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海玲
心理契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的霍桑實驗,然而心理契約這一概念真正被引入管理學領域是20世紀60年代初期。研究者使用這一概念是為了強調在員工和組織的關系中,除了正式的經濟契約(體現在雇傭合同中)規定的內容之外,還存在著隱含的、非正式的、未公開說明的相互期望,這一期望構成了心理契約的內容,同樣也是決定員工行為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契約同樣存在并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一些學者對于“心理契約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影響”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如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研究、高校師生相互期望與心理契約的演進與調控等。但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最主要的兩個主體——專職思政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研究較少。結合多年工作實際,筆者贊同心理契約雙向論學派基本觀點,認為心理契約是當事人的期望未通過某種顯然的形式直截了當地表達,但雙方借助各種心理暗示的方式,相互感知、認可各自的某些期望,并形成的一套隱形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也就是有關雙方經某種方式的“要約—承諾”暗示,各自的部分期望被對方默契認同的一套權利、義務關系的隱形協議。據此,筆者定義專職思政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持續交往互動中,彼此感知對方的期望并內化為對方所提供的責任。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無形的心理契約較之于有形的規章制度更能影響和決定學生的心理、行為和結果。
作為心理契約的一種特殊形式,思政心理契約除具備心理契約的一般特征諸如主觀性、動態性、非正式性等特點外,還具備自身的特征。
1.親密性。專職思想政治輔導員與學生之間是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雙方在意的并不是外在的思想教育成效,而是師生關系本身。輔導員的工作成效不能通過量化的考核方式來衡量,他們全過程參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多途徑如談話、微博、微信、講座等靈活多變的教育方式深入學生內心,實現與學生心靈對話,達到育人效果,這是師生關系特有的親密性。
2.教育性。教育關系本就是師生關系中最基本的表現。思政心理契約必然包含著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國家相關規定,輔導員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思政輔導員的心理預期是把學生塑造成具備完美人格的人,而學生的心理預期是思政輔導員因崇高人格、專業修養而成為其學習榜樣。
3.政治性。高校輔導員設立的初衷是讓輔導員成為學生的政治“領路人”,隨著時代的發展,輔導員的工作定位逐步向思想政治教育轉變,但政治性依然是思政心理契約的主要特征。政治將不可避免地滲入構成思政心理契約的要素中,使思政心理契約明顯地具有階級特性,帶有一定的政治傾向。
4.非功利性。一般意義上的心理契約是為了實現雙方的互贏和互利,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但思政心理契約是非功利性的,契約雙方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自利。輔導員的主要工作是無私奉獻的育人行為,思政心理契約的踐行沒有法律約束的強制性,需要主體雙方無私的奉獻精神、高度的責任感等。
“文字契約”很難涵蓋思政教育過程中已經發生或將要發生的關系,而心理契約正好可以彌補“文字契約”在實施過程中的欠缺。相對于文字制度的冷漠性,心理契約可以使學生樂于接受輔導員的教育和引導,較快地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且能夠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減少思政教育過程中的阻力,達到輔導員與學生雙贏的最佳成效。
心理契約的構建由雙方主體之間互動完成,這種隱性協議是雙方心理溝通中達成的合作意向,若各自的期望或信念未讓對方感知且得到對方認可,那只是一廂情愿。筆者認為,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期望是雙方達成思政心理契約的前提條件。思政心理契約構建的內容也是建立在相互期望的基礎之上,部分期望在締約過程中實現為雙方的責任,從而達成相應的思政心理契約。基于以上認識,筆者構建出如下圖所示的思政心理契約簡單模型:

思政心理契約模型圖
基于以上觀點,經過多次調查、訪談,筆者歸納出如下內容:
學生對輔導員的心理期望:關愛、尊重,評獎評優、幫困資助、學生入黨等過程公平、公正,指導學生專業學習,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就業技巧、就業方法、就業知識,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等。
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期望:品行端正,責任心、誠信意識、自主意識強,學好專業知識及操作技能,關心集體及公益事業,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具有寬容心、能讓利,能正確貫徹執行學校的規章制度,善于領會輔導員思政教育的要求等。
1.重視有效溝通。首先,要暢通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正式溝通渠道,建立信任、有效的溝通機制。如果正式的溝通渠道不順暢,會造成不實消息四起、信息溝通權威性下降,使得學生對輔導員的信任度降低。可以通過固定的宣傳渠道如網站、宣傳窗、公告欄、微博等,發布有關學生工作的規章制度和實施細則,公開評獎評優、獎懲資助等信息,定期召開學生會議,及時向學生提供充足的重要信息。
其次,要重視非正式溝通的作用。非正式的溝通是指輔導員與學生之間的日常交流,如日常談話談心、學生集體活動、自媒體交流(如微信、QQ)等。非正式溝通具有溝通方便、簡潔明了、方式靈活等特點,易于縮小師生之間的代溝。輔導員要善于利用非正式溝通的優點,一方面,利用非正式溝通的機會以學生的視覺、學生的思維向學生傳遞思政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通過非正式溝通傾聽捕捉和收集提煉學生所表現出來對學生工作的看法、心理需求以及對輔導員的心理期望等,以此作為構建思政心理契約的信息來源。
最后,要注意雙向溝通的有效性和及時反饋。心理契約是一個需要不斷調整的動態過程,雙方期望的修訂需要通過彼此的深入了解才能實現。雙向溝通,輔導員與學生雙方可以相互發送、接收和反饋信息,這種發送和反饋可以進行多次,直至雙方獲得共同的認識。雙向溝通和及時反饋,能夠澄清雙方的觀點,明確相互間的期望,消除誤解和隔閡,達成一致協議,從而有助于心理契約的維護。
2.實施參與式管理。參與式管理是現代管理學上的一種民主領導及激勵法則的管理制度,是在一個組織中,使其成員在思想上、情緒上對組織事務的決定與處理有親身“介入”的察知和感受。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參與有關自身的重大決策過程及各級各類的學生管理工作。一方面,有利于獲取更多的信息,吸納學生的合理意見和建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增強學校主人翁意識,減少教育過程中的心理阻力,并讓學生在參與學生工作的互動過程中,自覺調整和維護思政心理契約。筆者所在高校從2010年開始進行學生工作方面的改革,2012年5月召開了首屆學生工作大會,出臺了本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施意見》《輔導員管理辦法》等,輔導員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技巧都有了很大進步,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立了學生自我管理委員會,讓學生參與學校的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明顯提升。
實施參與式管理,首先,輔導員要走到學生中去,密切聯系學生,虛心聽取學生的傾訴,換位思考,顧及學生合理的利益和需求。其次,要搭建學生參與式管理實施的平臺。高校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平臺主要是學生會、學生社團,要充分發揮團學自主功能,同時在做出決策的過程中讓學生成為主要的決策者之一,如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生參議制就是典型。再次,以自媒體為載體創造新的思政教育途徑。在當前的網絡時代,自媒體發展勢不可當,即時通信、微博、手機媒體等成為學生最受歡迎的溝通渠道,輔導員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可以發揮自媒體的作用,使其成為學生參與管理的渠道。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的校園文化促成了輔導員和學生教育目標的一致性,使輔導員和學生的理念和價值觀趨同,使師生產生歸屬感和成就感,從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有助于形成積極進取、團結協作的校風。筆者所在院校是一所培養高端技能型衛生技術及健康服務專門人才的全日制國有公辦衛生類高等職業院校,以“仁愛、健康”為主基調,建設優良校園文化。通過“品讀名人的故事,感受愛的力量,形成愛的意識”“投身愛心實踐服務,深化愛的認識,培養愛的能力”“促成愛心融入,強化愛的行為,升華愛的精神”三個層次進行全程式活動育人,營造仁愛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拓展健康服務實踐活動的途徑。學校創建了生命關懷實踐服務、關愛空巢老人志愿服務、青春健康教育等校園文化品牌項目,涌現出最美男老師、最美學長等校園英雄人物,這些具有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對于增強校園凝聚力和培養良好校風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也得以大大提高。
為了維護良好的思政心理契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在以下三個方面有所作為:首先,創設以人為本的校園文化,并在建設校園文化過程中,始終要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發展人放在首位,始終貫徹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其次,積極建設豐富、多元的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包容學生的個性,重視并實現學生的價值;最后,校園文化建設要學生化,讓學生掌控校園文化的舞臺,輔導員在這一過程中,主要起到舵手的作用,及時發現并糾正校園文化中不良或消極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