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群
20世紀以來全球金融行業迅速發展,而在此過程中誕生的金融衍生工具則是最為顯著的進步標志。這些衍生金融工具數量巨大、類型較多、結構復雜、發展極其迅速,且還在不斷地成長、進步中。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現雖然為金融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但其本身還是存在風險較高這一特性,近年來國際上發生的一系列經濟危機與金融事件都充分證明了衍生工具在宏觀環境下的高風險性。因此,應該借鑒國外金融事件中的一些經驗、教訓,并學習國外相應的先進管理理念、思想,降低我國金融行業在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中有可能存在的一系列風險,具有極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自從美國次貸危機發生以來,如何規避國際市場上愈來愈錯綜復雜的風險,同時對風險進行有效、科學的監管日益成為國際金融界和會計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就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控制這一議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
金融衍生工具在實際中的使用本身也具有兩面性,是一把“雙刃劍”。從一方面來看,科學、有效、合理的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可以幫助企業有效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出現的機率;從另一方面看,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這種不確定性有可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利潤,同時也有可能給企業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近年來,經濟全球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國際金融市場的變化極有可能對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在金融衍生工具使用過程中所呈現的出的收益不確定性以及高風險性既可能對金融市場的控制和管理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可能對企業會計活動產生阻礙。因而,控制企業在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過程中產生的各類風險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闡述金融衍生工具的內在含義及其特點,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探討對于金融衍生工具進行風險控制所采取的措施這三大方面,對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控制分析這一課題進行深度剖析。
1.金融衍生工具的內在含義及其特點
金融衍生工具的內在含義。金融衍生工具又被稱為衍生金融工具、金融衍生產品、派生金融產品等,具有多個不同的稱呼。國際金融協會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對金融衍生工具進行了詳細、準確的定義,金融衍生工具就是有關互換現金流量以及以為交易者有效降低或轉移風險而產生的雙邊合約。當雙邊合約期限結束后,交易一方所欠對方的款項由基礎商品、證券或指數的價格來決定。在我國,一些研究金融的學者認為衍生金融工具的準確概念為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價值派生于某些標的物價格的相關金融工具,即衍生金融工具是通過傳統的金融工具結合現代金融市場的特殊情況為解決某些特定問題和矛盾而發展而來的。這種衍生工具是通過對股價、利率、匯率等一系列金融指標的走勢進行預測,同時在交易時采用支付少量保證金或雙方簽訂遠期合作合同或將不同金融產品進行互換,通過這些不同交易方式采用,從而衍生出現在在金融市場中經常使用的金融衍生工具。
金融衍生工具的特點。在我國,學者們一般認為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分別是高風險性、虛擬性、階段性三種特性。高風險性是指對于金融衍生工具來說存在一系列風險,一般包括匯率風險、價格風險、流動性風險和法律風險等。金融衍生工具種類繁多,可以根據具體的交易情況和宏觀金融環境進行相應的調整以滿足客戶具體的需求,幫助客戶在交易過程中有效規避風險,但一旦生成特定種類的金融衍生工具就難以運用到其他的金融交易當中,具有一定程度的流動性風險。虛擬性是指金融衍生工具所得的收益并非是原有金融產品的增值,而是由于商品價格出現波動而產生的收益差,因為金融商品的價格具有一定的虛擬性,故而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產生虛擬性。在現代金融市場中,企業之間的交易日益復雜多樣,由于市場具有波動性,匯率、利率或是商品價格的波動都有可能導致企業經營利潤下降甚至于虧損,為了遏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產生了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現階段的衍生工具主要包括期貨、遠期、期權,但隨著市場進一步的發展與變化還會產生越來越多樣的衍生工具。
2.對于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的分析
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依據金融衍生工具的高風險性、虛擬性以及階段性三種特性就決定了衍生工具風險存在的客觀性,只需支付較少數額的保證金即可控制合約中涉及的全部資產,而衍生工具本身就是交易雙方通過對未來的匯率、利率以及價格進行預測,并以此決定交易雙方是否繼續進行交易的一種合約。而匯率、利率以及商品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是不可控的,受政治、經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任何一種因素的變化都會造成合約價值的巨大變動。
金融監管體制不完善、不合理或缺乏專業從業人員易形成風險。金融衍生工具根據自身的特點及適用范圍可大致分為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其中系統風險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風險、操作風險以及法律風險,而非系統風險具體是指由于人為操作等原因造成的意外損失風險。對金融衍生工具所產生的風險進行更為詳細的監控需要多個行業、多個領域進行配合與協調,對于一系列不可控的因素應做好預測、準備工作,盡可能使其風險降至最低程度,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不僅要求政府、行業制定詳盡、有效地監督監管機制與相關法律,同時也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熟練地操作能力以及相應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而目前在我國,企業對金融衍生工具的認識不充分,未能真正領會到衍生工具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其風險控制領域的了解更為不足,不能對風險進行有效地、科學的控制和監督。
3.對于金融衍生工具進行風險控制所采取的措施
加快建立、完善內部監管、控制體系。為了有效規避金融衍生工具所帶來的風險,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制定法律法規并建立科學的監督機制,同時行業監管機構應也應建立相應的制度。政府部門應利用其在金融市場中的特殊地位,整合銀行、證券等機構的監督職能,力求將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當產生較大風險時,應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對金融信息披露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會計報表披露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使報表使用者及時的對企業財務狀況有著宏觀上的把控,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收益狀況等會計資料,以便據此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并彌補企業會計核算工作中的不足。企業財務部門應在報表附注中對會計確認以及計量等內容加以披露,使企業決策層了解到更加全面的信息。同時,還應采取對內部風險控制系統進行完善、對金融行業人員專業素質進行提高從而加強隊伍建設、在特殊情況發生時停止公允價值的計量等措施。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程度不斷提高,經濟發展造就了金融市場的持續繁榮,必將促進金融衍生工具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建立針對金融衍生工具風險控制的防范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可提高金融市場的規范化程度并使得金融市場長期、可持續發展。使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交易的企業必須注意交易市場是否規范,選擇市場定價機制完善、流通性較好的金融衍生工具進行交易活動。在交易的過程中重視及時反饋,幫助企業實時了解交易信息,以此降低風險,使得企業可以得到良性的循環與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