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孝磊
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社會科學,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制定離不開對其現實背景、社會傳統,甚至歷史沿革的深入探討,這是我們追本溯源,從歷史角度思考和審視經濟制度的意義所在。而《管子》是一部集哲學、經濟、政治、軍事、法學、倫理等諸多內容于一體的鴻篇巨著,由西漢劉向整理編定,它的經濟思想,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響。
一、《管子》經濟思想的邏輯基礎
《管子》在具體經濟政策中,創造性提出了以人為本、本末并舉、解放生產、鹽鐵官營、市場干預、財政政策、奢靡消費等重要舉措,這些舉措的成功實施充分依托了自利主義的個人行為和宏觀調控的國家行為。“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賈,倍道兼程,夜以繼日,千里而不遠者,利在前也”。強調“趨利避害”乃為人之常情,明確了相當于現代經濟學中提到的“理性人”的前提假設,具有明顯的經濟自由主義的理論色彩。
他還談到:“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并在具體實踐中充分貫穿了這一觀點,強調即使是實施國家宏觀調控,也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發揮好經濟個體的自主行為,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因勢利導,進而實現預期的經濟目標。因此,可以說自利主義正是《管子》經濟思想和理論一個重要的邏輯基礎。
二、以人為本的富民強國思想
《管子》特別強調百姓休養生息之于富民強國的重要意義,從正反方面提出了以農為本、開墾荒地、愛惜民力、輕徭簡賦、勤儉節約、安土重遷、藏富于民等重要的民本思想。譬如“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地不辟,則六畜不育,則國貧而用不足”,處在一個農業文明社會,他極為明智地提出了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推廣普及科學的農耕技術,注重農田的開辟,從而擴大農業生產的政策主張。“舟車飾,臺榭廣,則賦斂厚矣;輕用眾、使民勞,則民力竭”、“纖嗇省用,以備饑饉”,提出要愛惜勞動力,并反對對生產資料和勞動成果的無端浪費。“民毋余積者,其禁不能止……則危亡隨其后矣”,以及“無事則歸之于民”,提出要讓百姓有余糧,主張國家無事的時候就藏富于民,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春賦以斂繒帛,夏貸以收秋實,是故民無廢事,而國無失利也”,提出要適時向農民提供貸款或必需之農具,避免“大賈蓄家”趁機對他們進行巧取豪奪。
生產力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從《管子》一系列的舉措可以看出,他在促進農業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上,采取了具有鮮明的注重鞏固根本、注重發展生產特征的供給主義主張。在當今的時代,我們繁榮和發展市場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同樣需要對市場主體采取這樣“保育式”的扶持政策,比如,降低市場進入壁壘,減少行業壟斷,擴大中小企業主體數量,樹立更多的行業品牌,保護知識產權,規范市場競爭,降低土地和資金成本,等等。
三、輕重治理的均衡思想
《管子》強調實施國家宏觀調控、開展動態管理的重要作用,提出要運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市場買賣、國家舉債等方式,有效調劑市場余缺、平衡物價、穩定幣值,暢通經濟發展活力。“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分之”、“時貨不遂,金玉雖多謂之貧國也”,這些觀點要求把各種閑置和囤積起來的資源充分流通起來,達到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故善者執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夫民有余則輕之,故君子斂之以輕;民不足的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等,主張要利用貨幣政策和市場手段,推動實現供需平衡,并且“衡無數也,橫者使物一高一下,不得常固”,闡明了宏觀管理的時效性、連續性,以及經濟運行的動態平衡。
輕重管理的均衡思想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他提到的“物賤傷農,錢賤傷賈”,管子深刻地認識到了物價和幣值之間對應關系。他建議,當出現“谷賤傷農”的情況時,就增加財政購買和貨幣發行,以市場價格收儲一部分糧食,同時,伴隨著政府購買的增加、市場供應的減少以及貨幣發行的增多,糧價因之得到提高。當糧價過高時,為防止出現大商人通過壟斷來哄抬價格、小商人因物價過高而銷量減退的問題,國家就應該增加糧食的供應,并回籠一部分貨幣,這樣便實現了一種供需平衡方面的調和。同時,在低買高賣的過程中,政府也能夠獲得一定的財政收入。
四、奢靡消費的需求刺激思想
奢靡消費的需求刺激思想,是管子經濟思想的一個重要創舉,管子在一次與齊桓公的對話中提到,在帝堯的時候“山不童而用贍,澤不弊而養足,耕以自養,以其余應良天子,故平”,意思是說那時地廣人稀,耕地也足夠自足自給,并有余糧可以上繳國家,因此無需官府,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而到了周朝“地重人載,毀弊而養不足,事末作而民興之”。即:人口增多,土地相對稀缺而昂貴,百姓生活貧困而食養不足,但若能大力發展工商業,則有利于促進農產品的市場化,進而刺激農產品生產,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這段對話揭示了從單純強調擴大生產轉向生產供給與市場需求兩者并重的現實根據。
刺激需求是有條件的,他講“天子臧珠玉,諸侯臧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臧布帛”,不然的話,強者智者占有和操縱珠玉,使貴重的物品降價、輕賤的物品漲價,很多人就會因之不得生計,這從奢侈品和必需品之間的關系說明了通貨膨脹的問題。當奢侈品占用了大量社會資金時,用于購買必需品的貨幣數量就會相應減少,導致糧食等必需品價格下降,使農民的利益受到傷害。所以,《管子》的奢靡消費思想提出之初就先做了消費階層的劃分,只要求在顯貴大富階層提倡奢靡消費,因為顯貴大富階層多余的貨幣本來就不該追逐糧食等必需品,而用于奢靡消費,可以避免對必需品市場的沖擊。同時,提倡奢靡消費有利于增加社會就業,比如“巨棺槨,所以起木工;多衣衾,所以起女工”,實現從富有人家到貧困百姓的財富轉移。貧困百姓拿著這筆收入,增加的是對必需品的消費,屬于必需品市場需求的合理增長,有利于刺激生產,且不會造成必需品價格的過分波動。
《管子》的奢靡消費思想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財富的轉移支付。當前,區域發展不均衡,群眾收入不均衡問題依然存在,我們可以運用財政的轉移支付功能,實現對各種不均衡問題的有效調節。
五、結構治理的雙向互補思想
《管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發展的辨證思維,比如,有的政策出臺貌似是矛盾的、對抗性的,有的甚至是方向相反的,但是他能夠在結構治理過程中找到一種結合點,使沖突的兩個政策,成為重要的互補關系。比如,“知侈儉則百用矣,故儉則傷事,侈則傷貨”,即:過于節儉,就會抑制生產的發展和財富的創造,反之,過于奢侈又會危及國家經濟基礎,惟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促進經濟的長遠發展和良性循環。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結構治理思想,建立結構框架,進而進行結構性調整,這是提高政策針對性和時效性的重要法寶。比如奢靡消費就是有效解決消費結構問題方式之一。如果我們的消費刺激政策忽視了消費結構,就會出現很多偏頗。試想,如果我們只是強調在最大范圍刺激消費,就容易產生以下問題:一是全面擴大消費,會不會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二是會不會導致物價的上漲和貨幣的超發?三是會不會導致財富兩極分化的問題更加嚴重?四是會不會使原本消費結構更加扭曲,部分領域的經濟泡沫更加膨脹?等等,與之相反,結構性綜合治理卻可以做到有保有壓,把短期管理和長期管理充分結合起來,形成強強互補。
總而言之,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離不開它的國情。《管子》經濟思想脈絡清晰,論證有力,是古代經濟思想集大成者,或許能夠幫助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打開更多的思路,帶來更多的有益啟示。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