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然
摘要:隨著遼寧棚改工程的基本結束,新區中殘疾人群體的救助問題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事關黨和政府的形象。為了進一步做好殘疾群體的扶助工作,推動棚改新區的發展,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探尋棚改新區發展中殘疾群體扶助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棚改新區;殘疾群體;救助
殘疾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注和關愛,殘疾人救助工作是否落到實處,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到服務型政府的建立。歷經10年的遼寧棚改工作已基本結束,各級政府和基層社區對于殘疾人群體的救助扶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解決了許多現實的問題,有力地推動了棚改新區的總體發展。10年來,棚改新區內的殘疾群體全部得到政府的極大優惠(包括減免費用、廉租緩辦產權證、緩繳費等)入住棚改新區。同時,各級政府和基層社區對殘疾群體在生活救助、衛生康復、就業培訓、文化教育、依法維權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營造了扶殘助殘的良好社會氛圍。在取得可觀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其中的問題和不足。由于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水平在現實工作中出現的短板,使得幫殘助殘現狀距離棚改“住得穩、住得好”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為此,筆者于2014年進行了實地調查,以遼寧西部某城市的棚改新區(殘疾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為典型個案,對殘疾人、居民代表和社區干部進行個體訪談,通過對訪談資料的整理和歸納,從中發現了棚改新區中對殘疾群體救助扶持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一、棚改新區殘疾人群體救助工作存在的問題
此次調研中,筆者發現棚改新區殘疾群體的救助過程中,顯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生活補助水平普遍偏低。本次調查的棚改新區中,90%的殘疾人均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0%的人享受退休金或企業工傷殘待遇),低保金每人每月360—520元不等。隨著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的變化,政府在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但殘疾群體的生活質量與社會的平均水平還是存在較大差距。這些殘疾人大部分是先天殘疾,從未就業,也沒有繳納養老保險,尤其是個別獨身的殘疾人生活水平只能維持在社會的最低水平線上。
2、實際就業水平低。棚改新區的殘疾人普遍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工作技能。政府對棚改新區殘疾居民在就業指導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培訓方面上僅限于按摩和電腦培訓等,并且由于就業不理想,殘疾居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本次調查的區域內,在400多個商業網點和200多個臨時性的經營攤位中,殘疾人經營的網點只有3處。
3、缺少無障礙設施。政府對棚改新區入住的殘疾人給予關懷照顧,基本都安排在最低樓層。對有需求的殘疾人住戶基本上都進行了無障礙設施改造,方便了殘疾人的出行。但小區內缺乏公共街道無障礙設施,沒有盲道,社區公共文化場所沒有無障礙設施。
4、居家養護水平有待提高。本次調查對象中先天性高度殘疾者、因病致殘者、空巢老年病患者占有一定比例。對這部分人的居家養護,政府和基層社區也下了一定的力量,各基層社區都配有一定數量的公益崗位人員,負責他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需求的人多,現有公益崗人員少,服務時間不夠用(公益崗人員報酬少,每天是4小時的工作量),只能滿足做兩頓飯、搞搞室內衛生,其他方面的事情就無法顧及。另外,居家養護公益崗人員都是女性,照顧男性殘疾人大小便和晚間照顧無從談起。
5、醫療和康復救助方面有待提高。現棚改新區的殘弱人員絕大部分都在社區繳納了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每年30元),這部分的報銷比例為50%—65%左右。雖然,他們在遇到特殊大病時,可以得到政府的大病救助款項(包括癌癥、尿毒癥、白血病、重度肝硬化),但是也只能一定程度上緩解遇到的經濟困難。由于現實生活中,人們所患的大多是慢性病、常見病,也需要住院治療,花銷的數目對殘弱居民家庭來說仍然是無法承擔。每年政府配發的輔助器材一般限于撐握的有殘疾證的殘障人員,而對于因病致殘的沒有辦理殘疾證的人來說,就出現了一定的缺口。
6、殘疾人的文化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本次所調查的棚改新區中,殘疾人文化工作有較大的發展。某社區有一個全市唯一的殘疾人陽光藝術團(30余人),在社區的大力扶持下,發展較快。這個團隊是在殘疾人網上qq群的基礎上自發形成的。社區為他們提供活動場所和必要的設施,為他們指派了專門的輔導老師,幫助他們演出排練。整體上看,棚改新區殘疾人的文化工作存在著重視程度不高,組織不到位,扶持力度不夠的問題。
7、以殘疾人為主體的社會組織不夠發達。殘疾人的社會組織一般都是各級殘聯組織管轄下的各級肢殘協會、盲殘協會、智殘協會,還有少量的文化色彩協會,如殘疾人橋牌協會等。在社區中殘疾人自己建立的民間社會組織微乎其微。
二、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殘疾群體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各級政府、基層社區、社區居民以及社會組織等應共同努力,多方面開展工作,保證殘疾人群體救助工作的實效性,提高殘疾人群體的生活質量。
1、逐步增加對殘弱低保戶的生活救助標準。實施更細化的分類救助辦法,對殘弱人員繳納養老保險給予一定的優惠扶持政策。對那些獨身生活的殘弱低保戶,政府應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救助標準。
2、制定優惠政策,進一步拓寬殘疾人的就業渠道。多開展有
針對性的就業培訓,增強培訓的實效性。培訓形式要靈活,例如通過開展送科學、送技術志愿活動,讓技能志愿者與殘疾人結成“一幫一”對子,使他們得到靈活方便的培訓?;鶎由鐓^要建立殘疾人員信息庫,提供殘疾人就業信息,并對已安置就業的殘疾人進行走訪和跟蹤調查,做好后繼保障工作。
3、殘疾人的無障礙設施建設是未來新區建設的發展方向。政府應給予重視,提供資金支持。基層社區可通過共建、溝通轄區企業和社會名人等,為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改造和文化娛樂場所的建設提供各種支持,為殘疾人提供安全可靠的出行環境和舒心方便的娛樂場所。
4、在居家養護方面,加強社區服務功能的建設。各級政府應探索以購買服務等方式,發展居家養老,支持助殘、助潔、助急、助醫等上門服務。基層社區要展開志愿服務彌補專業機構人員少、時間少、空間缺的短板。在這方面,鞍山市鐵西區虹橋社區探索建立的“365陽光服務驛站”,開展全天候為民服務的做法值得推廣。
5、加強殘疾人群體醫療和康復救助。根據我省的實際情況,真正困難的殘疾人的大病保險費可否由政府替為繳納。除了大病救助外,還要為殘疾人參加大病保險提供方便。至于正常的慢性病,可通過社區衛生站、社區志愿服務站,增加家庭醫生,增加有償服務和無償奉獻服務來實現治病護理的目的。關于康復救助問題,除了增加康復器械和設施,加強居家養老、居家醫護、康復服務人員的培訓。
6、認真做好殘疾人文化工作。各級有關部門加強宣傳,讓社會更多地理解、尊重、關心和幫助殘疾人,引導殘疾人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積極參與社會,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鶎由鐓^可以協調轄區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為殘疾人搞文化活動提供場所和資金設備,為殘疾人參加文化活動創造有利條件,增強他們的自豪感、成就感,使殘疾人的文化活動健康蓬勃發展。
7、提高對殘疾人社會組織的重視程度。提高各級領導干部對殘疾人社會組織的功能和意義的認識程度和了解程度。制定和完善社會組織的有關地方法規,突出各類殘疾人社會組織的民間性、獨立性、自主性、自愿性,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推動殘疾人社會組織的健康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大城市殘疾人社會救助現狀與分析——以上海市為例,王大偉,《人口與發展》,2010.4
[2]成都市殘疾人“個性化”救助模式調研,徐睿,《人口學刊》,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