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歷史新課改要求重視學生在課堂的主體作用,以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能力。課堂教學中必須“以人為本”,讓學生盡可能“活動”起來,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史、在“活動”中悟史、在“活動”中明理。但是,在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活動的開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不利于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打造。
關鍵詞:歷史課堂;學生活動;問題;對策
七年級下冊第14課《燦爛的宋元文化(二)》是我參加的一堂競賽課,在準備這堂課的過程中,我對學生課堂活動的開展有些許感悟,下面我以這一課為例,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開展具體存在哪些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應對的辦法,僅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開展常見的問題
1.教師方面
(1)課堂學生活動的設計可操作性不強,導致課堂學生活動的開展不流暢,從而在營造“高效課堂”的成效上不甚突出。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巧妙的活動設計往往是學生能力養成的一個催化劑。而一些“中看不中用”“熱鬧但空泛”的活動,卻往往偏離教學目標,導致事倍功半。在現實教學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師設計學生活動考慮不周全,或者活動設計太難,或者話題學生很陌生,導致課堂開展活動時出現斷電、卡殼的現象,活動設計的目的就不能達到,照這樣去打造的“高效課堂”,反而效率不高。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一次備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各小組以本課教材知識和搜集的課外知識為基礎,設計宋元文化展覽館,設計成功以后各組準備在課堂展示。本來以為學生很輕松就能完成的活動,但是在第一次課堂教學中卻驚出我一身冷汗。在此環節活動開始后,各小組的成員,你看著我,我看著你,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盡管我到每個小組都去做了指示,但效果還是不佳,設計了很久,有的組連最基本的展覽館結構都沒出來,有的小組也是勉強畫了一個框架,而在接下來的展示環節中就顯得更加糟糕了,平時表達能力不錯的學生也就是照著書念念。上完課后,教研組的成員集體給我評課,結果成了“批斗會”。會后我經過深思熟慮,結合本組老師的意見,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課堂學生活動設計過于粗糙,只有大體的框架,沒有具體的細節,所以致使學生無從領會并操作。
(2)教師像媽媽一樣不放心,擔心學生這,擔心學生那,不敢放手讓學生去操作,導致教師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了“主導者”。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很多時候,教師不相信學生自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雖然設計了學生活動,但不敢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完成,于是也就失去了一次讓學生得到鍛煉的好機會。對課堂學生活動干預過多,活動的設計就失去了意義,其實也就變相成了傳統
課堂。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二次備課時,我設計了課堂學生活動:參觀各小組布置的宋元文化展覽館,我以外國使者的身份組織使團(成員是部分學生)參觀各小組布置的展廳,各小組推薦一位同學擔任自己展廳的解說,且需要回答并解決使團的疑問。在課堂中的解決使團疑問環節,所有的問題被我一個人包辦了,跟在我后面的學生反而成了“陪襯”或是“看客”。有聽課老師提出來,我成了外國使團的“老大”,跟在我后面的學生成了我的“小弟”,一切都在聽我的安排。究其原因,我還是沒有放開手腳,讓學生去充當提問者的角色,導致了課堂活動的“主演”變成了教師。
2.學生方面
(1)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預習不充分,導學案完成情況不理想,活動的目的和要求不明確,導致課堂活動效率不高。
新課改重在打造“高效課堂”,因此導學案的作用尤為突出,導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體驗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如果學生課前預習不充分,不認真地完成導學案,這樣導學案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也會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一次備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人物猜猜看,把電視綜藝節目中的活動移到了課堂里,以小組競爭的方式開展活動。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但是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第一次操作并不順利,學生參與活動倒是很積極,但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卻令我很失望。我發現好多學生課前對導學案沒有認真的研究,有的學生連活動規則都沒有弄清楚,有的學生面對提前發下來的“自學導航”的基礎知識,只是在臨上課時才急忙填了一下,因而導致了這個活動的效率不高,設計活動的初衷沒有達到。
(2)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窄,活動成為部分優秀學生的舞臺,而大多數同學成了陪襯或者是看客。
合作學習活動開展時,不少同學在小組活動中無所事事,或做與小組活動無關的事情,學習成績好的自然成了各組名副其實的代言人,而學習困難和性格內向的學生則只是其陪襯和看客??梢?,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如何面向全體學生,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值得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深思。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二次備課時,我設計課堂學生活動:各小組布置的宋元文化展覽館(史學廳、宋詞廳、元曲廳、書畫廳),課前導學案早已發放,同時還分配好了各小組的任務以及具體的要求??墒?,在課堂教學中,各組只有擔任解說員的小組長在積極準備解說材料,其他成員大多是事不關己,無所事事,只有少數平時積極的優秀學生稍作參與。因此,課堂活動設計的目的沒有達到,這也影響到了后續活動的開展,導致整個課堂活動成了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而大多數學生成了看客。
(3)課堂學生活動流于形式,表面上場面熱鬧,實際上沒有很好地解決課堂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師在設計活動時,如果只注重活動的趣味性和課堂表面的熱鬧,而忽視了活動的有效性,那么就會導致活動流于形式,課堂效率不高。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二次備課時,針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情況,我設計了學生活動:各小組內部檢查交流《導學案》中“自學導航”題目的完成情況,解決組內能解決的問題。由于第一次上課時,學生的導學案完成情況不理想,這個展示環節異常的安靜。于是,在第二次課堂上我要求學生,氣氛一定要活躍。上完課后,組里聽課教師指出,這個環節表面上很熱鬧,但學生到底解決了多少問題呢,特別是每個組里的“困難戶”掌握了嗎。因此,教師如何主導這樣的活動,使這樣的活動真正的高效有序,值得
思考。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開展常見問題的應對辦法
1.教師方面
(1)如何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課堂學生活動,使課堂學生活動順利、高效地完成,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
課堂活動設計首先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即要選擇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話題。在這樣的課堂活動中,學生才會熱情高漲,順利完成活動內容,實現教學目標。如果選擇學生陌生的話題,學生不知從何談起,做起,這樣活動進程就會不流暢,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其次,課堂活動設計的難易程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結構?;顒犹y,學生無法順利完成活動內容;活動太簡單,對學生則起不到促進發展的作用。再次,活動的具體任務和要求要清楚明了,學生操作起來比較輕松。粗糙的活動設計,學生則無從下手。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再次備課時,我把展覽館設計了史學、宋詞、元曲、書畫四個廳,在課前的導學案里給每個小組都分了具體的任務和要求,這樣下來,目標明確后學生的行動不再盲目。課堂教學中的這個環節也就流暢多了。
(2)教師應如何避免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主
導者”。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既然設計了學生活動,教師就應該相信學生自己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完成,這樣學生也就得到了鍛煉的好機會。如果教師對課堂學生活動干預過多,活動的設計就失去了意義,其實也就變相成了傳統課堂。因此,要避免教師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主導者”,教師就應該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主演”。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二次課堂教學完成后,針對組里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在三次備課做了很大的變動,我把課堂中學生個人解決不了的一些疑問融入活動中,在小組合作中解決。具體安排是,在課前下發的導學案里,教師就已經把問題全準備好了,讓學生查閱資料探究完成了。而在課堂布置展覽館環節時,各小組就已完成的問題討論交流,形成答案。在參觀展覽館時,完全由參觀團成員(學生)提出疑問,展館解說員(學生)回答解決,教師適時指導就可以了。這樣避免了老師由課堂學生活動的“引導者”變成“主導者”。
當然,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不能游離于學生活動之外,避免由“引導者”“參與者”變成了“旁觀者”。如果放任學生“肆意發揮”,學生活動就會陷入混亂無序,從而影響課堂效率。教師要引導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熱情的幫助,在小組中巡回指導,提供必要的啟發、幫助和建議,必要時參與其中,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良好合作氛圍,而不能作為一個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組活動。
2.學生方面
(1)學生的課前準備不足,預習不充分導致課堂效率不高的情況如何應對。
課前預習是學生為了學好新內容所進行的課前準備過程,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首要環節。學生的課前預習一旦生效,既能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同時可以培養學生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有利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提高學生課前預習的效率,導學案的作用尤為突出,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根據學生的學情,精心設計好導學案。其次,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小組競爭的作用,由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預習,完成導學案,并把導學案的完成情況作為小組考核的一個指標。再次,教師應該在預習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讓學生看到自己努力的結果,實現預習的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稜N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二次備課時,我對導學案做了一些修改,設計了獎勵機制,并要求各小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集體預習。這樣在人物猜猜看環節的教學效果就好多了。
(2)學生的參與面比較窄,大多數學生成了陪襯或者是看客的問題如何解決。
新課改要求,讓人人參與學習過程,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很多時候是在復制缺乏合作的傳統的師生交往方式,即只不過是好學生扮演了教師的角色。如何使小組中每個成員都主動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呢?我認為,教師應該協調好關系,深入組內具體予以指導,特別是對困難生要多多鼓勵,提起他們參與活動的信心。
在《燦爛的宋元文化(二)》二次在課堂教學后,我針對布置展覽館環節大多數學生成為看客的現象做了如下安排:要求小組長把活動分工具體到每個成員,讓每個成員不至于無事可做。比如,哪位同學擔任解說員,哪位同學制作宣傳牌,哪些同學幫忙搜資料,答疑的問題怎么解決等等。同時,老師深入組內,參與學生的布置過程,鼓勵大家積極參與,體驗活動的成功與快樂。經過精心的準備后,再次上課,這個環節要成功多了。
(3)如何避免表面上場面熱鬧流于形式的課堂學生活動。
課堂學生活動并不是越熱鬧越好,小組活動應該合作、有序地開展,重在通過活動的形式解決這堂課所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表面熱鬧流于形式?!稜N爛的宋元文化(二)》第三次備課時,設計活動:各小組內部檢查交流《導學案》中“自學導航”題目的完成情況。針對二次上課時出現表面熱鬧流于形式的問題,我做了如下修改:①交流活動由小組長安排,方式是結對子檢查交流和統一交流相結合。②提出目標和要求,交流要有針對性。③此環節解決的是教材上簡單明了的問題,因此交流重點關照組里的“困難戶”,還有字跡不工整的同學。通過備課的修改,在第三次上課時,這個環節感覺學生活動自然有序,課堂效率大大得到提高。
總之,課程改革對于我們新時期的歷史教師來說,任重而道遠。我們只有在教學中不斷實踐、不斷認識、不斷反思、不斷總結,才能使新的教學理念在“前沿戰地”上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周仕德.歷史課堂教學設計策略芻議.歷史教學,2004(12).
作者簡介:唐良兵,男,1982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湖南東安天成學校,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