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導致學生作業量一直居高不下,進而高負荷的作業量也給學生和老師帶來了諸多問題。如何“減負增效”,體現作業的科學性?從教育實踐的數據、傳統作業內容的比對及完成方式等要素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作業;減負;增效;有效性
物理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高考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時又作為一門受教學課時限制的學科,在教學時間上較其他學科不占優勢。隨著中學課改的進行,關于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做法和“減負增效”的理念日趨深入人心。
作業是教學五環節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以及反饋甚至是補救。因此,怎樣有效地利用作業的布置和評價這個平臺來彌補或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的優化,同時又能達到“減負增效”的實質是當前高中物理教學中一個相當值得重視的問題。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下,有效作業的實施策略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結合我這些年來的經驗簡單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要有效率至上的作業觀
現在的作業布置難,這是不少老師共有的感覺:作業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難了不行,簡單了同樣不行。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幾點:(1)與教學內容配套的材料太少,老師常常要“找米下鍋”,練習的針對性得不到保證。(2)作為老師,必須兼顧兩頭,既要通過作業來達到落實雙基的目的,又要通過作業促進學生各方面素質的發展。這是由升學壓力以及社會和家長對教育工作的高要求決定的,誰也改變不了。其實,作業只有在適當、適量和適時的時候才會有效,對學生的訓練是由知到能的過程,最后達到一種智的高境界。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能“一刀切”,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承認差異,尊重差異,讓不同的人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教師只有樹立正確的作業觀,才能幫助學生實現有效作業,促進每位學生得到真正的發展。
二、作業內容需精選、精練,要有針對性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是具有連鎖性的: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目前由于有些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工作量大,即使多年從事物理教學的相當部分教師在教學觀念上也存在一些嚴重問題,為了考試,采用大量的題海戰術,盲目趕進度,講得多,練得多,思考少,交流少;有的基本概念剛講完,就馬上引入大量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強化訓練,不考慮學生的實際,不加取舍地依靠現成的試卷或是教輔材料中機械重復的試題來鞏固學生的學習,學生成了復制例題的容器,對基本概念、規律和思想方法理解膚淺;感覺學物理太苦、太累,沒意思。可以說,相當多的學生是在為應付考試而學物理,相當多的教師也是為高考取得好成績而煎熬,師生共同浸泡在題海之中難以自拔。學生課余時間幾乎全被作業所占據,而真正能陶冶學生情感和提升學生智慧的鮮活的物理卻消失了,導致學生不適應,不喜歡物理,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學習困難,教學效果不佳,學生成績也不理想。
因此,教師所選的題目必須具有代表性,量少質高,要有助于學生能觸類旁通。為此,我們應努力提高作業的針對性、典型性。學生用于做家庭作業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我們在選擇習題時必須做到精選、精練,習題要求具有典型性,富有啟發性和實踐性。“好鋼用在刀刃上”,千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新學的知識點應及時練習,學什么練習什么。通過適度的練習讓學生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所學內容;對學生掌握得不好、學得不夠扎實的內容,一是及時從平時作業中“篩”出來,并做好記錄,然后在自編練習卷中經常“回訪”,例如,動能定理的運用是難點,我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對于容易錯、容易混淆的反復訓練、反復鞏固;二是打“預防針”,對學生家庭作業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在當日的課堂中給予一定的講解、分析,將作業時的“攔路虎”清理后,學生的作業速度也就快了。
三、作業要避免單一性,要富有層次性,尊重差異性
我們以往布置的作業模式單一、內容統一,缺乏層次。讓全班甚至全年級學生做相同的作業,這些作業一方面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意愿與個體需要,另一方面也不適合每一個有差異的學生個體的發展,大大禁錮了學生的活動空間,制約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也影響了學生物理整體素質的提高。由于已有的經驗、智力、學習習慣等原因,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形成了差異。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學生獲取自由發展的時間,我們應嘗試對學習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減少一般作業量,增加一些相對富有挑戰性的練習或習題;對作業不夠認真或知識掌握不夠牢固的學生,適當增加一般作業。例如,基本概念的應用、基本的一些計算題等等。這樣,既讓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了適當的發展,又對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為此,做好作業難度的分層設計就是關鍵點和難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做好學生分層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作業。如針對學生學習能力有差異的客觀實際,重視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為他們確定相應的目標,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在作業布置中一般確定基礎、發展、創造三級目標,要求一般學生能實現基礎目標,努力完成發展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實現發展目標,努力完成創造目標。
四、注重有效反饋,提倡鼓勵性批改
無論學習內容有多新,學習方法有多先進,如果在評價上采取老一套,新內容和新方式的價值就根本體現不了。對學生作業來說也是如此。因此,改變作業的評價方式十分重要。
我們知道注重過程性是評價的核心。而評價內容的核心則是鼓勵。所以,在作業批改方面,教師除了要通過及時批改給學生提供反饋信息,還要對學生的答案給出激勵性的答復。不管學生的作業情況怎么樣,只要教師能夠給予恰當的反饋和點評,都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新起點。但是,目前,由于一些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應試教育還有著相當大的市場,這導致評價方式仍然固守在知識學習結果評價上,還沒有把學生的知識學習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等納入評價的范圍。在作業上這些特征更加明顯,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它也是阻礙作業改革的不利因素之一。所以,我們在考慮針對不同學生的智能特征,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時,在作業評價上,也應當針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評價方式。有必要采取新的作業評價方式,不單單注重學生的知識學習結果,還要與作業方式改革相呼應,在布置一些有針對性作業的同時,采取與其作業形式相適應的評價方式,這樣的評價才能做到個性化、差異化。
在實際教學運用中,提高布置作業的有效性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更能促使學生和老師跳出題海戰的誤區。教師須在課后花大量時間來系統地做這項工作。只要能真正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能真正起到“減負增效”作用的就是最有效的作業。
參考文獻:
莊小琴.論陶行知“做”的理論與有效作業.教育導報,2007(12).
作者簡介:周漢東,男,1977年1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梁豐高級中學,研究方向:高中物理教學和高中物理競賽輔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