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曼利
財政學理論作為經濟學學科的一個分支,自亞當·斯密以來,逐漸隨著經濟學理論及分析方法的不斷發展而推陳出新,經歷了從傳統到現代的重大轉變??v觀經濟學學科中財政學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財政學的發展是在其理論和實踐不斷交互作用下實現的。該文詳細分析了當代財政學發展歷史的脈絡,從而總結出當代財政學的發展成果,同時指出我國當前的財政在稅收政策、公共服務、公共財產建設等方面的發展趨勢和所面臨的挑戰。
財政學作為經濟學學科的一個分支歷來受到各國理論工作者和社會實踐部門的關注及重視。尤其是在18世紀中期,自亞當·斯密為其搭建了專屬的基本框架以后,財政學更是在不斷的理論及實踐中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但從上世紀末開始,由于其他經濟科學的研究對財政學的滲透以及財政學自身的學科名模糊等問題的出現,使得財政學的發展方向逐漸變得模糊不清,財政學的去處以及出路成為了當代財政學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一、財政學的歷史發展脈絡
在18世紀中期,由英國蘇格蘭人亞當·斯密所寫的《國富論》的出版標志著當代財政學和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式誕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財政學和經濟學的發展緊密連接著,財政學的理論更是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不斷推動下而推陳出新[1]。對于西方的財政學發展史而言,其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經常將財政學歸為兩大傳統,即“盎格魯-撒克遜”傳統以及“大陸傳統”。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過經濟學家對兩種傳統理論的不斷融合和創新,逐漸使得傳統財政學向現代財政學進行轉變。
“盎格魯-撒克遜”傳統?!鞍桓耵?撒克遜”傳統是由英國古典學派經濟學家所開創的。亞當·斯密對財政學持有的思想特點在于自由放任,其認為政府在國家財政上應充當“守夜人”的角色。在《富國論》中,亞當·斯密提到政府應該履行在提供國防、司法及公共工程建設三個方面的職能,因為其認為在國家的財政運行中,政府的支出是非生產性的。在這個觀點提出后,亞當·斯密《富國論》理論的追隨者李嘉圖、薩伊和馬歇爾等持有經濟自由主義觀點的古典以及新古典經濟學家將其逐漸深入,繼而發展形成了西方財政學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2]。“盎格魯-撒克遜”傳統主張“最好的政府是管理最少的政府”這一理論,其推崇在資源配置中市場機制所具有的神奇作用,認為“看不見的手”會將私人利益引向公共利益。這一理論傳統自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三十年代一直處于財政學以及經濟學的主導地位。由于這一理論傳統所持有的觀點對政府的影響,使得政府過于注重對稅收的研究而忽視甚至根本沒有涉足對公共支出的研究,這也成為了該時期財政學的主要特征。該特征主要表現為在財政理論體系中稅收原理處于無與倫比的最高地位,而財政的公共支出主要用于維持國家政府部門的自身運轉。
“大陸傳統”。與英國古典學派提出的“盎格魯-撒克遜”傳統相對的是由奧義學派和瑞典學派所開創的“大路傳統”。盡管在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三十年代由亞當·斯密所開創的經濟學體系長期占據著歐洲主流的經濟學地位,但還是有一些當時的“非主流”經濟學家對其持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相對于“盎格魯-撒克遜”傳統而言,這些“非主流”的經濟學家在國家的經濟職能方面更加注重其對于公共支出的積極作用,并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詳細分析,逐漸形成了國家公共財政理論的另一傳統,被人們稱為“大陸傳統”?!按箨憘鹘y”這一理論的代表人物分布在歐洲的各個國家,并且形成了不同派系。其中包括德國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有羅雪爾、瓦格拉;瑞典學派,代表人物有經濟學家維克賽爾、利達爾;奧意學派,其中包括奧地利和意大利的財政學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陸傳統”這一理論中,作出最大貢獻的就是瑞典學派的維克賽爾[3]。其不僅對普通的經濟理論發展作出了貢獻,同時也將國家的公共支出和稅收相結合并進行研究,得出國家公共部門的決策實際上是國家政治和集體選擇的過程這一理論。其后布坎南正是由于吸收了這一理論的重要思想并加以發展,從而創立了對世界財政學影響廣泛的公共選擇理論,同時該理論也成為了現代財政學的基礎理論。
當代財政學的誕生?!鞍桓耵?撒克遜”傳統與“大陸傳統”這兩種學派理論體系分別側重了政府功能的兩個方面,但由于國家社會經濟問題以及倆派學者思想交流上的阻礙,使得對于理論需求方面相對匱乏,故兩派理論體系是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的催生以及眾多經濟學家不懈努力之下,經過了漫長的社會變革繼而慢慢融合到一起并歸入財政理論學之下[4]。在此之后,財政學才擁有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同時也打破了從18世紀中期所建立起的傳統主流經濟學只關注國家稅收的理論傳統。在全球經濟危機后,由凱恩斯提出的宏觀經濟理論逐漸滲入到各國的經濟理論體系當中,該理論強調了在穩定宏觀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應該起主要作用,倡導應由政府的財政支出來帶動國民的經濟增長,突出了公共部門的重要性。這一理論的提出使得傳統經濟理論學對于財政學的解釋完全不能滿足國家進行對公共部門活動的分析。在此前提下,經過布萊克、鮑文和布坎南等經濟學家的不斷努力,使得財政學理論終于在20世紀中期發生了由傳統財政學向當代財政學的轉變。充分重視公共支出是當代財政學理論的基本特點,其不但分析了公共部門的決策過程及決策效率,還強調了在國家財政控制中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繼而使得財政學的研究領域及研究方法得到了極大的擴展。1980年《公共經濟學講義》的出版代表著財政學公共經濟學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期[5]。
二、財政學的近期成就
目前財政學的發展已近深入到經濟學的各項領域,并且成為了經濟學中微觀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逐漸吸收了計量經濟學和理論經濟學中最前沿的理論思想和實踐工具,使得當代財政理論學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
稅收理論發展。帕累托有效稅收的結構研究。所有財政扭曲都是由政府稅收導致的,但是財政扭曲數量的減少不會使稅收制度總體的超額負擔隨之減少?;谶@樣的前提下,帕累托有效稅收的結構是根據在給定技術的和其他方面進行約束時,在他人的近況變差下,沒有任何一個人的境況會發生好轉。具體的社會福利數據可能在帕累托有效稅收結構中選擇一個對社會能產生最大福利待遇的稅收結構。在政府知道每一個國民所有信息的前提下,就可以根據每個國民的不同特征進行收稅,因為一次性的總賦稅可以體現出帕累托的稅收效率。但是對于某些對信息約束其關鍵作用的方式,這樣的結構所產生的結果并不如拉姆齊所描述的那樣,比如閑暇和消費之間一旦分離就不會產生商品稅[6]。
稅收的激勵理論。稅收對勞動力供給、風險承擔、企業融資、個體儲蓄以及企業紅利發放等方面的影響是稅收的激勵理論主要研究的方向。其中分析個人所得稅對勞動者供給決策的影響以及對比累進稅對勞動力供給的激勵效應是國家稅收對勞動力供給的主要研究方向。而稅收對個人儲蓄的影響主要是依靠分析利息稅對個人儲蓄行為的影響,并使用代數的推算方式表達出利率的變動,進而判斷個人所得稅的實際收益下降會對個人儲蓄行為造成不良的影響。風險承擔在稅收過程中受到的影響則是通過分析稅率的波動對投資者造成影響來進行判斷的,其中如果稅率的變化與風險投資資產的數量呈同比變化時,就會增加風險的幾率。企業投資過程中如果受到稅收的影響,則集中表現在稅收抵免政策對企業投資的激勵所產生的效應上。
2.最優化的稅收理論
最優稅收理論的研究熱潮最初是由米爾里斯關于最優稅收的研究取得顯著成果所引發的,米爾里斯也憑借此項研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此之后就出現了大量有關于最有稅收理論的相關文獻。其中最著名的最優稅收理論是拉姆齊法則,它指出在政府無法不能征收歸總稅的前提下,可以針對不同需求的商品使用不同的稅收政策,以確保稅收效率利益損失的最小化。當然有關于最優稅收的理倫還有其他相關的法則出現,例如科利特-黑哥法則。其主張針對不同的商品進行不同程度的課稅收繳,以實現最優化的商品稅和所得稅之間的聯系。
公共選擇的理論發展。公共選擇理論是由布坎南與塔洛克發表的《同意的計算》一書所開創的,同時公共選擇理論也是財政學的基礎理論。其取得成就主要表現在對于投票規則的研究、對官僚制經濟學發展的分析、探討公共選擇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以及關于討論尋租理論的發展等方面[7]。
政府預算的理論發展。在經濟學家芬勞和瓦爾達沃斯基的不斷努力下,公共預算理論構建在20世紀中期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使得漸進主義學派在國際社會中風靡一時,一度占據著公共預算理論中具有支配地位的主流理論。漸漸地各國的公共預算專家不再滿意于公共選擇理論和漸進主義對公共預算的解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宏觀預算模型(政策過程模型)這條新的用于研究公共預算的路徑。
三、財政學面臨的未來挑戰
盡管目前財政學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應用,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水平的逐漸提高,財政學方面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對理論上的需求已經大大超出了固有的財政學理論。當前許多新進的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并沒有相應的財政學理論來提供解決辦法,故這也就為財政學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方向,同時也是財政學所面臨的挑戰。從當今社會發展來看,我國的經濟生產力在國際中所占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提高,這種提高正是源于財政學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所起到的促進和推動作用。盡管我國已經進行了市場化改革,但由于社會性質的原因,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國家還存在著很大差別,西方國家的財政學往往無法適用于我國在現實中所出現的問題[8]。而我國的財政學理論是隨著社會發展由西方財政學慢慢引入的,所以在財政制度方面我國本土的可以借鑒的文獻及著作并不是很多,故深入研究適合我國本土化的財政學理論是我國財政學領域所面臨的首要問題。
自18世紀中期亞當·斯密提出財政學的基本理論開始,國際社會的經濟大背景開始了迅速的轉變,這也使得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達到了突飛猛進的程度,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社會發展的腳步。但相對的也出現了許多問題,為了更好的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故建立健全中國本土化的財政學理論也就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中所要面臨的新型挑戰。
(作者單位:北京市密云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