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青年教師教學研習過程中遇到的共同性問題,對教學設計、教學呈現形式及教學結果三大方面進行了思考,通過對典型課例的研究及反思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舉例對照分析并提出了五點細節建議,即一節內容的邏輯、過渡語及問題的擬設、知識的呈現、教學難點的把握與突破、學生的獲得。
關鍵詞:地理教學;邏輯;問題擬設
對于一位青年教師,教學上的進步是我所渴望的。在一次剛剛結束的課例比賽活動中,通過對比反思,頭腦中迸發出了絲絲火花,對比過去已養成的教學習慣,在諸多方面又有了新的認識;對于過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疑問,似乎找到了幾點答案;一點感悟對于自己今后的教學也極具指導意義。在這里把我對教學中一些細節方面的感悟拿出來和老師們尤其是和我一樣正在前進中的青年教師們共同分享、探討。
一、教學中的邏輯順序
七年級上冊《美國》第一課有兩個框題三大問題,即移民國家、自然環境和農業特點。一堂好課要有邏輯,將后兩者作為一個整體是很有必要的,了解美國的自然環境是為了說明美國有著發展農業的先天優勢,問題在于怎樣使之與移民國家很好地融合為一個整體。通過對比,發現自己過去的邏輯有時是在欺騙自己,用一句干癟的話去銜接顯得過于牽強,實際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承轉作用。例如,我最初的設計是在講完移民國家后,問“美國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來連接美國優越的自然環境與農業發展。而接下來講的內容并不是要回答這個問題,這樣的銜接顯得大而空洞。實際上,選擇恰當的銜接內容才是真理,如有一位教師通過展示美國麥當勞匯聚世界的美食來連接美國是個移民國家,用與農業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中的內容實現了兩大知識點的完美承轉,使整個內容融為一體而有了邏輯。
二、過渡語和問題的擬設
適時恰當的語言,是使得整堂課變得簡潔而優美的關鍵,華麗的辭藻更能錦上添花。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而其語言修養的核心內容應該是“提問的藝術”,教師通過提問向學生傳達指令,指令決定著學生的思考方向和內容,對實現教學目的有重要作用。
科學有效的問題擬設,內容上要為教學目標服務還要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方式上要清晰直接,具有為下一步教學服務的功能。例如,七年級下冊的《極地地區》,講解南極和北極自然環境差異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看圖表——南北極氣溫的差異,在前后兩次授課中我先后的提問是:“南極為什么比北極冷?”“為什么北極有人而南極沒有?”對比兩種方式,顯然,要回答清楚前者是很復雜的,學生沒有知識儲備,而這一內容既不是本圖表要生成的東西更不屬于教學目標范疇,在這里,設置本圖表的意圖不過是讓學生了解南北極的氣溫狀況以及差異,而前者的問題方式會將學生帶入思維困境。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在設置類似的問題時,問題過難、過偏,會使得課變得臃腫,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致使教學目標難以完成。而后者,單從問題方式上看,學生就會很感興趣,學生會認真地讀圖思考,得出結論的同時還對南極的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精神,促使學生為尋求答案而主動查閱書本及課外資料,間接地把問題變成一個開放的問題,由此看來,問的問題還要緊扣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有條不紊。我們的課堂不是在回答十萬個為什么,而是給學生以基礎知識,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恰當、科學的問題,需要我們課前做好精心的準備,字斟句酌,有效地推動課堂進程,其深意還可以引申為教師通過設置簡潔恰當的、有價值的問題,將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不斷引向深入,真正成為課堂的主導,把課堂交給學生。
三、知識的呈現形式
每一堂課都有很多瑣碎的知識點,既不能丟又不需要展開講,這一度讓我很迷惑,例如《美國》,這樣一個在經濟、政治、軍事、科技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的超級大國該怎樣引入給學生、華人在美國的貢獻、美國的社會問題、美國的降水分布情況等。經過觀摩成功課例,發現這些問題可以采取如下幾種方式解決:首先,有些內容可以整合到圖片欣賞中去,這是一種很好的導課方式,而圖片欣賞也是有目的的,不僅僅是導課,還具有啟發、引導思考、知識的傳遞等功能;有些內容則需要弱化或者可以通過學生自讀教材或習題體現而不必要出現在授課過程中;還有的內容如美國降水量分布這一內容,可以在學生討論農業帶形成時進行綜合思考,而不必在將自然環境中單獨講授,由此想到,我們一定要注意避免授課內容的前后重復,以節約寶貴的上課時間。
四、教學難點的突破
首先,什么是教學難點,通常我們認為的教學難點是把學生不容易理解的、最難學的、考試中易出難題的知識點定位為教學中的難點,這種理解會把教師教學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學生的能力水平。而真正的教學難點應該是指教學重點實現中的難點,是對老師而言的,是指教師的“促進”之難,教師的“指導”之難,教師的“幫助”之難,在突破教學重點過程中遇到的理念上、知識上、方法上、情感上的一系列障礙形成了教學難點的總和。
例如,《美國》一課的教學難點是農業帶的形成與自然環境關系分析,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是很難的,學生還不知道玉米、小麥等農作物對自然環境的喜好,而對于美國的自然環境也只是了解了大概,還不能做到靈活掌握。如果把問題停留在這,那么它就會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難點。我們可能會按照傳統的方式通過老師講解,再配以大量的習題來達到教學目的。然而,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難點是老師之“難“時,我們要做的是去幫助學生想辦法突破一系列障礙。
怎樣突破教學難點呢?答案就是:抓住問題關鍵,設計教學活動。
在突破這一難點方面,一位老師是這樣解決的,她把農作物的喜好以備選答案的方式給了學生,然后讓學生根據已知的自然環境特點給各種農作物挑選最適合的生存環境,即先給學生一些知識儲備和選擇條件,降低學生思考的難度,調動大多數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讓學生既能做得到又學到了新知識。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從概念出發,抓住了什么叫“因地制宜”,什么叫農業“專業化”這兩個關鍵,通過設計選擇搭配活動,很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五、關注學生到底體會到了什么
一堂優質的公開課是教師智慧的結晶,是一門課內涵的體現,是授課藝術的升華。一堂成功的課固然有很多優點,但它最核心的東西應該是學生到底體會到了什么,當然學到的不一定只是知識,它還可以是能力的提升、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感的體驗、科學的價值觀、世界觀等。例如,有的老師的確是下了一番功夫,把能用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齊裝上陣,處處多媒體,節節討論法。然而,不恰當的討論,會使學生無所適從;有的老師,從頭到尾滔滔不絕,有些內容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但是已經偏離了教學目標和教學范圍;還有的老師是形成了一套知識的傳授方法,用來應付考試的確很受用,但是學生并不理解自己學習的是什么,今后怎么應用。通過細心觀察發現,一堂好課,老師在每一句話、每一個步驟的安排上都恰到好處,時間分配合理,環環相扣。她特別關注的是學生接受的每個指令都是清晰的,她把握著學生的思維方向,在關鍵的知識點處,通過設計恰當的活動讓學生去體會、去理解知識點,把體會到的東西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這樣可以在今后相關的學習過程中靈活運用,擁有創新能力,更有機會成長為參天大樹。
參考文獻:
劉守旗.教育的藝術:蘇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評析[M].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01.
作者簡介:姜黎黎,女,1982年7月出生,研究生,就職學校:遼寧省大連市第70中學,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