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鵬
21世紀以來,各種新聞技術日新月異,數字新媒體得到廣泛使用,這些都改變著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并以其廣泛的影響力和頑強的滲透力進入社會的各個領域,這使得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加重了,而為社會培養新聞專業人才的各大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還存在那些問題,這是本文的主題。
一、概況
隨著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存儲技術和電子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的傳播在形態、內容、傳播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呈現出新的數字化傳播媒介與傳統媒介既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態勢,這使新聞工作者的從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時期新聞傳媒界需要的是一種“綜合型”的新型傳媒人才,而不再是某種單一的人才。
且看市面上廣為使用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類移動媒介終端,它們的出現推動了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不同于以往的是,現在新興的一切媒體都被通過各種應用軟件整合到一個媒介終端上,移動新媒體時代新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的生產和傳送成本大大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實現了與信息傳輸的同步化。尤其是現在人手一臺智能手機與平板,民眾隨時隨地就能掌握大量新聞素材,這是傳統媒介所不能比的。在這種情形下,公民新聞與公民記者大量出現,新一代人的媒介和媒介使用習慣轉變……面對這些新的情況,那些以往建立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幾大主流媒體上的新聞傳播規則正在受到挑戰。現在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講授已經陷入一種困境:原有的大眾傳播理論明顯過時了,但是新的關于網絡傳播的理論卻還沒有形成,只有現象的講解,而且講解性的描述也是過時的,因為趕不上傳播科技發展的步伐,新聞傳播教育不能再以媒介形態來劃分了。現在所有媒體的本質都是數字媒體,媒介形態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表現而已。所有的這一切,都迫切需要新聞教育對此做出迅速準確地回應,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必須根據媒介大勢和市場環境對教學各個方面進行具體的應變。
二、對教學的構想
理論與實踐兩手抓。目前各大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主要存在兩種專業建設模式,一種是以校內中文專業主要師資為依托建立的專業,另一種是以地方媒體業務精英為依托而開設的專業。這兩種模式導致了高校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的在教學上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認知誤區。在第一種專業建設模式中,其主要師資來源是高校中文專業的自有師資。大多數教師沒有傳媒專業背景和實踐經歷,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傾向。這種認知傾向導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實踐 課時的嚴重縮水,從而造成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嚴重后果。在第二種專業建設模式中,在地方傳媒精英組成的專業師資引導下,學生被引入到大量的專業技能操作學習中,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但其直接后果是學生缺乏深厚的理論積淀,缺少理論創新,表現出上手快、但是后期發展缺乏理論支撐的傾向。這兩種認知誤區都受專業師資來源的影響,這兩種模式培養的學生都不具備理想的理論知識與技能結構。
完善課程結構體系。 據學者調查稱,美國新聞傳播學院在課程設置中本專業課程占1/3,人文科學課程占2/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早在2005年就開始嘗試性地采用跨學科的方式聯合培養新聞傳播人才,成效顯著。這說明掌握多方面知識、培養人文素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目前,國內一些知名的新聞院系也已經進行了類似的嘗試,加強與文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合作互補,通過聯合培養、融合交流使學生在校期間就大多具有兩個以上的學科知識基礎。目前,地方教學型高校廣電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課、專業基礎課、素質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五大塊組成,其中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素質選修課組成了“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和選修課組成了“專業課程”。 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
總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目前來看,課程體系比例總體上是合理的,“公共基礎課程”所占比例達到40%左右,體現了廣電專業一貫的注重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并重的辦學指導思想。應當說,注重通識教學,拓寬學科背景是目前媒介融合時代廣電教學的一個總體趨勢。媒介融合需要跨學科培養人才,和文學的交叉不失為一種跨學科的方式,將來還可以考慮開設像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哲學等學科的主干核心課程,進一步拓寬并豐富廣電專業的基礎知識,培養人文素養,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達到精一門通數門的地步。
在課程內容安排上,首先不能僅僅局限于廣播電視兩個媒介的范圍,要更加重視新媒體課程的開設,增加網絡類課程、文化創意類課程、營銷廣告類課程的開設。在新聞學、傳播學等概論型課程中要增加微博、社交媒體、移動新媒體等最新媒介形態傳播現象、特點與規律的章節;其次,要開設融合新聞學課程,培養學生在不同的媒體環境中具備跨媒體的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再次,要適應時代的需要,對民主與公平意識、社會責任感與正義感、專業主義精神和職業道德進行正確的孕育和引導,在日常教學中注意對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的熏陶。
完善廣電專業的實踐教學。首先,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進行融合性的實驗項目設計。在實驗項目設計中,訓練學生們學習和整合不同的技能來完成一個完整的媒體產品或項目。此外,可通過全媒體資源庫匯集素材稿件(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動漫、表格),訓練學生對電子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分散的媒體信息資源進行搜集、采集、抓取、提煉與處理,實現對全媒體信息資源的集成與共享,利用現有資源整合制作節目,進行二次創作,在業務流程上做到與數字報紙的加工、制作、排版流程銜接,與互聯網新聞的加工、制作、管理流程銜接。其次,創辦由廣電教師把關、廣電學生主辦的實驗網站。網絡是非常好的媒介融合平臺,是性價比最高的廣電專業實踐平臺。第三,創辦以廣電專業學生為主導的廣電文化周。在廣電文化周內,學生分組策劃和組織相關諸如記者節和影像藝術節之類的主題活動和子類活動。一方面廣電文化周要體現鮮明的專業指向性,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盡量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接,通過活動展示專業技能與風采,強化專業精神;另一方面通過活動要實現廣電專業學生全員參與,培養廣電學生的創意、組織、策劃、執行的能力,訓練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
(作者單位: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人文與傳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