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態的高中語文課堂上,師生之間談論的走向,學生認識的偏向,意外分歧的出現等等,都十分容易導致課堂教學的無序化和無效化。但是,我們絕不會因此而放棄鮮活靈動的生成性課堂教學,倒退到演繹教案而忽略學生創新的預設教學。因為,預設和生成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可以尋求一種平衡,讓“預設”來規范我們的課堂,讓“生成”來豐富我們的課堂。那么,我們的高中語文課堂怎樣在預設和生成之間尋求平衡,又如何在平衡中閃現智慧的光芒呢?
一、給精彩留空間,給智慧以時間
強調生成,并不是拋開了預設,恰恰相反,預設得法,可以更好地迎來生成。沒有預設,就沒有規范,沒有方向,無效和無序的課堂是我們所不愿看見的。傳統教學的預設,講究環環相扣,講究程序化,以時間的準確分配、各個環節和目標的全面落實為佳。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也講究預設,也應有根據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學內容、學生實情而擬定的教學目標,也應有基本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策略。所不同的是,我們預設了足夠的空間、足夠的時間、足夠的機會,讓“生成”在課堂教學中熠熠生輝。
1.板塊設計,留足空間
語文教學設計,在汲取傳統精華的同時,更多地要在板塊設計上下功夫。一般來說一節課要設計二至三個板塊,突出一個重點,突破一至兩個難點,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課一得或數得。在教學小說《藥》時,第二課時可設計如下兩個板塊:1.分析小說中主要人物如華老栓、夏瑜、康大叔等人物的形象。2.研究分析小說的主題。教學過程中,留足時間讓學生研讀文本,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分析和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營造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看法、觀點,讓不同的思想在這里匯集碰撞,讓生成性資源在這里整合提升。當然,老師在預設的時候,也要充分地去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想法,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更好地穿插引導。
如果教學過程只有一個板塊,看起來則更像“主題教學”。如學完第四冊兩個戲劇單元,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比較葛朗臺太太、祥林嫂、竇娥三位女性形象”為主題的課堂討論,以“比較《長亭送別》與《竇娥冤》兩篇戲曲(形象、語言、結構等方面)的異同”為主題的課堂進行比較鑒賞等。
留足空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還可以是“留白”。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留下一段學生自主質疑時間,有意識地留下一個有價值的問題,講究一點教學上的空白藝術。
2.彈性設計,期待精彩
非線性的教學設計,不僅表現在板塊設計上,還表現在教學過程的彈性處理上。根據課堂學生的感受、理解、認同的程度和層次,教師可以作出相應的調整,及時地變更教學進度、節奏。仍以小說《藥》的教學為例,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分析小說人物形象和辨析小說主題,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學生結合課文中具體詞句討論得較為深入,用時較多,教師及時調減辨析主題的內容和時間。因為,形象和主題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把握小說的主題,首要的就是要從感受小說的藝術形象出發。對人物形象的感受越充分,小說主題的主流認識(表現了群眾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悲哀)可能就越發顯露;而在進入辨析主題的階段,教師只需引導學生從另外兩個角度(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寫作意圖,聯系小說的結構——明線表現群眾的愚昧,暗線表現革命者的悲哀)去作理性的思考和印證,而不用再從題材、人物形象中去明晰主題。這樣處理,是對學生主體的尊重,是對教學規律的尊重,是對生成教學的期待和尊重。
二、在動態中把握,在主線上點化
因為預設而帶來的生成,被有些同行稱之為“充分預約的精彩”。但由于高中語文教材文本本身具有的多元衍義、文本本身具有的廣泛外延以及高中學生本身認知系統復雜、世界觀人生觀存在差異等原因,生成因素十分充足,稍有不慎,不但沒有精彩可言,還會讓課堂亂糟糟地迷失了主題和方向。所謂圍繞中心,即是我們的教學必須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語文能力”這個目標的統領下,在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的引導下,迅速地分析并判斷生成資源與大小目標的關聯度,果斷地引導,準確地糾偏,及時地回歸到中心主題上來。如此點石成金,我們的課堂才可能出現真正的“精彩”。
1.迂回包抄,變廢為寶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一種平等、寬容、期待的心態,去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而不能急功近利,直奔教學目標而去,對錯誤的意見充耳不聞或無情打擊。錯誤的意見正說明學生的認知有偏差有盲點,更需要教師去“傳道”、“解惑”。《竇娥冤》(節選)一文中,關漢卿的語言除了具有“通俗自然、樸實生動”的特色外,更具有一般戲劇的“語言符合人物個性”的特點。但鑒賞教學過程中,一學生指出,竇娥的唱詞里用了“飛霜六月因鄒衍”、“萇弘化碧”、“望帝啼鵑”、“東海孝婦”等典故,一個童養媳出身、從未受過教育的貧苦婦女,怎能知道這么多的典故?由此推論,關漢卿的人物語言個性化還是有些瑕疵的。這個學生說得有理有據,但這個觀點的確又是錯誤的。這是老師的第一反應(分析并判斷),看這位老師如何變廢為寶:
師:你的觀點很新穎。這幾個典故出現在竇娥的唱詞里面,是嗎?
生:是的。
師:與之相關的內容還出現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生:(看書,尋找)出現在“白”中。
師:在“白”中沒有用典故,用很明白的話語說出誓愿,而在“曲”中用了一些典故,這中間有什么原因沒有?
生:……
(其他學生竊竊私語,小聲討論)
(其他學生發言)(略)
師:綜合他們的發言,竇娥在“白”中三次提出誓愿,依次講出“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若竇娥委實冤枉”“我竇娥死的委實冤枉”,再三次用“曲”強化感情,以相應的四個典故來抒發胸臆。這樣曲白相生,語言樸素而富于感情,把竇娥為冤屈而抗爭的精神表達得深切感人。
(生點點頭,又皺皺眉,坐下)
師:這就是說,曲詞要“高”于說白。為了更好地表現竇娥的冤屈和抗爭精神,用了一些有別于口語的典故在曲中。再退一步說,這幾個典故,實際上是非常動人的“故事”,可能在當時社會相當流行,民間百姓家喻戶曉,竇娥唱出來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
(生再次點頭,釋然)
教師在針對學生的“錯誤”而解惑的時候,先是肯定其“新穎”,再是引導他認識自己觀點形成過程中的知識盲點,然后集思廣益,從多個角度消除偏差,借機讓學生明白了元曲中“曲白相生,相得益彰”的重要知識內容,又用這個知識澄清了學生的錯誤認識,強化了學生對戲曲語言個性化的認同。
2.價值引導,點石成金
高中學生在比較“人文”的語文課堂上表現出來的觀點,有認知領域的,有價值領域的,有情感領域的,由于他們正處在飛速增長和變化的“高速區”,難免有許多尚待明晰的地方。擔負育人重責的語文老師,要以主流的社會價值、公眾情感去引導學生進行建構,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既有知識能力的提升,也有意識形態方面的升華。
以中國古代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為例。在教學這篇小說過程中,老師以“誰該為這個悲劇負責”為話題引導學生討論杜十娘的悲劇意義。有的同學談得很深入,認識到她是費盡心機謀求一個正常人的幸福,到頭來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造成悲劇的具體原因很多,但歸根結底,小說形象地通過她的命運,揭示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批判了封建社會的腐朽性。討論到這里,老師滿意地準備結束這個話題了,這時一個學生低聲地嘀咕:還有她自身的原因呢……
師:詳細說說。
生1:杜十娘自身也要負一些責任。她和李甲情投意合,本該坦誠相待,毫不隱瞞,但她為試探李甲,自己有錢卻要李甲到處借錢,讓李甲飽嘗世態炎涼。后在舟旅途中,李甲又因資費欠缺而倍感慚愧,她還不明白交底。一文錢難倒英雄漢,他擔心自己給不了她幸福,所以才會無奈地將她轉手。李甲告訴她已經以千金將她賣了,十娘仍不透露實情,考驗過了頭,錯過了挽回敗局的機會。最后,李甲萬分后悔將十娘抱住,十娘依然沒有給李甲悔過的機會,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師: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你大概是受了生活的啟發而想到這個問題,是吧?(生點頭)如果杜十娘將自己的萬貫錢財提前告訴李甲,他們就可以順利結合,可以有幸福了嗎?
生1:至少是有這種可能吧。
師:同學們說說。
生2: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因為,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愛情不可能長久!(掌聲)
師:李甲是個怎樣的負心漢?
生3:他生性軟弱,耳根子太軟,遇事沒主見。十娘跟李甲這種人不可能有幸福,早晚要碰到這樣的事。
師:啥事?
生3:結婚后,可能他又花天酒地,可能移情別戀,可能害怕父親的高壓再拋棄杜十娘……
師:總之沒好事。這一點杜十娘想得到想不到呢?
生3:十娘如此聰明,肯定想得到!
生4:杜十娘生活在那個環境里,和李甲一見鐘情,十娘本以為找到了真愛,但她并沒有完全沉醉在愛情中,她一邊做著美夢,一邊試探著李甲,小心翼翼地經營自己的幸福。
師:這位同學說得太精彩了。所以她才一直沒有透露自己有錢,所以她在明白李甲將她無情賣掉之后,全部的夢想都毀滅了,她傷心欲絕,她別無選擇,毅然決然地投江自盡。如果實在要說她錯了,她不是錯在沒交待家底,沒給李甲機會,而是錯在——(師轉向生1)
生1:錯就錯在看錯了李甲。
生4:錯在生錯了時代,生錯了社會!
(眾生鼓掌)
在這里,一學生從故事的細節進行推論,出現了情感取向上的問題,雖然在現實生活中,不乏相互猜疑而夫妻分手的例子,但杜十娘的悲劇,有她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特殊的原因,不可泛泛而論。老師啟發其它學生從事理和人物性格上進行推論,引導他心悅誠服地回歸主流情感,對他的個人的價值意識進行重新建構,防止了其它同學產生類似的偏差,也從另一層面深化了學生對人物形象形象、小說主題的認識。
3.深入挖掘,坐實目標
對于符合教學目標的言論觀點,特別是老師期待出現的話題,我們的感覺總是十分欣慰。語文教師一定要深入地挖掘,深入地探索,巧妙地追問,適當地拓展,明確地引領,明確地總結,引導學生加深感性認識,引導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認認真真地落實教學目標,在動態發展中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內化認知,升華情感。
如,在分析比較《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三戲劇的女性形象時,學生們慢慢將話題集中到“崔鶯鶯與杜麗娘誰的反抗精神更強”上來。(竇娥因赴刑場指天斥地和臨刑前三樁誓愿,自然要排在第一了,學生對這一點沒有爭議。)這個話題實際上比老師設置的話題更實在、更貼切。老師應引導學生一番引經據典,和學生一起討論排序,很自然地得出“三位女性雖經歷不同,性格不同,但她們都是封建制度、封建禮教的反抗者、叛逆者”的結論。
4.轉換話題,淡而化之
充分的預設固然可以產生我們預料之中的生成資源,但在實際教學中,也確有一些游離教學目標、討論價值不大的甚至與教學根本無關的“生成性資源”。我們面對這種情況,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一方面要小心翼翼地保護好學生的積極性,維護好正常的教學秩序;一方面更要快速地轉移學生的注意力,或轉換話題,或淡而化之,或委婉拒絕,盡量降低課堂的無效性。
仍以《竇娥冤》為例。在分析竇娥的人物形象時,學生根據戲劇情節,體會到了她的“剛烈”和“善良”,這本來是很好的答案了。但是一位同學卻提出竇娥是“瘋狂的、狠毒的”,理由是:她為了昭示自己的冤屈,發下亢旱三年的毒誓,將自己的仇恨強加于楚州百姓。老師意識到這個問題一是觀點錯誤,二是牽扯到比較復雜的文學欣賞和美學理論,三是這個問題學生討論不清楚。因此,老師沒有習慣性地讓學生辯論,而是言簡意賅地做了以下發言:
“這一折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濃郁的悲劇氣氛,強化了反封建主題,深化了人物叛逆形象,這是應該肯定的。文學欣賞是以情感人,不能用純現實的觀點來賞析,否則就根本不會有文學的獨特價值,也不會有浪漫主義這個說法了。這個問題還涉及到美學問題: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竇娥的誓愿從實用角度來看,的確不適當;但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它是美的,從情感上深深打動了讀者。
這個問題,我們以后有時間再做深入地探討。你們將來上了大學,學大學語文和美學理論時,會有教授專門給你們講這個問題的。”
老師面對橫插過來的無效生成,冷靜分析,冷靜處理,把學生的話題轉移到“文學欣賞與現實實用”的話題中去,并做了簡要解釋,點到即止。最后的話語留有余地,而不至于讓學生心灰意冷。
總之,追求預設和生成這一對矛盾的動態平衡,一定要牢牢把握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學生語文能力這個平衡點。以預設為框架,在充分的預設中留足空間去期待生成;在生成中靈活應變,通過點化、深化、遷移、引導,最后回歸預設。這種動態的平衡,既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心靈的自由,又潛移默化地滲透了主流社會的意識形態;既大膽質疑放飛想象,又尊重事實講究科學;既有老師的寬容和學生的自主,又有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律。使得我們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既搖曳多姿,又扎實高效。
作者簡介:唐梅艷,女,1977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廣東省深圳市富源學校,研究方向:語文教學。
編輯 馮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