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文婷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市場失靈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該文首先界定了市場失靈的含義及其表現,然后從判別市場失靈的具體標準出發(fā),指出市場失靈的四種類型。從非市場機制、非理想市場和市場發(fā)育不全三個角度來分析市場失靈的認識誤區(qū)。
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是銜接新古典微觀經濟學與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一根紐帶,而經濟學家曼昆也將市場失靈與政府干預兩者之間的關系看作是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狹義的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本身對于資源配置也可能是缺乏效率的,而廣義的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有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而這種市場失靈可以歸因于市場的發(fā)育不足或者是制度的缺失。
一、判別市場失靈的具體標準
絕對標準--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效率,是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帕累托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講義》和《政治經濟學教程》中提出的,他所給出的定義就是:對于某種經濟的資源配置,如果不存在其他生產上可行的配置,使得該經濟中的所有個人至少和他們在初始情況一樣良好,而且至少有一個人的情況比初始時嚴格地更好,那么這個資源配置就是最優(yōu)的。
有鑒于帕累托效率是市場配置資源的一種極致狀態(tài),這也就使得其成為了判定是否出現了市場失靈的絕對標準。與此同時,也就意味著其否決了所有非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這也就導致在比較不同資源配置方式之時缺乏可操作性。從這一角度來看,帕累托效率標準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理想狀態(tài)來為實際層面上的資源配置指明方向和目標。
相對標準---交易費用。當將市場本身看作是一種制度之時,判定市場是否出現失靈也就不能脫離對其本身的效率所進行的分析。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對制度效率進行分析之時的一個極為適用的指標就是交易費用,制度效率往往是與交易費用成反比的,越高的交易費用也就意味著越低的制度效率越低,進而也就極有可能會引致市場失靈的產生。
交易費用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科斯在其《企業(yè)的性質》一文中指出的,在其看來,利用價格機制是有成本的,并指出當市場交易費用大于企業(yè)內部資源配置的成本時,可借助于企業(yè)來實現配置資源以達到節(jié)約交易費用的目的。
二、市場失靈的類型
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不完備而導致的市場失靈。作為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前提,完全競爭市場是一種不可能實現的理想狀態(tài),此時,市場無法有效配置資源也就可以理解了。除此之外,作為市場機制發(fā)揮作用的另一個前提條件,完全信息對于經濟活動的參與者而言,是不可能及時且無償地獲取到的,而由此導致的信息不完全或者是信息不對稱也會使得市場對資源進行配置之時缺乏效率。
市場發(fā)育不完善而導致的市場失靈。較之于第一種市場失靈,由于市場發(fā)育不完善而產生的市場失靈的主要區(qū)別就在于:前者指的是假設市場已經發(fā)育的極為完善了,但是其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卻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而后者產生的原因則是由于現實中的市場本身發(fā)育不完善所導致的。以我國為例,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這一現狀也就意味著不健全的市場體系,除此之外,我國市場運行所具有的極為明顯的二元經濟結構特征也勢必會導致我國的市場機制在一定范圍與程度上的失靈。
超出市場機制作用范圍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對于任何一種經濟機制而言,其只有在作用范圍之內或者是假設前提之下才有可能發(fā)揮出其所具有的作用,一旦超出這一范圍或者是假設前提的話,那么任何一種經濟機制都無法發(fā)揮作用,更有甚者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市場機制自然無法例外。
政府失靈而導致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指的就是政府對經濟進行的不當干預、舉措失宜或者是其未能克服市場失靈甚至是對市場功能的正常發(fā)揮起到了阻礙作用,進而扭曲了經濟關系,加劇了市場缺陷與市場混亂現象,從而導致無法實現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yōu)化。立足于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以及我國經濟建設的實踐層面來看的話,可知歸因于政府失靈所產生的市場失靈現象較之于前面三種市場失靈現象要來得更為普遍、后果更為嚴重。
三、市場失靈的認識誤區(qū)
市場失靈是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同時也是政府進行政策干預的理論依據。但是,人們往往將各種違背經濟規(guī)律的現象都歸因于市場失靈,導致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全面、準確地界定市場失靈。
誤認非市場機制所導致的資源配置失效為市場失靈。國內相當多的學者都將公共物品問題歸因于市場機制本身,而公共物品具有的消費非競爭性與收益的非擇他性等特征,也就意味著公共物品的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就能獲取該物品,也就無法通過索價的方式來減少物品的使用,與此同時,也無法阻止那些未付費的個人享用該物品的好處。此時,如果由市場來提供公共物品的話,勢必就會大致成本和收益的外部化,市場的交換制度也就起不到作用了。
再加之市場主體所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公共物品本身的特點也就決定了其與這一要求是相違背的,也不符合市場機制內在的屬性。由此勢必就會引致市場機制在公共物品的供給上缺乏效率,出現了失靈的情況。立足于市場機制內在屬性以及市場主體所追求的利潤最大化角度,不應該將這種市場失靈看作是由市場機制本身所引致的。
誤認現實中的非理想市場為市場失靈。理想市場是指完全競爭的市場,也是確保市場機制的作用能夠得以最有效發(fā)揮出來的地方。在理性市場中,交易成本相對來說很小,而市場是極為規(guī)范的,故而,我們可以假設:越是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市場就越是飽和,從而交易成本也就越小。然而,毋庸置疑的就是現實中的市場并不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無論何時何地,消費者都無法指望生產者所生產與提供的某種產品都是同質的,與此同,也必須認識到消費者無法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前提下獲取其所需產品的完全信息。故而,也就無法將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這種理想市場視為研究的范本,從而要求現實中的市場完全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要求與和特征,并進一步要求其能夠有效地發(fā)揮出作用。
誤認市場發(fā)育不全和市場運行的環(huán)境不完善為市場失靈。市場發(fā)育不全導致市場無法有效發(fā)揮出應有的功能,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失靈,必須認識到此種現象會與市場的逐步發(fā)育與成熟的過程相伴隨而逐步消失。與此同時,也不能將市場運行的環(huán)境不完善問題視為市場失靈,而這也是因為市場機制要想發(fā)揮作用勢必需要依存于一定的客觀環(huán)境,市場環(huán)境的不完善在最終層面上會通過扭曲的價格信號予以反映,從而誤導資源流動,由此引致資源配置上的低效率。這也就意味著,一旦脫離與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客觀環(huán)境,其作用發(fā)揮得越充分,產生的結果也就與應得結果之間相距更遠。由此可知,將市場機制所依存的客觀環(huán)境的不完善所引致的失靈歸因于市場機制本身是毫無依據的。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