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應該掌握各種課堂導入技巧,以為教師進一步開展教學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導入
一、巧設課堂疑問,激發學生探究動機
學生的思維總是從某個問題開始的,有了疑問,學生才會產生迫切的求知心理,進而進行積極的學習活動。而且,初中階段學生心理不夠穩定,喜歡追根溯源,如果我們在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之后,在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適當制造懸念,就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心理,從而帶著疑問進入新課的學習。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在課堂導入環節巧設課堂疑問,以點燃學生求知欲望的火花,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動機。
比如,在學習七年級上冊25課《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時,我是這樣設計課堂導入的:在上課一開始,我對全班同學說:“同學們,服裝是一個地域、一個民族文化的厚重沉淀,現在人們穿衣的主要目的是蔽體遮羞、保暖御寒,但是,你們說世界上有沒有眼睛看不見的衣服呀,如果真有這樣的衣服,那么穿這件衣服的人就會赤裸著身體出現在大家面前,所以答案肯定是沒有。然而,有人卻用‘看不見的衣服騙倒了皇帝、大臣,以及京城所有的人……那么,你們想知道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嗎,這件‘看不見的衣服究竟是怎樣的一件衣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來一探究竟?!边@樣,我在上課一開始緊扣課文內容提出疑問,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文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都想知道這件“看不見的衣服”是怎么來的,又如何騙到了皇帝、大臣等,從而滿腔熱情地投入新課的學習和探索中。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日常生活所處的環境與課文中所描繪的情境具有較大差別,所以,我們可采用有效手段,在課堂導入環節創設出與課文內容相符的教學情境,以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進入角色。我個人認為,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即多媒體技術是為學生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一種有效手段,因為初中生的學習思維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堂導入,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還能使課文內容以圖文并茂、聲形兼備、動靜結合的方式呈現出來,能夠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19課《美麗的西雙版納》這篇課文時,上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展現了西雙版納美麗、富饒、神奇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的圖片及視頻資料,學生都被眼前神奇秀麗的景色吸引了,他們認真地盯著投影屏幕,臉上露出了陶醉的神情。這時,我們再趁機進行課文導入:“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李舵的《美麗的西雙版納》,共同到西雙版納暢游一番?!边@樣,我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直觀情境,既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感知,也因為視覺上的強烈刺激,使學生對這篇課文產生了濃厚興趣,有利于我們接下來教學活動的展開和
進行。
三、引入背景音樂,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不同類型的音樂能使人們產生不同的情緒,它還能夠以其特有的韻律和節奏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音樂導入法,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配合下,快速進入課文角色,從而收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當然,我們選用的背景音樂必須與課文內容情感相符,如果脫離了課文內容,就無法開啟學生的心扉,無法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自然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14課《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我就將由閻維文演唱的《母親》這首歌作為課堂導入,當閻維文用他那深情激昂的嗓音唱道:“你身在他鄉中,有人在牽掛;你回到家里面,有人沏熱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淚;你露出笑容時,有人樂開花”時,學生的眼睛都濕潤了……這時我們就可以趁機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我的母親。這樣,我通過引入背景音樂,為整節課教學活動的進行奠定了基調,在正式講解課文時,學生就會帶著相同的心情聆聽我的肺腑之言,同時也能使深刻體會到文中所表達的真摯而深沉的母愛,并樹立起真心回報母親的生活意識。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希望廣大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能夠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心理,精心設計課堂導入語,以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效果在教師的精心創造和設計下達到理想狀態。
參考文獻:
黃革,呂嵩松.初中語文新課程課堂導入設計的特點[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01-30.
作者簡介:蔡世蓉,女,1984年1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湖北省房縣實驗中學,研究方向:語文課堂教學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