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轉變教師角色,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在新課改背景下進行角色轉變的重要性,并需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不斷充實自己,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和學生觀,自覺調整行為,充分利用學生資源。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師;角色轉變
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歷史學科“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健康發展”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式,轉變教師角色,這是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如何實現高中歷史教師角色的轉變?
一、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角色轉變的重要性
“一言堂”是傳統歷史教學的模式之一,教師滿堂灌,學生聽課做筆記、死記硬背,學生變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有其優點,但更多的是弊端,導致學生出現高分低能現象。而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在歷史學習中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培養出與時俱進的創新型人才。這就要求中學歷史教師把唱“獨角戲”的角色轉變成“主導”角色,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中學歷史教師要由歷史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歷史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的獨行者轉變為教學的合作者,由歷史課程的執行者轉變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歷史教學的研究者,由學生的教育者轉變為終身的學習者,并且教師還要成為信息技術的利用者等角色。因此,在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角色的轉變是新課程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二、在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角色轉變應做到以下幾點
1.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理念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科教學的三個目標,這就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新的教學目標體現了“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線索有了清晰的認識和建構,有利于繼續推動他們提升能力,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課后設計“閱讀與思考”欄目,把更多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充分重視活動課,活動課以探究性學習為主要特征,即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獲得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進步,有所發展。高中歷史教師應作為一名學習者和參與者,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注意每一位學生的表現。要做到這一點,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論和專業水平,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2.高中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充實自己
新課標給我們提出了新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高中歷史教師不斷充實自己、積累知識、拓展思維、提升能力。那么高中歷史教師該學些什么呢?
(1)認真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新課改呼吁高中歷史教師走研究型發展的道路,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教學的研究者。那么如何備好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課呢?不少高中歷史教師認為沒有必要學習《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自己只要吃透教材就行,這種想法是偏頗的,教材就是根據課標編寫的,不認真研讀課標就不可能吃透教材。只有認真學習好新課標,才能把握好教學方向。
(2)不斷學習歷史專業知識和本學科之外的知識
偉大的革命導師恩格斯曾說:“我們只知道一門社會科學,那就是歷史學。”說明歷史是一門綜合學科,內容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涉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高中歷史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注意學科之間的滲透和聯系,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盡量多地掌握本學科之外的知識,達到“一專多能”。事實上,只有具備了廣博的學識,歷史教學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總之,面對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師要以“博”“精”作為自己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歷史教學改革和當今新形勢的基本要求和目標。
(3)提高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里面的模塊幾乎都是以專題的形式出現,黑板+粉筆的傳統教學很難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借用多媒體則可以做到這一點。多媒體可以將文本、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組織起來向學生展示,便于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多媒體的優點有: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閱讀、分析、運用的能力;增加課堂內容容量、突出知識重點、及時反饋等優點。網絡時代的發展和新課改的推進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多媒體技術。
3.高中歷史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
新課標要求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促進學生的創造性和個性的完善發展。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要求高中歷史教師的教學也應發生以下的轉變:
(1)從單一的“滿堂灌”教學模式轉變為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發展,重視學生的差異性。
(2)從片面的歷史知識傳播轉變為關注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
(3)從重結果轉變為重過程,關注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表現和效果。
(4)從單向授課轉變為師生多向互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和閱讀自學,多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與空間。
(5)從偏重教師的“教”轉變為重學生的“學”,特別是優化高中歷史的學法和學習策略。
4.高中歷史教師要轉變學生觀
新課程提出了“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不能再將學生當作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舞臺下的“觀眾”,而是將學生視作教學的主動探索者、參與者,與教師平等的合作者,將他們視作學校教育教學關注的中心和重要的教學資源。他們是獨立存在的人,是正在成長中的人,是終究將獨立生活的人,需要我們尊重他們的正常需要,關注他們的全面成長。
5.高中歷史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自覺調整行為,實現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理念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正確認識和處理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構成,需要突破“教師中心論”的束縛和“學生中心論”的偏執,要重塑師生關系,改變學習方式、強化人際互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把新課程所體現的教學思想、觀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是一個促進者,教師不但要轉變角色,由教學活動的主宰者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而且應該轉變陳舊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關系是交往與互動。交往、互動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在互動協作中分享知識。可以大膽地預測,在未來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知識將由四部分組成:教科書等書籍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的新知識。其中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和學生通過實踐獲得的新知識的比重將會不斷增大,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尤其新課程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置于突出地位,為學生創設了探究性、實踐性的學習活動,這些學習活動的設置,將打破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為高中歷史教師理解“體驗性學習”提供啟示。安排閱讀課的目的是促進師生改變傳統注入式、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強調“教師稍加指導,由學生自己閱讀學習”;而活動課的設置更具有自主性、開放性和實驗性等特征。同時,新課程下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還是學習認知的引導者、疏導者。教師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適應學生,才能使教育不斷創新,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
6.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達到教學相長
學生資源是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忽略的資源,學生資源是非常豐富的,很多學生的閱讀量很大,對某些知識的關注程度和了解程度甚至超過了教師,這恰恰是值得高中歷史教師捕捉的信息,可以讓這些學生和其他同學分享他們的知識。又如有些學生喜歡收藏毛澤東像章,他們拿到學校讓教師和同學們欣賞,也是了解中國現代史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探索新課改之路,任重而道遠。新課程改革對每一位高中歷史教師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只有努力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才能適應《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需要;也只有真正落實高中歷史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才能應對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煥發高中歷史課堂的生機與魅力,造就越來越多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周道貴.淺議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的角色轉變和自身素質的提高[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03).
[2]甄翠媛.簡論新課程改革大潮下的歷史教學[J].廣東科技,2007(06).
[3]趙海燕.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的反思和對策[J].科教文匯,2007(03).
[4]宮春紅.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探究與互動”[J].科技與教育,2010(08).
[5]毛敏露.高中歷史教學中合作學習主題內容的選擇和運用策略[J].考試周刊,2010(29).
[6]王小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國際意識教育[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8(23).
[7]孫占文.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歷史課堂教學[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07(21).
[8]林躍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08(22).
[9]張佳兵.論互動式教學在新課改后高中歷史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2008(03).
[10]曹友.高中歷史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探究[J].基礎教育,2011(01).
作者簡介:宋宏宜,男,1975年7月出生,碩士研究生,就職學校:廣西省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黨的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及國際關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