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沁谷
該文通過對四川省雅安、資陽、眉山三市的實地調查,分析了農業科技推廣人員與各方之間的關系,對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體系建設的現狀、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和對策。
1 問題提出
農業科技推廣是實現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方式,是聯系農業科研、教育單位、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村級服務站點與農戶的重要紐帶,因此農業科技推廣人員(下文簡稱:農技人員)體系建設是整個紐帶中的核心。筆者就農技人員體系建設問題作了一次實地調查,本次調查目的是了解農技人員的基本情況與面臨的問題與困難,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調查對象集中在四川省雅安、資陽、眉山三市,主要采取座談會調查的方式,隨機抽樣選取了基層農技人員、與農技人員的工作有密切聯系的農業龍頭企業以及種養大戶代表。其中參與調查的人員分布為,雅安市18人:基層農技人員8人,涉及到市畜牧局、農業局、市委農辦等,龍頭企業代表5人,種養大戶代表5人;資陽市21人:基層農技人員5份,龍頭企業代表9人,種養大戶代表7人;眉山市35人:基層農技人員17人,龍頭企業8人,種養大戶10人。
2 農技人員體系現狀與困難
2.1體系現狀
通過調查了解到,廣大的農技人員積極融入到以政府主導、多元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中。在“星火計劃”、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科技110、科普大篷車等項目,以及農業科研、教育單位組織的科技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2 農技人員與各方之間的關系
農技人員與農業科研、教育單位。農業科研、教育單位一方面參與有關部門組織的項目,開展農業科技研究,從源頭上發起推廣的內容,另一方面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和鍛煉農業科技推廣人才,是農技人員人才基地與技術力量的源頭。
農技人員與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很多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尤其是高端科學技術,需要參與的農業組織具一定的經營規模與經濟實力,這讓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農業企業成為了農技人員工作對象中的骨干力量。他們既能聯合各方力量整合資源,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與轉化提供必要的人財物;又能通過自身的經營活動,檢驗農業科技的適應性,實現示范性的技術推廣,對農技人員工作的高效開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農技人員與村級服務站點。村級服務站點是解決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最后“一公里”的橋梁,不僅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載體,也是農技人員與科研和教育單位、農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實現交流與互動的重要根據地。
農技人員與農戶。農戶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最終受體,是農技人員服務的核心。農技人員需要密切聯系農戶,一方面要幫助他們了解和掌握新信息和新技術,另一方面要與農戶的互動實踐過程中成為農民看得見、問得著、留得住的鄉“土專家”。
2.3 面臨困難
通過與各地的農技人員、龍頭企業、種養大戶代表的座談訪問發現,基層農技人員普遍感到福利待遇不夠理想,工作辛苦,工作不容易得到企業與農戶的認可,同時急切渴望得到綜合系統的在崗培訓或進修。從龍頭企業與種養大戶的角度來看,農技人員匱乏,尤其是專業技術精湛的農技人員;新生力量實踐經驗不豐富,原有農技人員知識結構老化,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問題及原因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農技人員流失現象嚴重。部分地區的體系建設相對滯后,人員流失嚴重。如雅安市農業局2009年的數據顯示,全市基層農業服務體系中市縣(區)編制共531人,在崗369人,農技缺編88人。原因有三:一是基層工作環境吸引力不大。農技人員工作環境條件艱苦,工作生活內容枯燥,缺乏吸附人才能力;二是崗位福利待遇相對較差。部分地區農技人員只有基本工資,下鄉差旅等費用得不到保障,嚴重打擊了農技術人員的工作熱情;三是個人職業發展空間限制大。農技人員個人的職業空間受到一定限制,尤其是青年農技人員職稱評定難。
農技人員知識更新緩慢。農技人員知識的老化減弱了實施技術推廣工作的能力。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需要農技人員知識的不斷更新,但現在基層農業科技人員的培訓工作并沒有有效展開。資陽與眉山的培訓一年才一兩次,而且是一方面農業組織與農戶急切需要農業科技技術指導,另一方面農技人員也渴求獲得專業、綜合、最新的知識培訓以解決企業與農戶的實際問題。
農技人員推廣積極性缺乏。由于和自身相關利益聯系不緊密,農技人員對農業科技推廣工作沒有積極性。如公益性基層農業推廣部門,缺乏相應的考核與激勵機制,農業科技人員推廣與不推廣的效果一樣,甚至個人花費更低。有的辦公條件落后,缺乏必要的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科技信息流通不暢,推廣工作無法順利開展,農技人員會漸漸轉移工作的重心。
3 對策建議
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立合理有效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首先完善和統一各地區和部門農技人員的福利待遇。建立充分調動基層農技人員積極性的運行機制,必須明確農技人員的崗位職責,加強考核工作,激發農技人員的積極性;合理配置農技人員,使農技人員學有所用,真正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民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要保證基層農技人員有足夠時間、精力、資金從事專業研究、試驗和學習,獲得必需的試驗基地和生產資料,進行農業技術的試驗、示范。
加大辦公條件建設力度。推廣工作不能還是靠“一張嘴、兩條腿”,推廣手段現代化是現代農業技術推廣發展的趨勢。農技推廣機構履行職責,應當配備必需的辦公用房、辦公設備、檢測儀器設備、交通工具等,并將所需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加強農技人員綜合培訓。農技人員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還需要具備如推廣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與推廣工作相關的綜合知識,并且通過培訓不斷得到更新和提高。同時,農技人員與農業組織和農戶之間需求沒有對接,與農業科研機構院所聯系不緊密,這導致了農業科技人員知識體系更新速度慢,不能取得較好的工作成效。這就需要政府發揮“橋梁作用”,建立信息溝通平臺。充分利用農業系統的現有農廣校、農科教、省級繼續教育基地等部門,創造較多的學習、深造機會,確保農業科技人員每年至少有半個月的脫產進修和短期培訓。盡快啟動在職農技人員在職跨專業學習培訓方案,造就一專多能的干部。
實施農技人員傾斜政策。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中,要以他們的推廣業績為主,對學歷、論文、著作和外語水平等要求應切合實際。對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工作業績顯著的農業科技人員,可以優先評聘、破格晉升專業技術職務。增加中、高級職稱的職數,同時引入競爭機制,使之能不斷學習,自覺提高自身業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急需的技術要求,使人才進的來、留的住。
農技人員在農業科技轉化體系中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需要通過進一步完善與優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大政策傾斜,提高農技人員待遇,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及時做好綜合培訓工作。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