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陽
傳統的區域經濟學理論認為,區域內部中心城市的發展,必然帶動周邊衛星城市與中小城市的發展,最終實現整個區域的增長。因此,如何通過市場機制促進區域內合作,是整個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
但上世紀90年代之后,全球城市和節點城市理論的提出,對該理論提出挑戰。
節點城市理論認為,全球經濟社會將形成一個網絡狀的組織,而現代通訊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這樣的組織變成可能并加速形成。每一個城市的地位,將由其所在的網絡中的地位決定,而非其內在的社會經濟條件所決定。
而全球城市的出現,不但改變了城市發展的模式,更嚴重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也造成區域內部中小城市與中心城市發展的脫節。
因此,伴隨著全球城市網絡的形成,新的節點城市與碎裂城市在90年代起開始出現在全球各地,并迫使原有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和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
新中國建立以來,北京通過首都地位獲得了大量資源,奧運會的舉辦更推動北京成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在全球城市網絡形成的背景之下,新的信息技術和通訊手段的飛躍,使得北京城市發展需要的資本、人才和信息的流動與交換,不再特別依賴京津冀區域內部。
如何與上海、香港等國內領先城市,以及倫敦、紐約和巴黎等全球城市互動,吸引高端的科技精英、金融人才,提升北京的全球競爭力才是北京未來城市發展的關鍵。
北京的發展與成長,開始逐漸與京津冀地區脫離關系。
2014年財富全球500強中,總部在北京的跨國公司已經達到52家,位列全球第一。麥肯錫、福布斯和普華永道的城市研究報告中,北京是全球最有經濟影響力的幾個城市之一,成為現代經濟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節點城市。
北京的迅速崛起導致全國的人才和國際精英向北京集聚,北京成為該區域內部的“破裂城市”。
在全球化與區域化背景下,北京的城市角色相互沖突。
一方面城市發展定位需要北京改善其基礎設施、投資和宜居環境,進一步吸引高端人才,以作為加強北京與全球城市或者區域節點城市聯系的基礎,這將導致北京和京津冀其他城市的聯系逐漸減弱。而另一方面,河北與北京之間發展形成產業斷崖,京冀互動和合作找不到切入點,因而北京對河北的拉動作用十分有限。
面對這樣的嚴峻挑戰,京津冀合作中的河北一方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需要強調的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的是為了讓處于“弱勢”的河北得以自立,改善發展不協調的京冀關系。唯有明確這一點,京津冀的合作才會對河北地區的城鎮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產生真正的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