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現(xiàn)行教學改變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中形成的沉悶的、乏味的單向知識授受狀態(tài),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從根本上煥發(fā)課堂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情境;興趣;溝通;活力
一、提高施教能力,激發(fā)參與興趣
教育者在教學組織形式上,要多樣化地擴大單位時間內學生主動活動的空間,使他們有機會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和結論。
《狐貍和烏鴉》教學片段:
學生在學習小組里編演課本劇,有的在表演,有的在讀旁白,有的像個導演在指揮全過程。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師:誰來說說你在小組里演什么角色?
生1:我演烏鴉,烏鴉一開始不理人,聽不進狐貍說的話。后來,聽了狐貍說她嗓子好,得意極了。
生2:烏鴉真愛水,愛臭美。
生3:烏鴉很笨,沒有自知之明。
生4:我演狐貍。它可狡猾了,會騙人。
生5:不,我覺得狐貍很聰明。(幾個學生附和著說)
師:是啊,我也覺得狐貍挺聰明。可是它把聰明用在什么地方上了?
生6:它想不勞而獲,貪小便宜。這是不對的。
生7:想得到食物,要靠自己的勞動。
師:大家說得好極了。那誰能演好狐貍這一角色呢?挑戰(zhàn)表演讀。誰來……(學生興趣極高,紛紛上臺挑戰(zhàn),你演我評的)
生8:狐貍說話時眼睛要骨碌碌地轉。
生9:狐貍說好話時,要提高嗓子,引起烏鴉的注意。
小組上臺合作表演課本劇。課上完了,但學生還余興未盡,還沉浸在愉快的表演中。
在片段里,我們看到了全體學生精神活力的釋放。學生在小組、大組和個人挑戰(zhàn)中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意見。課堂上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如有學生說:“狐貍是聰明的。”這時教師不是立刻把學生引到自己的標準答案來,而是引發(fā)學生做進一步思考。從而出現(xiàn)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見”。如“不要不勞而獲”“要靠自己的勞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高施教能力,特別注意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特點,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主動參與的興趣,把學生引入渴望嘗試的情境中,使他們樂意學,主動參與。
二、創(chuàng)造發(fā)言機會,引導主動參與
教育理念強調“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溝通。只有與生活世界能溝通的知識,只有能提高、完善學生能力和品質的學習,才富有生命活力,而知識從書本形態(tài)到生命形態(tài)的轉化,是不能沒有這“兩個世界”的溝通的。
《植物媽媽有辦法》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真有意思,老師最喜歡讀最后一節(jié)。你們呢,誰要告訴老師你最喜歡哪一節(jié)?為什么?(學生紛紛說開,有的說喜歡第一節(jié),有的說第三節(jié)……接著學生自讀喜歡的章節(jié)。)
師:那好,把你最喜歡的章節(jié)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
生1:我喜歡第二節(jié)。因為我看過蒲公英被風吹走時,像一個個空軍背著降落傘,在空中飄啊飄,可好看了。(讀本節(jié))
師:我也看過,確實很漂亮。
生2:我和老師一樣,喜歡最后一節(jié)。因為它讓我懂得了,仔細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許許多多的知識。我以后要改掉粗心的毛病。(讀本節(jié))
師:哇,××同學下決心改掉粗心的毛病,我們拭目以待。(其他學生給他掌聲,表示鼓勵)
生3:我喜歡第四節(jié)。因為豌豆的豆莢被炸開時,聲音很好聽。而且它是蹦著跳著離開媽媽,很可愛。(讀本節(jié))
師:你讀得真好,老師也喜歡這一節(jié)。
生4:我喜歡“蒼耳媽媽”這一節(jié)。因為蒼耳媽媽的辦法最好、最安全。她讓帶刺的鎧甲掛住動物的皮毛,有時也掛在我們的褲子上,然后她的孩子就能到處跑。
生5:對啊,對啊,會掛在我們的褲子上。還纏著不放呢!
師:你真認真觀察。是這樣的,沒錯。
接著學生齊讀課文,根據自己喜歡的章節(jié)選擇讀。學生讀得聲情并茂。
生6:我有一個問題,不是說植物媽媽有很多辦法嗎?那還有什么辦法呢?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對啊,還有什么辦法呢?同學們能不能也來編兒歌告訴大家。
生6:花兒媽媽有辦法,她讓孩子穿上有香味的彩衣,只要蝴蝶姐姐來采花粉,她的孩子就能到處飛了。
生7:我能不能不說植物的?
師:可以呀。你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
生8:蜈蚣媽媽最有辦法了,她給孩子很多只腳,只要小腳齊用力,孩子們就能到處走了。(學生哈哈大笑)
生9:我也有,我也有……
學生越說越起勁,編的兒歌充滿童真、童趣。
從某種意義上說,讓學生發(fā)表見解、質疑問難就是課堂上學生主體性的體現(xiàn)。發(fā)表看法、質疑的本身就是很好的參與。在這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富有人文氣息的課堂氛圍。教師善于鼓勵學生,對每個學生表現(xiàn)出尊重和真誠的關愛。在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造發(fā)言的機會,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世界”,說說自己的體驗、發(fā)現(xiàn)。學生喜說、善說、樂說,教師又抓住時機,設疑引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參與的積極性就會空前高漲,使參與教學活動變成學生主動的行為,課堂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不到孩子,也就看不到我們自己的價值。我們要大聲疾呼: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完整的人的教育!讓我們與學生共同體驗生命成長的喜悅!讓課堂教學永遠煥發(fā)著動人的生命光彩!
參考文獻:
高東森.高中英語教師課堂言語行為對比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黃哲停,男,1981年6月出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南安市大洋小學,小學高級教師,2012-2013學年度南安市優(yōu)秀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