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盡力創設情境,靈活使用教材,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養成。力求通過在教學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實例,提出了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創新能力;培養;激發;實踐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
興趣是情感的體現,是促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創新。例如,在教學“比例尺”時,我創設了“學生出題考老師”的教學情境,先問:“現在我們來考試好不好?”學生一聽很奇怪,正當他們疑惑時,再說:“今天我們改變以往的考試方法,由你們出題考老師,愿意嗎?”學生聽后很感興趣,我又接著說:“這里有一幅地圖,你們用直尺任意測量兩地之間的距離,我都能很快地告訴你們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相信嗎?”學生更感奇怪,都說:“老師,快說說,你是怎么算的?”這時教師順勢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學生積極思考,勇于表現,效果自然不錯。
二、重視實際操作,增強學生創新意識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適當創設條件,恰當地引導,讓學生通過操作、演示、實驗等去理解、掌握所學知識,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讓學生拿出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方塊,前后四個學生為一組,拼成不同的長方體,看有幾種擺法,并引導學生觀察每種擺法中,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哪些條件有關,也就是每行擺的塊數、行數、層數與擺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初步體會到長方體的體積與長方體的長寬高有內在的聯系。在學生操作觀察的基礎上,再以小組為單位,相互討論交流,展開合作探究,總結出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然后分析推導出長方體的體積=橫截面積×長=底面積×高。整個推導過程,學生真正當了一回“小發明家”,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創新學習的信心,創新思維得到了培養。
三、引導學生敢于質疑,拓展創新思維
敢于質疑是創新品質的具體表現。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更要激勵學生敢于質疑、大膽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知識面向深度、廣度發展。例如,《數學》第十冊中有這樣一道習題:有一個長方體,長70厘米,寬50厘米,高45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樣大的小正方體,這些小正方體的棱長最大可以是多少厘米?解決這道數學題時,我補充了這樣兩個問題:可以切成多少個小正方體?有幾種切法?學生在探討研究中得到了幾種有價值的作法。大多數學生是這樣計算的:用長方體的體積除以小正方體的體積就能求出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呢?有的學生指出還可以這樣求:用70、50和45分別去除以他們的最大公約數,然后把商相乘。這是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前面我們已經用短除法求出了70、50和45的最大公約數,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短除法中的商相乘就可以了。這是多么有價值的發現啊!續接的這個問題,真正體現了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再探索、再創造的過程,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本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準則,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現、主動探索問題,這樣才能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形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張艷花.淺談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周刊,2011(21).
作者簡介:葉小容,女,1973年9月出生,大專,就職學校:重慶市涪陵區南沱鎮中心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