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提出:我們要“相信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些不應該成為我們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要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課堂才算真正能體現課堂改革的要求。
關鍵詞:少講;精講;課堂
思品課不同于其他課程,主要有以下特點: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它是把情感目標作為課程的首要目標。有些章節的理論性很強,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由于多年舊教學模式經驗的積累,以及在學生的習慣還沒有完全養成的情況下,想一下子就達到10+35或者更少的目標也是不現實的,這必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少講、精講呢?結合我在教學模式改革中的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轉變教學觀念是實現“少講、精講”的前提
在“自學、交流、拓展”高效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下,我們應堅決摒棄傳統的“教師中心”“課堂主角”“師道尊嚴”觀念。除了這種觀念的轉變,還要在具體的角色上實現轉變:
1.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主要是觀察、傾聽、引導、交流,通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照顧差異、因材施教;通過傾聽學生的心聲,讓學生體驗尊重,形成自信;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
2.教師應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合作者。積極創設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組織學生發現、尋找和利用學習資源,創設合適的學習情景,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為師生、生生平等對話,為全員合作、有效教學,為學生快樂學習、自信發展,創設陽光的教學空間。
二、充分相信學生是實現“少講、精講”的基礎
由于科目其自身的特點,我們害怕很多東西沒有講或者講少了學生不能理解。“有些問題老師都很難理解,學生能行嗎?”老師有這樣的疑問。必須承認,老師講知識的系統性、語言的準確性肯定要好一些,但那樣老師是講舒服了,能保證學生都學到了嗎?
《小崔說事》中物理老師教女兒的事例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只有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出來的問題才是忘不了的。其實,在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后我們會發現,效果比我們開始想的好多了,在有些課堂上的一些問題老師都沒想到,學生卻想到了。可見,學生不是不行,關鍵在于我們的信任以及引導。
三、優化教學過程是實現“少講、精講”的關鍵
對于開始嘗試的老師來講,可能覺得時間是個很大的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要回答好四個問題:(1)你打算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2)你打算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3)你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4)你怎么知道學生已經達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了你的要求?
自主學習環節,我們要在精心設計導學案的基礎上,提前一天下發導學案。上課時,教師在有針對性的導入后,學生帶著具體的學習目標按照“六字訣”去閱讀幾遍文本,再通過自學、自查、自做,我想導學案上的70%左右的問題都能得到解決。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識點做上記號;接下來則是“兵教兵環節”,也可稱為“合作學習”,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各自的“疑難雜癥”,尋求根治的“良方”。都不能解決的,往往是本課的難點或重點,由全體同學或老師在下一個環節可以解決。
在交流展示環節,教師應做好:(1)給小組布置不同的學習任務。(2)學生學習、交流、展示活動的組織和管理作用。(3)在展示過程中或者臨近結束時,進行點評,要做到語言精練、明了、到位。當然作為文科,學生的語言組織不是很規范,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教師在這個環節可能講的時間較多,但我們都應講易錯點、易混點、易考點。
在拓展訓練環節,第一階段是由學生獨立完成導學案上的訓練。第二階段按分工,由小組內、組與組間互閱、互評、打分,當場糾錯,點評結束后由學生將做錯的題目編入《錯題集》。
“少講、精講”是課堂教學改革的要求,更是新課程改革、回歸教育本質的趨勢。我們應進一步轉變觀念、轉換角色,錘煉自己的語言與課堂駕馭能力,循序漸進,不斷反思,努力構建高效互動課堂,我想到那時,教學過程就是我們師生共同經歷的生命歷程,而思想品德教學也會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王澤斌.把課堂還給學生[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02).
作者簡介:陽靖,男,1984年7月出生,本科,就職于重慶市開縣云楓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