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萍
摘要:退回補充偵查是刑事訴訟中非常態的訴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退回補充偵查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由于一定的原因導致的。本文從執法理念;我國的偵訴模式;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在司法實踐中的溝通、配合;補充偵查相關法律規范四個方面論述了導致補充偵查出現問題的原因。
關鍵詞:退回補充偵查;執法理念;偵訴模式
補充偵查是刑事訴訟中一種非常態的訴訟制度,退回補充偵查和自行補充偵查是補充偵查的兩種形式。退回補充偵查是指檢察機關將需要進一步偵查的案件退回到原偵查機關進行的補充偵查。自行補充偵查是指檢察機關將案件自行進行補充偵查,而不退回原偵查機關。
在司法實踐中,退回補充偵查基本能實現補充偵查追求實體真實、補充完善證據,懲罰犯罪,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預期價值功能。但是退回補充偵查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在實踐中補充偵查被常態化;存在退而不補,查而不力的現象;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利用補充偵查制度,互借辦案時間;檢察機關的自行補充偵查形同虛設;部分案件由于犯罪嫌疑人沒有被羈押,使得案件退回后長期滯留在偵查機關等。退回補充偵查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由于以下的原因造成的。
一、落后的執法理念影響辦案質量
在傳統的偵查模式下,偵查活動基本模式是由供到證,奉行口供主義,把訊問犯罪嫌疑人獲取口供作為偵查治獄的中心環節,糾問式訴訟模式的特征十分明顯,這種偵查模式一直影響我國幾千年,雖然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刑事訴訟制度,確定了實事求是、重視調查研究、重證據不輕信口供、嚴禁刑訊逼供等偵查原則,但由于長期以來受傳統偵查模式的影響,加之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文化還不發達,偵查活動中的國家的財力投入、科學技術水平和裝備建設程度還不能適應偵查工作的需要,伴隨著經濟轉型、體制轉換時期各種犯罪高發,國家和社會要求懲治犯罪、維護穩定的愿望強烈。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偵查人員難免把獲取口供作為“相對便捷”的渠道。而且在一些特殊刑事犯罪案件中,口供也是定罪的重要證據,甚至是唯一證據,如強奸、行賄、等“一對一”的案件。在我國現階段的刑事訴訟中,仍受重實體、輕程序等落后偵查思想觀念影響,將突破案件作為偵查工作的重點,而忽視其他證據的收集,認為只要犯罪嫌疑人作了有罪供述,辦案就成功了,在第一次偵查時只關心獲取犯罪嫌疑的口供,而不重視口供以外的相關證據,造成案件一開始就存在證據瑕疵。
二、我國的偵訴模式不能達到控制偵查質量的最佳效果
在我國,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之間的工作關系被刑事訴訟法界定為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刑事程序帶有明顯的“分段包干”和“流水作業”的性質,公安機關負責行使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職能,檢察機關負責批準逮捕、職務犯罪案件偵查、提起公訴、對訴訟活動開展監督等職能,人民法院負責行使審判權職能,這種分工負責使得各自履行的職權有著明顯的界限,檢察機關不能介入到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中去。雖然法律規定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之間關系其中之一是互相配合,但如何互相配合?配合的標準是怎么樣的?法律沒有詳細的規定。實踐中極易出現極左極右的情形,要么配合過度、監督不力,要么配合不足、監督過度,都不符合刑事訴訟運行的需要。就公安機關的偵查工作,檢察機關不能去命令和指揮,其只負責公安機關移送案件的審查起訴工作,在這種偵訴模式下,公安機關的偵查人員與檢察機關的起訴人員對同一案件事實、案件證據有著不同的認識,致使得某些復雜、疑難的案件只通過一次偵查難以達到起訴標準,不得不再次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補充偵查案件的監督效果也并不理想。檢察機關雖然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在法律上享有法律監督權,但這種監督基本上都屬于“事后監督”,而且在偵查實踐中效果甚微。檢察機關行使偵查權時還需要公安機關的“配合”和支持,因為根據我國的法律規定,檢察機關在自行偵查案件過程中,如果需要拘留犯罪嫌疑人,需要由“公安機關執行”,并且利用公安機關的看守所羈押等。公安機關不僅在偵查過程中不需要向檢察機關“報告”,而且對檢察機關不批準逮捕決定要求的可以提出復議,甚至可以向上級檢察機關提起復核。在偵查終結以后,公安機關只有在認為有應當起訴的需要才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對案件有很大的自行處理權。可見就檢警關系而言,雖然明確了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有監督權,但這種監督權表現得太“軟”,除具有批準逮捕權外,并沒有對公安機關的偵查活動進行有效控制的權力,這進一步顯示了公安機關作為偵查機關的特別強勢的地位。這種體制不僅損害了偵查程序的合法性,而且也影響到犯罪追訴的有效性,進而威脅到整個刑事司法過程的正當性。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補充偵查的監督并不具備法律監督者的權威性,公安機關對補充偵查的案件,常敷衍了事,草草偵查,補充偵查案件質量不高,既浪費了有限的司法資源,又降低了訴訟效率。
三、檢察機關、公安機關在司法實踐中溝通、配合不足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時面對的是一個已經公安機關徹底偵查的案件,偵查持續的時間長,公安機關收集取證的權力特別大,認為需要收集、能夠收集的證據都已經取到了,案件事實查清楚了,才會移送審查起訴。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為什么經過檢察機關的審查還有偵查不到位的地方?為什么公安機關與檢察機關兩家對于控訴證據是否足以定罪認識不一致?這在于公安機關在偵查犯罪收集證據過程中,與檢察機關缺乏必要的溝通,對收集的證據、認定的事實等產生嚴重分歧,公安機關對查證的犯罪事實和收集的證據已達到自己對法律理解的標準時,卻達不到檢察機關的標準而導致案件補充偵查。
四、補充偵查相關法律規范不完善
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補充偵查的條件為“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雖然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進一步將補充偵查的條件界定為“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或遺漏罪行、遺漏同案犯罪嫌疑人”,但都只作了模糊、粗糙的規定,如案件的證據鏈是否存在缺陷,案件事實究竟偵查到什么程度等,都沒有詳盡的規定,操作性不強。而“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因沒有統一的標準來確定,司法機關之間也沒有達成共識,只能靠主觀認識和判斷,使得偵查機關與檢察機關的對補充偵查的標準理解各不統一,存在爭議,因此,造成補充偵查的條件難以控制,很可能一件相同的案件,但因辦案人員的不同,可能會分別作出提起公訴或退回補充偵查兩個相反的決定,使補充偵查呈現出隨意性很強的特點。
刑事訴訟法規定了補充偵查的方式可以是檢察機關退回原偵查機關偵查,或檢察機關自行補充偵查的兩種選擇性規定。但究竟選擇哪一種偵查方式,法律并沒有劃分適用這兩種補充偵查的條件,使得檢察機關不分案情復雜與否,不分補充偵查的難易程序,將絕大部分案件一律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既浪費了有限的訴訟資源,又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
從退回補充偵查的程序來看,法律并沒有規定需要履行的程序,對退回補充偵查的實施范圍和履行什么樣的審批手續缺乏明確的規定,致使檢察機關在司法實踐中也缺乏統一的標準,影響退回補充偵查措施的正確適用。
由于這些原因的存在,導致了司法實踐中退回補充偵查存在一定的問題,我們只有針對這些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完善退回補充偵查的措施,才能真正實現退回補充偵查的價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