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雋
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成立到今天,在13億多人口的中國已經執政了65年,是什么讓這面旗幟神采熠熠、光輝依舊?作為一名普通的共產黨人,如何去捍衛這面旗幟的光芒?在全黨積極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最基本的就是要在共產黨人心中樹立一種公仆意識。
一、何為公仆意識
(一)基本概念
公仆,即“為人民服務的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共產黨的各級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識是中國共產黨最起碼的政治常識和政治品質,它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倫理底線。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和執政理念,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
合格的人民公仆有兩個標準:有沒有公仆意識;是不是德才兼備。目前,“公仆意識”已經轉換為更明確的“宗旨意識”,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胡錦濤同志關于“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思想是對“公仆意識”的最好詮釋。一個干部,一個組織是否具有“公仆意識”,不是取決于這個干部、這個組織的自我評價,而取決于人民群眾的心聲。
(二)周恩來同志的公仆意識
“行高于眾而人不妒,功高天下而人皆慕”的人才能流芳千古。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就是這樣一位為黨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真正流芳千古的人。他的一生是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視自己為人民的公仆,視為人民服務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畢生的追求。
首先,視人民為國家的主人,自己為人民的公仆。把人民群眾置于國家主人之地位,是他樂于做人民公仆的思想基礎。他想到的是衣食住行都是人民給的,沒有撈取個人財富的權利,只有給人民做勤務員的義務。他學習的是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視自己為“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公仆”。他始終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現在人民面前,虔誠地向群眾學習,真誠地為群眾服務,最典型地表現了共產黨人所倡導的主仆之間的關系。這也是他永遠贏得人民愛戴的重要原因。
其次是視為人民服務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周恩來少年時代就有了樂于"服役"的精神追求,甘于默默地為公眾"服役",而從不吝惜時間與精力。當他完成世界觀的轉變,成為共產主義者,又把“服役”精神上升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境界。他強調: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今天要求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立場,這就是為絕大多數人民的最高利益著想的人民立場。"他視為人民服務為自己的義務,把"為人民服務"的徽章佩戴在胸前,時刻警示著自己。人民遇到疾苦,常使他陷入痛苦的自責之中。1975年,大手術之后的他依然牽掛著遠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錫礦工人的健康。他抱病去看望譚震林同志時說:“死我并不怕。古人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已是七十七歲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壽了。可是這二十幾年的時間,總應該把國家建設得好點,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馬克思那里報到,才感到安心。現在這種狀況去報到,總感到內疚、羞愧。”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啊!為人民服務,是他至高無上的追求;為人民服務,他赤膽忠心,嘔心嚦血。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
(三)習近平同志的公仆做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壇和干部隊伍中大力倡導新風,走平民路線、抒平民情懷、展平民風格,讓廣大老百姓感到“離自己很近、和自己很親”,也為廣大干部克服和糾正身上的官僚主義習氣,立了標桿、作了示范。習總書記的平民風格,從他的工作作風、生活態度、興趣愛好、人情交往甚至衣著穿戴中,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
說“大白話”,入耳入心、直接地氣。習總書記經常用一些普通群眾聽得進、記得住的話來表達思想,用“大白話”來講大道理,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比如,他用“鞋子合不合適,自己穿了才知道”,講一個國家發展道路的選擇;用“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8個人吃和80個人吃、800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來闡明對中國發展現狀的清醒認識;用“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比喻文明的多樣性;用“碗與勺子難免相碰”來形容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他將青年時期價值觀的養成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他講樹典型不能用“開小灶”“吃偏飯”的方式來催生;他視察軍營時說的“能打仗、打勝仗”這句實實在在的大白話,成了部隊各項訓練和軍事演習“硬梆梆”的基本標準;等等。這樣的“大白話”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比比皆是。許多普通群眾都說,“習總書記沒有架子,他像咱老百姓一樣說話,很親切,像拉家常”。說大白話,就是說“平常人的話”“普通人的話”,講的是“群眾語言”,習總書記這些“大白話”,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直白質樸,入耳入腦入心。
住“普通房”,嚴于律己、率先垂范。習總書記反對特權享受,他在住的問題上從不講究,總是放下身段,嚴于律己。他外出考察調研,經常住的就是普通房,從不提任何額外要求。2012年底,他到河北阜平考察時,住的就是縣招待所的一個小套間,只有16平米大小,家具陳舊,衛生間瓷磚開裂。當地人員歉意地說,本來是可以安排在附近一家條件好一些的旅館,他笑著說,這樣就挺好,不必講究。他還說:“小房子優越性很大,走兩步上廁所,打電話都很方便。”他到河南蘭考,也是住在焦裕祿干部學院一個普通的學員宿舍里,按照他的要求,不放鮮花、不擺水果,和其他宿舍并無二致。住“普通房”不只是一個簡單的住宿問題,它折射出來的是一種平等意識和嚴以律己的精神。
吃“家常菜”,勤儉節約、反對浪費。提倡勤儉節約,反對“舌尖上”的浪費是習總書記平民風格的一個重要縮影。當年在正定縣,他就總是在機關食堂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在生活上不搞特殊,上級來人,也是用正定的傳統飯菜來招待,如扒糕、豬頭肉、餛飩、缸爐燒餅、蕎麥面饸饹,這就是他常說的“正定宴”。他常常提醒和告誡黨員干部“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特別是,他身體力行,到各地考察時,都吃簡簡單單的家常菜,食堂自助餐、大盤菜更是屢見不鮮。2012年12月,習總書記來到廣州軍區,在部隊吃了兩頓午飯,都是在士兵餐廳同戰士們一道吃的自助餐。2012年12月,他在河北阜平縣看望慰問困難群眾,一頓晚餐,菜單只有4個熱菜。他兩次到蘭考,也都是在焦裕祿干部學院職工餐廳用餐,每餐都是大鍋飯菜。吃的幾頓飯,從“內容”到“形式”,都跟老百姓在家吃的沒有兩樣,基本上是有著濃郁“河南味”的燴面、胡辣湯、大燴菜。他還上慶豐包子鋪品嘗“平民美食”,二兩大蔥豬肉餡包子、一份炒肝和一份芥菜,成了大家傳頌的“主席套餐”。endprint
穿“平常衣”,輕松自然、樸素無華。習總書記在衣著穿戴上經常展現出簡約隨意、樸素大方的風格,他在蘭考考察期間穿的深藍色外套,樣式和質地都很普通。在個人著裝上,他常常不墨守成規,不那么刻板,在考察調研甚至一些會議上也都全程不系領帶,從造型上讓人感受到了新的氣象。特別是,他冒雨在武漢新港陽邏集裝箱港區考察時,挽起褲腿、撐著雨傘、雨水打濕襯衫的場景,溫暖了萬千江城市民的心。今年3月,他在抵達荷蘭的當晚,身穿改良版的中山裝出席國王舉行的盛大國宴,精干穩重、大氣端莊,又輕松自然,讓人耳目一新。
交“草根友”,眼睛向下、有情有義。和群眾交朋友,和那些普普通通的人深交、久交,這是習總書記平民風格的又一重要特征。他不忘有“一飯之恩”的農民朋友呂侯生,寄路費、花錢給他治病;他和“草根作家”賈大山的“神交”,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深厚情誼是那么地純粹,一個平凡的“草根作家”成了他的“好朋友、好兄長”;他在福建工作期間,還曾親自下廚炒酸菜豬肉款待當年在梁家河當知青時的兩位陜北漢子石治山和石春陽;他不忘師恩,每逢過年都會給老師送上問候和祝福;在福州時,他長期資助家庭困難的孩子讀書,直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他調中央任職后,依舊與浙江下姜村的農民頻繁書信往來,盡顯一個領袖的平民情懷。交什么友、怎么交友,體現了一個人的立場與態度,反映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
抒“真性情”,真切真摯、動容動人。習總書記的“真性情”突出體現在他濃濃的親情、友情、鄉情和厚重的家國情上。他常念親情友情,常抒家國情懷。在他的話語體系中,經常出現孩子、老人、家庭、生活,感情細膩而真摯。他與家人推著坐輪椅的父親、與母親牽手散步、早年騎著自行車載女兒等照片,溫馨又溫暖,流淌著柔情似水的孝與愛。他作為親屬參加紀念習仲勛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讓人倍感親切、倍受教育和倍加感動。他在福州任職時,夫妻兩地分居,每天都會給妻子打個電話問候;出訪時,他在飛機舷梯上為夫人撐傘、手挽著手走出舷梯,一幕幕“舉案齊眉”的情景,動容動心動人。
曬“大眾趣”,還原本色、回歸本真。愛好折射出一個人的情操、品味和修養,也是一個人生活情趣的反映。習總書記在他的話語中,常常會談及個人的興趣愛好,以此與廣大民眾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更多的“共同話題”,融入、融合、融洽。他曾談到,自己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他說,“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他還說,“我也是體育愛好者,喜歡游泳、爬山等運動,年輕時喜歡足球和排球”,自己也是一個足球迷;他還曾經表示“有時間我看一些NBA比賽,甚至還看一點美國棒球賽”;他甚至會談論流行音樂,說“歌手梁靜茹在中國廣為人知,被許多中國歌迷認為是中國人”。這些興趣愛好帶有濃郁生活氣息,具有濃厚的大眾色彩,都是普普通通人的喜好。習總書記與大眾興趣相投,進一步拉近了距離,還原了做人的本色與本真,傳遞出偉人首先也是個真人,是一個有著自己個人喜好的有血有肉、真真切切的人,打破了“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秘感。習總書記這些平實的本真,讓領導人的形象更加立體、飽滿和生動、鮮活起來,更加可親可愛,可以“觸摸”。他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是一種導向、一種助力,在廣大干部中會形成一種蓬勃向上的好風氣。
走“親民路”,同行同向、靈動善融。親民樂民愛民,是習總書記平民風格中最顯著的特征。無論在地方還是到中央,他都以最大努力與廣大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盡最大可能與普通群眾保持親密接觸。他喜歡深入到群眾當中去,拉家常、問冷暖;喜歡融入到百姓當中去,與民相親、與民同樂,在與民眾的“零距離”交流中,聽民聲、解民意、知民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無論是慶豐包子鋪里與市民一起排隊就餐,還是南鑼鼓巷與老街坊“拉家常”;無論是深圳蓮花山公園與市民相伴而行,還是深圳羅湖區漁民村里與居民親切交談;無論是在甘肅蘭州養老餐廳給老人端菜送飯,還是到河北阜平訪貧時在炕上盤腿而坐、雪地上與鄉親攙扶而行,等等。
用老百姓的話說“總書記沒有一點架子,到家里就跟走親戚一樣。”走“親民路”,就是走為民愛民樂民之路,就是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從根本上說就是走執政為民之路。
二、共產黨員必須要增強公仆意識
“功高不改忠貞志,位尊難移公仆心。”做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這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秉承的光榮傳統?。
(一)公仆意識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體現
增強黨員干部的公仆意識,是保持我們黨的性質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
目前我國正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社會矛盾逐漸凸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阻力隨之增大。針對當前國情,在2007年,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在黨的基層組織和黨員中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即創建先進基層黨組織,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的活動。創先爭優活動,進一步促進了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更好地聯系和服務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增強黨員干部公仆意識的過程。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各級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這不僅體現了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基本理念,更是對黨員干部公仆意識的具體闡釋。
古人云:“道德純備,智慧甚明。”品德不高尚,才智也濁暗,干什么事情都不可能干好。公仆意識實質上也是“官德”問題。在深入開展的創先爭優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應以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斷增強公仆意識,常修為官之德,常懷律已之心,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在新形勢下強調增強黨員干部的公仆意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和緊迫。有了公仆意識,才能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耐心傾聽群眾意見,真心歡迎群眾監督;有了公仆意識,才能清正廉潔,不搞以權謀私;有了公仆意識,才能端正工作指導思想,熱心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溫總理曾經說過,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一切屬于人民,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歸功于人民。必須秉持一種精神,這就是公仆精神。廣大黨員干部都應當通過創先爭優活動的洗禮,實現個人“官德”的涅槃,將公仆意識融入到自己的血肉之中,永葆黨的執政地位與先進性。endprint
(二)增強公仆意識是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公仆意識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素養,增強公仆意識是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最基本的要求。公仆意識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最本質體現。
首先,公仆意識體現了共產黨人大公無私的政治本色。馬克思主義對共產黨人的要求就是為人民服務,共產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尤其是沒有與整個工人階級利益不同的特殊利益。《中國共產黨黨章》明確規定:“黨的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作為共產黨員,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我們黨的宗旨。
第二,公仆意識體現了社會主義國家中一切干部職務的政治本質。任何一名干部,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的。
第三,公仆意識體現了我們黨是以人民為本位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這既是由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也是由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決定的。領導干部要當好公仆,關鍵是要樹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權為誰用,利為誰謀,情系哪里是檢驗領導干部公仆意識的唯一標準。具體說,一要善于傾聽群眾呼聲。只有把創先爭優的課堂搬到基層一線,搬到田間地頭,搬進千家萬戶,才能熟知居民群眾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在怨什么、在盼什么,惟其如此,黨員干部才能找準干事業謀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成為群眾的知心人,群眾才能成為黨員干部的貼心人,創先爭優活動才能真正讓群眾受益,才會有真正的成效。二要善于化解群眾矛盾。化解群眾中的矛盾糾紛是讓群眾得實惠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有群眾的矛盾解決了,農村改革才有動力,農村發展才有基礎,農村穩定才有保障,創先爭優活動才會有實效。三善于心系群眾利益。創先爭優活動的成敗,關鍵是要用群眾是否滿意來衡量。要通過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使基層黨員干部把群眾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實際行動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切實解決好城市困難居民和農村困難群體幫扶救助,特別是要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致富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培養新型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增強公仆意識的幾點思考
沒有公仆意識,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與行動,群眾路線就是紙上談兵,空話一句。因為公仆意識是群眾路線的最基本的立足點。對此,筆者還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加強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增強公仆意識,首要的是要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在實踐中加強黨性修養和鍛煉。黨員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自覺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學有所成,學以致用,把增強公仆意識貫穿到黨性鍛煉和作風養成當中,貫穿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征程中,把更多精力用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上,把更多財力投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使廣大群眾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更多實惠。
要耐得住清貧,經得起誘惑,守得住節操,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并自覺接受黨組織和群眾的監督,自覺服從監督制度的約束,始終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真正做到“誘惑不移為民志,權重不變公仆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能夠使我們的干部擁有較強的“自律”能力。
(二)加強專業培訓,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能力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主題,對共產黨員的本領也有不同的要求。在革命與戰爭年代,共產黨員特別要具有發動群眾、組織群眾的本領,領導武裝力量、開展軍事斗爭的本領。在和平與發展的年代,共產黨員特別要具有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領導經濟工作、實現奔康致富的本領,所以在我們這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誰的政治意識強、經濟頭腦發達,能夠自己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誰就是能人,就是強人,就有凝聚力和影響力。總之,大江東去,人才輩出,共產黨員始終都要站在時代的前列,成為時代的強者,社會的精英,國家的中堅。只有精通業務,才能認真履行好職責,才能發揮黨政干部的作用,這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也是對人民負責的問題。
(三)自覺加強權力道德修養
權力道德修養,就是權力道德的自我修養。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要自覺加強道德修養,尤其是權力道德修養,要做到“四慎”。一是慎權,做到權為民用。防止權力私有化,是權力自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領導干部應當正確對待手中的權力,珍惜手中的權力,謹慎用好手中的權力,嚴格管住手中的權力,要掌權為公,用權為民,恪盡職守,清政廉明。二是慎微,做到利為民謀。正確處理為公與為私問題,自古以來就是“官德”中十分關注的問題。共產黨人應該努力追求公而忘私、大公無私,堅決摒棄損公肥私、假公濟私。三是慎欲,做到欲為民節。各級領導干部應自覺地節制個人的欲望,自覺地抵制西方腐朽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腐蝕,保持艱苦奮斗、儉以養德的優良傳統,潔身自好,一心為民。四是慎獨,做到情為民系。慎獨要求共產黨人應時時、處處具有情為民系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無論在公眾面前還是單獨處事,都要嚴于律己,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做一個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道德高尚者。
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以周總理、習主席為楷模,以數不清的先進黨員為榜樣,不斷地加強學習、提高政治覺悟,牢牢樹立公仆意識,切實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看到,我們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不是做樣子,正在以具體的行動為黨旗添上一道道光彩;他們也會看到,這面鐮刀和鐵錘圖案的旗幟正在東方閃耀著光芒、照亮著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