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永遠是一根指揮棒,指揮著高三地理教學。一線教師為了能夠取得高考的勝利,幫助學生成功,都應該心中有策略,方能備考勝一籌。
關鍵詞:高三地理;復習備考;策略
在高三地理復習課中,備考策略是應該針對教材的內容和要求有所側重。自然地理部分的復習應側重原理、規律的運用,并能通過這些原理和規律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而區域地理部分則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掌握區域地理環境的特征、存在問題及其解決措施。因此,在復習中應側重相關內容和能力培養的要求,突出重點,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做到授之以“漁”,觸類旁通,形成系統的地理知識體系,凸顯能力要求。
一、抓主干,夯實基礎,構建知識網絡
地理主干知識是支撐學科的脈絡,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內容,是學習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因此,在地理復習中應把精力放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上,夯實基礎,認真梳理學科的主干知識,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疏通各個環節的知識,并能熟悉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和網絡,以促進學生對主干知識的綜合認識和運用能力,避免在復習時只注重對某個具體習題的解答,而忽視對整體知識網絡的構建。高考強調對學科主干知識的考查,是體現考試公平、有效的基本措施和手段,《考試大綱》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必須予以重視。在復習中要抓主干,并向旁枝輻散,使地理知識這棵智慧樹枝既繁葉茂,又脈絡有致。
二、應用地理概念、原理與規律,指導地理復習
1.熟悉相關地理的概念、原理與規律
地理的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質的特征知識,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質屬性。每個地理概念都有它的內涵與外延,內涵
是該地理概念的內在特征,外延則包括該概念所屬的一切事物,在復習時要講清概念內涵,多舉典型的外延實例,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便于實際運用。如等溫線的走向,學生對“走向”這一概念的內涵理解不清,許多學生誤解為“分布特征”“彎曲方向”,我們在總復習時應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理解、掌握和使用這一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地理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沒有明確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規律。
地理原理是地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點。而地理原理主要指“為什么”的知識。學習掌握地理原理能幫助我們深刻地認識地理事物,解釋地理現象,解決實際問題。按照形式,地理原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1)關系原理:如等高線凸向與地形等。(2)形成原理:如風的形成等。(3)發展變化原理:如農業區位因素等。(4)運動規律原理:如地球運動等。(5)分布規律原理:如氣溫的分布規律等。復習時應注重各種原理的梳理、歸納和總結,使運用起來更得心應手。
地理規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規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與空間位置之間必然聯系的地理知識。根據空間范圍及方向可以將地理分布規律分為以下四種:(1)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規律:如氣溫的水平分布規律,陸地自然帶的水平分布規律等。(2)地理事物的垂直分布規律:如氣溫的垂直分布規律,陸地自然帶的垂直分布規律等等。(3)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如降水的空間分布,水資源的分布規律等。(4)地理事物的時間分布規律:如我國降水的時間分布規律等等。學習地理各種規律有助于我們掌握地理事物時空分布,并利用該規律分析一些地理現象。
2.重視原理與規律的靈活運用,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
對于上述基礎知識的學習掌握,不是要培養學生死記硬背的能力,而是要培養學生深入理解和具體運用的能力。學生要依據所學的知識,結合具體題目,充分調動相關的知識儲備,結合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這就要求在復習過程中,指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并利用少而精的試題分析運用,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訓練中吃透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授之以“漁”,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綜第37題:(1)描述圖示區域地形特點。解答此類問題多依賴于對所給圖示信息的分析判斷,從圖表中充分攫取有用信息,并結合地形特征來回答即可。(2)分析該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解答成因類問題應構建相應知識原理和框架,就可迎刃而解:
沙洲形成的自然原因:
(1)大量泥沙——河流向入海口輸送大量泥沙。
(2)流速緩慢——近海水淺,河口處水流緩慢。
(3)海水頂托——河口地帶沒有強大波浪和海流。
總之,在解答問題時,我們應仔細研究設問,研究這些問題需要運用什么概念、原理和規律。做到遇題不慌,心中有數。
三、以“原理+案例”的復習模式,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區域地理學習和區域地理研究是地理學科關注的重點,也是高考中考查學生掌握地理知識和具備地理素質能力的體現。在高三地理復習中應明確許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案例都離不開區域地理中的具體地理事物或地理現象。而地理事物或現象,都必須用相關的概念、原理和規律去分析、歸納、總結。
1.重視地理事物的分布,構建空間概念
任何地理事物都有具體空間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經度位置、
海陸位置往往決定其地理環境特征,因而對地理事物的認識,應首先確定其所在的區域位置,只有首先掌握區域地理空間定位的基本方法,建立牢固的空間概念,打破文綜地理考試的“瓶頸”,才能在高考中得心應手。其定位方法主要有:經緯定位法、輪廓定位法、典型特征定位法、信息輔助定位法等等。正確的定位法為回答區域和系統地理提供了前提,也是正確解答問題的關鍵。
2.綜合區域特征,類比區域差異
區域特征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在區域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體現。復習時應從正確的定位入手,依據其所在的位置、具備的條件、影響因素等,利用所學的地理原理及人地關系為基礎去邏輯推理,得出該區域所獨有的特征,我們可以把它概括為:位置特征+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區域特征。在此基礎上探究區域發展存在的問題,因地制宜地提出解決措施,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寬思路,對初高中知識進行整合、遷移,建立聯系線索,學會運用,逐步提高在不同區域背景下知識整合和應用的能力。注重重點區域,關注“原理+案例”的復習模式,逐步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分析、歸納、總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復習時應學會區域類比,明確區域差異,通過類比突出各自的區域特征,尋找區域發展的差異,總結區域發展的規律,在區域比較中鞏固、發展、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四、以地理圖表試題為載體,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高考試題往往以圖像、數據表為信息載體,且以文字、圖像和表格三位一體的形式呈現,來考查學生讀圖、用圖、析圖能力,地理判斷能力、地理空間思維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因此,在復習時,應注意圖文轉換、圖圖轉換、圖表轉換,對圖像進行分類整理,抓住其共性,總結讀圖規律,不斷強化地圖解讀能力,指導學生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文信息、綜合歸納、運用信息解決地理問題。如2012年高考福建文綜地理第10~12題,要求考生對不同類型地理數據和地理圖表之間進行轉換,第37題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圖為載體,通過等高線的判讀,考查本區地形的主要特征;通過長江三角的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特點,考查人類活動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解答此類問題,必須認真讀圖、析圖,并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歸納出推導結論。
五、重視審題訓練,建構答題模式
在復習備考中,鞏固知識、提高技能、揣摩解題方法、明確答題方向、擬定答題要點、確定答案范圍,掌握各類題目的基本特征及解答規律,從而構建起各類題型的答題模式。如回答地理特征題的一般模式是:地形特征(地形類型、主要地形區分布、地勢起伏等)、氣候特征(氣溫降水、季節組合等);分析某一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從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從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方面去分析;從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氣候條件分段分析。
對區位因素進行分析和評價要善于抓住主導因素,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進行答題;對成因類問題的分析,應從自然和人為兩方面著手;對人類活動影響進行分析或評價時,也需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進行。建構起了相應的答題模式,學生就有模式可依,亦步亦趨,答題就更全面更完整了。
總而言之,在高三地理復習備考中,我們要講究策略,因“材”施教,因“材”復習。既各項擊破、構建知識網絡,又融會貫通各概念、原理和規律,認真讀析圖表,構建答題模式,使知識、方法、能力相互滲透,多位一體,真正提高地理課堂復習效率,在高考的考場上勝券在握。
作者簡介:黃自濤,男,1963年12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鄉土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