知識流動過程
知識可以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編碼、能明確表達的知識,便于人們的學習;而隱性知識是不易編碼、高度個性化的知識。高校的知識流就是要促成知識的轉化,并對此進行有效管理,而知識轉移和創新是通過知識流的普遍化、外化、系統化、內化四個過程來實現的。從知識流動的形式來看,又可分為四種基本的知識流動形式(見表2):一是隱性之間互動;二是從隱性到顯性;三是從顯性到顯性;四是顯性之間互動。知識流通過普遍化流動過程后在靈感場作用下,會使交流者得到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和思路。知識流通過外化流動過程后,在傳授場的作用下,可以將個人的知識進行轉化,促進高校新知識的產生。知識流通過系統化流動過程后,在分享場的作用下,可以更新高校的知識庫,讓更多的人利用和共享高校知識資源豐富。知識流通過內化流動過程在應用場的作用下,提升高校的隱性知識,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

表2 高校知識流動的四種基本形式及其流動效果
高校知識已經實現了顯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隱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不斷轉化,所產生的這種螺旋式過程是知識創造和再創造的關鍵。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和流動實現高校知識創新,如圖2所示的知識轉化和升華形式,顯示了高校知識流流動的機理。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與創新這四大功能的實現都與知識相關,知識的創新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知識以組織為載體,通過載體的知識互動促成知識的創新、共享、增值和創新。所以從知識流與知識載體的內在關系來把握知識流是非常關鍵的,知識流實際上包含有四個過程:知識的積累、傳播、共享和創新,這四個過程是依次循環往復的。

圖2 高校知識流流動的機理
高校建立自己的核心知識庫來儲存和積累知識,促進高校的知識日積月累,實現其動態增長,同時便于知識的共享和互通。高校的核心知識庫,應該由高校學術委員會作為最高領導機構,下設知識管理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其構成可以由圖書信息中心、教學實驗中心、論文資料中心、網絡資料中心、報刊檔案中心等構成。例如,建立高校信息中心、圖書資料中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學術論文中心、專利成果中心,需要對這些中心進行區別對待,有些需要建立知識冠名權,有些實行對知識的有償使用,有些可以是無償使用,有些則需要保密。但是,核心知識庫一定是知識流的知識源和中轉站。
只有通過建立知識激發機制,提高教職工的滿意度,促進教職工奉獻知識,才能實現知識從教職工轉移到知識庫,再從知識庫到個別教職工的流動。建立激勵制度,如專利權制度、冠名權制度、提供知識的獎勵制度、職務晉升制度、年終考評獎勵制度等,激勵教職工主動地進行知識交流,促進知識共享和提高。
在高校建立完善學習機制,建立學習型組織,鼓勵教職工參加在職進修或學習,提高其知識和能力,吸收更多的前沿知識,豐富其知識內涵。這樣,他們會增強事業心和責任感,也會增強職業忠誠度,鼓勵知識從知識庫到教職工的流動。例如,舉辦各種知識講座和論壇,開辦各種知識學習培訓班,提倡更高層次的學歷進修和業務進修,開辟專門的時間供師生集體學習和討論,并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通過成果的形式貢獻到知識庫中。
職工通過交流和合作就會發現自己知識的不足,在科研實踐中通過解決某一科研難題而互通有無,通過學術研討開拓自己的知識面,這就是交流機制帶來了知識流動的動因所在。因此,要增強科研合作和教學研究的溝通,實現知識在教職工內部的流動。例如,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以老帶新傳幫帶制、教研室周三學習討論制、遠程視頻學習和聽講座學習交流等制度。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交流機制,全面提升知識的流動效率。
總之,高校的知識在知識的共享、融合和互通等過程中產生了知識流,而知識流借助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減少知識流動的阻滯,從而實現知識的增值。高校知識流必須遵循規律,提高知識流的技術配置,從技術上解決難題,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多元交流機制,營造文化氛圍,建立合理組織,努力探尋知識流動的合理途徑,使知識形成良性循環和互動。通過上述對策,使高校順利完善其四大功能,實現高校的快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