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管明占
摘要: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表現了黨對群眾路線的高度重視,本文的目的也就是通過“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反映的現實問題,探討人民主體地位問題,深入分析了當前人民主體地位的發展及其面臨的問題,希望對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上的指導。
關鍵詞:“事難辦”;群眾路線;人民群眾;主體地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全國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共同創造的結果,然而伴隨社會進步的卻是人民群眾的社會地位不斷下降,官員腐敗嚴重、貧富差距拉大、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弱化。當前,各地頻現“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官僚作風,極大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感情,也引發了我們對中央推進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思考。走群眾路線最要緊的是要把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落到實處,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來尊重。
一、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弱化的主要表現
目前,在總體上,人民群眾對我們黨是衷心擁護、高度信賴的,黨群干群關系始終是融洽、和諧的。但是在部分地區少數干部仍存在錯誤的從政觀,有著“官老爺”的官僚作風,致使群眾在辦事、求助時,出現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現象,嚴重損壞了黨與干部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傷害了人民群眾的情感,致使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疏遠、緊張,干群關系冷漠化。“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反映的是政府工作作風問題,根本是政府脫離了群眾路線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不能僅僅是理論上的主人,更要在思想和行動上把人民群眾當主人。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封建等級觀念殘余思想影響著一些黨員干部的思維,一些人自覺不自覺地沿著權力等級思路延伸,把人民群眾置于權力結構的最下端,把群眾僅僅作為管理和統治的對象,而不是服務對象,放到從屬地位,這樣就顛倒了領導和群眾關系的實質,異化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這樣的現象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改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就會被動搖。
二、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弱化的原因
1、人們群眾主體地位意識不強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與此相適應,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也在不斷提高。但必須看到,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還比較滯后,尤其是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亟待加強。由于受幾千年封建專制思想與小農經濟的影響,我國民主政治生存的文化土壤比較缺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時間還很有限,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淡薄,政治參與能力還比較低,人民群眾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主體地位的意識還不強。加強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正是我們立足當前亟待解決的。
2、部分官員為人民服務思想淡漠
發生在群眾身邊的門難進、臉難看、服務差,事難辦等現象反映的是政府工作人員工作作風問題,根本原因是法紀意識淡薄,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特別是我國封建社會殘留的特權思想、官本位思想一直影響著政府機關干部的行為,當前“四風”現象是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究其認識根源主要是權力私有觀念。主要表現在:有些干部只當官不做事,坐在辦公室工作“清茶報紙二郎腿,閑聊旁觀混光陰”;有些干部不愿深入基層群眾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有些干部把自己當做“官老爺”,高高在上,漸漸脫離了群眾,忘記了“主人”和“仆人”的位置,忘記了黨的宗旨和觀念。
3、對公共權力的監督制約不夠
部分國家工作人員工作浮于表面,整日想著如何服務上級領導,不愿深入到基層群眾,即便是下基層,也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不關心民生,不解決基層群眾實際問題。究其緣由主要是監督不力:監督體制不合理,設置在各級黨委、政府直接領導下的紀檢監察機構,在行使職能中更顯得十分尷尬,其有效性、權威性大打折扣,嚴重弱化了監督工作的基礎;監督制度不夠嚴密,有些制度過于抽象和簡約、不夠合理;監督實施不到位,由于人民群眾法律意識不強對監督認識不清,基本不會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監督權利,致使群眾監督蒼白無力。
三、群眾路線視野下加強人民主體地位的對策
1、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強化人民的主體意識
實踐證明,人民群眾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主體和受益者。面對不斷出現的社會矛盾,唯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始終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為檢驗標準,我們的發展才會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參與。這就需要強化群眾的主體意識,表現為群眾自主意識、理性意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強化。然而群眾主體意識強化需要克服“絕對聽話、絕對服從”惰性思想,因為人們絕對聽話、絕對服從,就會使人喪失自主意識、自立意識。我們常說“尊重群眾歷史主體地位”,既然是“歷史主體”,當然就要保證人民群眾有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我主張的權利,才會產生積極主動的創造行為。
2、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要堅持走群眾路線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民群眾是社會的主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是醫治“事難辦”痼疾的良藥,新形勢下黨員干部只有切實增強對群眾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全身心地投入現代化建設和為人民服務,把黨的群眾路線真正落到實處。走群眾路線要用科學的政績考核“指揮棒”推動作風轉變,要注重頂層設計,要注重基層表現,更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重視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維護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實讓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各級黨員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當主人來對待。endprint
3、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建立長效機制
人民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受益者、管理者,如何讓人民群眾參與依法治國,并建立長效機制,培養群眾自覺意識,是增強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關鍵。我們要按照中央精神,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制定完善相關制度,建立起加強黨員干部和群眾血肉聯系的長效機制,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是一個長期過程,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關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另一方面要下功夫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理念,不斷提高公民依法有序政治參與的能力和素質。
4、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加強作風建設
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建立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堅持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提倡艱苦奮斗,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加強人民主體地位要堅持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只要我們真正用心體會群眾的疾苦,真心實意地幫助群眾解決困難和問題,把群眾放在心上,只要我們對用真心對待群眾心,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做第一選擇,把群眾的利益當作第一考慮,把群眾的滿意當作第一標準,就能得到群眾真心的擁護和支持,黨就就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劉勇:黨員主體意識弱化現象研究,《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9(6).
[3]程元恒:人民主體地位的內涵和實現途徑,《人民日報》2013年1月30日.
[4]秦光榮: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政治本色問題,《求是》2014(1).
[5]王偉光:論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求是》2013(3).
[6] 孫凌云:雷人語言所折射出的群眾觀念的弱化及其治理,《臨沂日報》2013年10月18日.
[7]陳凌:換位思考是群眾工作取得實效的法寶,《共產黨員網》2014年01月14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