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失衡悖論

2014-11-05 17:59:06郭慶旺趙志耘
財經問題研究 2014年9期

郭慶旺+趙志耘

摘要:在中國經濟保持長達三十余年高速增長為世人矚目的同時,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凈出口的“比例失衡”也遭到垢病。本文根據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基于112個國家近四十年數據進行國際比較分析發現,中國的消費需求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疲軟,經濟增長也并非是出口導向型的,而近二十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的確主要依賴投資拉動,但并不一定就意味著投資過度。筆者認為,支撐中國長期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失衡”,實質上是一種宏觀動態結構性均衡,或者說沒有這種“三駕馬車”的比例關系,也就沒有這一時期的長期高速增長。展望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經濟增長戰略在適度降低增長速度的同時轉向創新驅動增長,“三駕馬車”“失衡”自然會明顯改觀。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失衡悖論

中圖分類號:F12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9000316

一、引言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凈出口的“失衡”垢病不斷。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學術界就把當時出現的投資膨脹現象比喻為“投資饑渴癥”[1],表現出社會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投資過熱的擔憂。近十年來,由于經濟增長的貢獻因素中,投資貢獻率明顯高于消費貢獻率,經濟學界乃至社會各界形成了“投資依賴(驅動)型經濟增長”的共識,甚至將此現象看成是粗放型經濟增長的一個標志。與此同時,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出口大增,貿易順差連年,于是經濟學界又根據東南亞國家或地區曾走過的歷程,將中國歸類于“出口導向型經濟”或“出口導向發展戰略的國家”;又因21世紀初的頭6年,中國進出口規模日益增大,經濟學界又出現了“外貿依存度過高”的說法。基于這樣的認識,社會各界普遍認為,中國依靠“粗放型”的投資和不可控的外需推動的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于是,人們不約而同地專注于如何解決國內消費需求“不足”或“疲軟”問題,紛紛開據藥方,提出政策建議,政府為此也先后出臺了多項政策措施,刺激消費。

面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嚴重失衡或比例失調,有些學者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分析了其中的客觀必然性。羅云毅[2]通過詳細分析消費與投資比例的長期態勢與短期波動、消費率與投資率的關系、居民部門消費儲蓄比例的內在決定機制及政府調控政策的有效性等若干重要問題,認為“在我國目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內,低消費、高投資是我國經濟運行的常態。”樊綱[3]指出,“保持總需求各部分的穩定增長,不能只強調消費增長,出口、投資都要平衡穩定地增長。這樣一個比較平衡的政策符合現階段中國的需要。”張軍[4]認為:“一個可以理解的現象應該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總消費支出占GDP 的比重依然是低的,這是因為我們仍處在高增長、高積累階段,每年要拿出很大部分去投資,提高人均資本存量和勞動生產率。”

筆者贊同上述學者的基本觀點,同時更進一步地認為,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消費需求并非疲軟,也很難說中國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在中國過去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各種發展戰略下,高速經濟增長的“投資依賴”是一個客觀的必然且相對合理的結果。

二、兩個基本事實

1.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長期高速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甚至可以追溯到新中國誕生以來,平均來看,中國經濟的高速增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中國在經歷了1953—1977年25年平均經濟增長率7.3%的較高增長基礎上,到2011年又保持了34年的高速經濟增長,經濟增長率平均高達10%。即使追溯到新中國成立之初,1953—2011年近六十年的時間來看,經濟增長率平均也高達8.8%, 1953—1977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2)》“表3—3國內生產總值指數”計算而得;1978—2011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表2—4國內生產總值指數”計算而得。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根據世界銀行按人均GNI對世界各國的分類,我們把目前人口在500萬以上的112個國家分為四類,即低收入國家、下中等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 這里需要做兩點說明:第一,各國的人口是2011年數據。第二,有些國家人口雖然超過500萬,但因國情特殊(如長期內戰或特殊體制等)而未列入(如阿富汗和朝鮮等);有些國家人口不足500萬但接近500萬,如哥斯達黎加(460萬)、新西蘭(440萬)和挪威(490萬),也納入本文的研究范圍。不過,在過去四十年里,許多國家在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不同收入水平組的變化,為了準確反映不同時期各國所處收入水平組情況,我們按5年一期劃分各國所屬類型。 鑒于世界銀行的收入組標準最早始于1987年,故本文假定1987年以前的國家分組與各經濟體1987年所屬分組相同。

第一,中國為何能保持如此之久的高速經濟增長?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探究了各種原因。在筆者看來,這完全可以一言以蔽之——用已提出的“中國模式”發展道路來解釋。但何為“中國模式”?從Ramo[5]最初所說的“北京共識”,到最近張宇等[6]所總結的五點內容,張宇[8]等將中國經濟模式的主要特征總結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新型市場經濟體制, 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新型工業化和體制創新為動力的科學發展道路;獨立自主的對外開放戰略;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漸進式轉型。眾說紛紜,不一而足。在筆者看來,“中國模式”可概括為:一黨領導,多黨合作;市場機制,政府調控;增長引擎,科學發展。“一黨領導,多黨合作”是政治保障,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保證政治穩定、社會安定,這是增長與發展最根本的前提條件。“市場機制,政府調控”是制度保障,只有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制度,才能充分調動各經濟行為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同時,只有及時、適度的政府調控,才能不斷地對市場機制糾偏。“增長引擎,科學發展”是基本目標,只有在優化經濟結構、保護生態環境和縮小收入差距的同時,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才能使我們這樣一個“只爭朝夕”的追趕型國家早日實現“中國夢”。

第二,中國今后還能不能保持如此之高的增長率?比較困難。究其原因,暫且不說受到現有資源環境承受能力、勞動力成本上升和體制改革產生的激勵釋放趨弱等重要因素的約束,就是兩個常識性問題,也會使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降下來:一個是基數問題。在經歷了過去三十余年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0%之后,增長基數越來越大,國際經濟環境也越來越復雜,不大可能再有30年甚至20年平均10%的高速增長。一個是戰略問題。中國正在致力于改變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有跡象表明逐漸要從增長導向發展戰略轉向公平導向發展戰略,這顯然也會放緩經濟增長。

第三,中國今后還需不需要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需要!其理由有很多。本文僅選擇人均GDP為標準進行國際比較發現,盡管中國近四十年來經濟增長強勁,人均GDP水平顯著上升,但其他國家的人均GDP水平也在提高。就中國剛剛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2010年來說,人均GDP的世界平均值、上中等收入國平均值、高收入國平均值,分別是中國的2.8倍、2.6倍和11.7倍。可見,中國人均GDP要趕上世界和上述國家的平均水平還需要做出持久的不懈努力。 我們依然強調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許會遭到一些質疑。比如,還強調高增長會不會使環境更加惡化?在筆者看來,高增長與環境破壞不一定具有直接因果關系,要看以什么方式實現高增長。又如,還強調高增長會不會導致能源供給捉襟見肘?我們認為這一問題在某一時段的確會存在,但也要動態地看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比如中國正在開發的頁巖氣,其儲量在世界數一數二。

2.一個似是而非的事實:“三駕馬車”失衡

所謂“三駕馬車”失衡,一般指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以及外貿依存度偏大。的確,表1顯示的信息不得不讓我們得到“三駕馬車”失衡的結論。首先,就近十年平均的家庭消費率來看,中國僅為39.1%,只相當于低收入國家(77.3%)的一半、上中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59.3%)的66%。資本形成率則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情形:資本形成率幾乎是所有各類國家平均水平的一倍。同時我們發現,伴隨經濟的全球化, 對外貿易在各國經濟中的比重都在上升,中國外貿依存度也迅速提高,從20世紀70年代的11.6%一路上升到21世紀頭10年的63.8%,幾乎平均每年上升1.5個百分點。

經濟學原理和人類歷史的經驗都告訴我們:當一國達到某一經濟發展階段之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一國的消費率會逐漸下降;但達到一定發展階段后,消費率會上升而投資率會下降。可是,中國現階段的消費率下降到如此程度,資本形成率長期居高不下,確實異常。

不過,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雖然“事實勝于雄辯”,但我們有時會忽視這種事實形成的背后真相。特別是,我們時常會站在某一角度去強調或夸大事實。因此,“三駕馬車”這種“失衡”現象背后的真相需要我們去認真探索。

三、消費疲軟悖論

根據國民經濟核算的支出法,“三駕馬車”中的“消費”是指最終消費支出,即包括居民消費支出和政府消費支出。因政府消費支出所占比例通常不大且是可控的,故人們所關注的主要是居民(家庭)消費支出。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主要統計指標解釋”,居民消費支出指常住住戶在一定時期內對于貨物和服務的全部最終消費支出,包括居民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消費支出,以及單位以實物報酬及實物轉移的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貨物和服務、住戶生產并由本住戶消費了的貨物和服務、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務。

如前所述,如果從國民經濟核算的結果來看,中國的家庭消費率的確很低(如表1所示)。不過,我們不能據此就斷言中國的家庭消費疲軟,因為家庭消費率衡量的是家庭消費水平,而判斷家庭消費是否疲軟還應當用其他一些指標來度量,比如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等。同時,無論是家庭消費率還是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的高低,也要考慮體現當今中國國情的其他社會經濟因素。

1.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

從消費增長情況來看,近四十年來,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平均達到8.3%,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平均高達10.9%。近二十年來,中國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同20世紀80年代相比平均下降8.6%,最近10年的平均值降低到8%。

2.社會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

在評價居民消費是否“疲軟”時,除了上述的居民消費支出增長狀況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狀況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一國的消費水平。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2年)“主要統計指標解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企業(單位、個體戶)通過交易直接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但在進行國際比較時,因聯合國國民賬戶統計沒有該指標,本文則選取與之相近的“批發零售總額”作為替代指標。聯合國“國民賬戶主要總量數據庫”中的“批發零售總額”包括批發、零售額以及住宿餐飲服務和機動車輛維修等的收入金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都遠高于其他國家: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中國的社會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分別是其他各類國家中該指標平均水平最高國家的3.6倍、2.6倍和1.9倍,是各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2.6倍和4.9倍。需要指出的是,近二十年來,家庭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在下降,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有所下降,但最近十年又有明顯上升。

圖7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國民賬戶主要總量數據庫”(2012年)的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禁要問:如果中國的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和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都已大大超出其他各類國家的情況下人們還認為“消費疲軟”,到底多高算不疲軟?

3.有待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1) 低消費率與高經濟增長率間的關系問題

也許有人反問道:既然居民消費實際增長率不低,可消費率為何如此之低?對此,我們尚未做深入研究,但我們推測其中的一個重要緣由可能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所致。近二十年來,中國GDP“蛋糕”膨脹很快,而人們的消費理念、消費習慣和消費結構等短期不會迅速變化,高邊際增長率也就只有靠投資拉動了。

我們不妨以一個數字例子來說明。假定經濟增長率為7%時,“三駕馬車”中的投資貢獻率為35%、消費貢獻率為65%(暫且不考慮凈出口的貢獻)。倘若經濟增長率達到10%,因居民消費水平在短期不會有明顯變化,則多出來的3個百分點(從7%到10%)的經濟增長率,就必然要靠投資拉動,而且投資貢獻率還會逐漸增大:多出1個百分點可能需要60%的投資貢獻率,再多出1個百分點,投資貢獻率可能要達到70%,而最后多出的1個百分點,投資貢獻率也許要高達85%甚至90%。因此,中國在持續了幾十年高速經濟增長后,最近十余年在經歷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之后仍保持近10%的高速增長,必定要靠投資拉動,消費率必然會相應降低。

(2) 消費數據的全面性問題

過去在中國的企業、事業單位甚至國家機關中,向職工發放購物卡現象屢見不鮮。這些購物卡的發票開成了辦公用品和低值易耗品等,其價值攤入生產經營成本或作為辦公經費、業務經費列支,而職工用這些購物卡購買日常生活用品。這必然會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居民用卡購買的消費品的價值未記入計算消費率的“消費額”中,降低了消費率;二是居民不用現有收入購買消費品,減少了居民消費支出。

(3) 消費結構問題

本文所說的消費結構是指消費品結構和消費者結構。

就消費品結構而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吃、穿、用(各種用品,如家用電器之類)、住、行(包括交通工具)、玩(包括休閑度假旅游)方面的開支幾乎成為居民消費支出的全部。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在前三方面的消費支出占比會越來越低,而后三方面的開支占比會越來越大。可是,雖然中國居民收入水平明顯提高,但因中國國情,人們都一心想購買住房,而買房屬于投資,租房才屬于消費;雖然自有住房采用估算租金方法計為消費支出,但存在低估現象。休閑度假旅游也是越來越重要的居民消費項目,但中國盛行單位出資組織“集體活動”。

就消費者結構而言,消費者可大致分為三類:即低收入階層消費者、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者和高收入階層消費者。盡管低收入階層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很大,但因其收入水平較低,對居民消費總額的邊際貢獻率不會很大,而后兩者雖然邊際消費傾向比不上前者,但因其收入水平較高,無疑對居民消費總額的邊際貢獻率較大[8]。我們來看一則報道:世界奢侈品協會公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奢侈品市場年消費總額達126億美元(不包括私人飛機、游艇與豪華車),占據全球份額的28%,已成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世界上奢侈品消費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財富的4%左右去購買,而在中國,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實現“夢想”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這些群體構成支撐奢侈品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新聞網(2012年1月16日)《中國奢侈品消費全球第一的隱憂》。不難看出,中國人的消費欲望和消費需求不可謂不旺盛,而具有很高消費能力的中高等收入階層的“炫耀性消費”主要放在了國外市場。 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于2013年14日在上海發布的《中國奢侈品報告》表明,2013年中國人奢侈品消費總額將達1 020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市場總量的47.0%,其中,本土消費占27.5%,境外消費占72.5%。

綜上所述,盡管以居民消費率度量的居民消費水平比較低,但以家庭實際消費支出增長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度量的消費趨勢并不疲軟。據此我們可以預期:在長期,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提高和二元經濟結構的調整,“橄欖型”社會結構將形成;在短期,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特別是財經紀律的執法力度和違法成本的加大以及公民道德水平的提升,居民消費水平必然會明顯提高。因此,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現階段的經濟發展階段對國內消費需求產生重大影響,不能簡單地說“消費疲軟”。

四、出口導向悖論

所謂“出口導向”,簡單來說就是一國主要以出口增長帶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模式。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迅速發展,外貿依存度一路上揚(如表1所示);同時,1978—1995年的18年間,貿易順差為10年,而自1996年以來連續保持貿易順差。于是,國內外經濟學界都認為中國也是出口導向型國家。

然而,盡管中國外貿依存度提升很快、貿易順差連年不斷,也不一定說明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中國外貿依存度提高較快是改革開放這一國家戰略轉變的落實結果,根本不是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大力鼓勵出口,也主要是為換取外匯,以購買本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國外新機器設備和技術。即使后來出口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拉動因素,但通過詳細分析一些指標,我們也很難得到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的結論。

1.外貿依存度

4.出口貢獻率

出口貢獻率指凈出口增量與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增量之比,衡量的是凈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程度。如上分析,盡管中國的貿易順差額占GDP的比率較高,但平均來看,凈出口貢獻率并非很大。在1971—2010年的40年間,長期存在貿易順差的低收入國家、下中等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出口貢獻率平均水平分別為-2.8%、32.9%、10.6%和10.4%,中國為3.3%。特別是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20年間,上述各類國家的平均出口貢獻率分別高達33.8%、110.4%、 這類國家在這一時期的出口貢獻率之所以如此之高,是因為支撐經濟增長的另外“兩駕馬車”——最終消費和資本形成在很多年份都是負增長。38.3%和17.8%,而中國僅為4.4%。

5.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從上述指標分析中,我們很難說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而且,世界各國可能無一例外都會鼓勵出口。即便中國的貿易順差額占GDP的比率比較高,但若由此斷定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就會導致政府改變發展策略,這有可能又會與其他一些戰略產生沖突。

(1)出口與外國直接投資的關系問題

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項主要內容。1980年中國內流FDI僅為0.57億美元,1990年增加至34.87億美元,2000年升至407.15億美元,到2010年躍至1 057.35億美元。 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1)》,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年。在中國內流FDI迅速增加(已成為全球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引資國)并以來(進)料加工貿易這種“兩頭在外”的利用外資方式的同時,外商投資企業貨物出口額占全國貨物出口額的比重不斷上升,從有據可查的1992年的20.4%,一路上升到2005年的58.3%,以后雖略有下降,但最低的2010年也為54.6%。如果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導致一國出口增加這一觀點成立, 有關外國直接投資增長與出口增加的關系,誰是前因后果,學術界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出口增加導致外國直接投資增長[9],而有更多的學者認為二者間的關系是相反的[10-11]。如果承認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那么,要改變“出口導向”格局,就必須做出下列抉擇:要么減少內流FDI總量,要么改變利用外資的方式;前者等于說不再積極吸引外資,后者又不是輕易能改變的。

(2)出口與中小企業發展的關系問題

據統計,中國中小企業上繳稅收占50%,創造GDP超過60%,發明專利占65%,進出口貿易額占70%,企業技術創新的75%、新增就業崗位的80%也都是中小企業貢獻的。可見,中小企業的成長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然而,由于中小企業的進出口貿易額占比高達70%,若要限制或不鼓勵出口,首先受到沖擊的是中小企業。如果中小企業的產品因此而滯銷,也就談不上企業成長。也許有人會說,這正是一個契機,促使中小企業放棄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迫使其加速產業(產品)結構升級,生產并出口高附加值產品。可是,倘若如此,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先不要說中小企業的資金實力、技術力量和市場開拓能力等問題,如若中小企業不從事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生產,放棄這種比較優勢,當前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文化水平不高、技術技能較低的大量勞動力的出路何在?

(3)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問題

前文主要是從國際比較的角度分析了“出口導向”的一些重要指標,其結果都難以表明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不過, “出口導向”的另一核心問題是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關于這一問題,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結論莫衷一是。有學者認為出口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有學者則認為經濟增長是出口增長的引擎;還有學者認為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也有學者認為出口增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很微弱。 因篇幅有限,上述觀點的相關文獻就不在此一一列舉,有關文獻綜述可參閱許和連和賴明勇[12]以及Giles和Williams[13]。甚至有學者認為二者沒有任何因果關系,這兩個時間序列變量的增長路徑都是由其他無關變量(比如投資)決定的[14-15]。不過,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得到的結論是上述情況因國而異,無一定之規[16-17],甚至有學者對出口導向增長假說提出了質疑[18]。

關于中國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起始于20 世紀90 年代,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其中,大多數文獻的結論是存在雙向因果關系[19-20]。He和Zhang[21]雖然也承認中國的經濟增長依賴出口,但認為出口依賴程度遠沒有出口占GDP比率所預示的那么高, Herrerias和Orts[22]也認為,出口導向型增長假說只能解釋中國過去長期高增長的一小部分。而且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主要源于它對供給面全要素生產率的有益影響而非需求面的乘數效應。特別是,有學者甚至認為中國完全是國內需求導向(Domestic Demand-Led)的經濟增長[23]。

可見,中國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問題遠未澄清。我們即使不用經濟計量方法,只是將實際出口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近四十年的變化路徑做簡單國際比較就能看出端倪。我們把比較對象分為兩類:一類以美國為例,該國被認為是典型的內需導向經濟增長;另一類是亞洲部分國家或地區,包括韓國、中國香港、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它們被認為是典型的出口導向經濟增長。

看來,中國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問題尚需深入系統地探討。比如,中國的出口增長真的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嗎?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真的很高嗎?又如,假使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為什么中國比其他國家(地區)更成功[24-25]?再如,即使中國是出口導向增長戰略,但因與其他新工業化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情況不同——地域廣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出口目的地并非局限于一二個地域和對外部沖擊能做出充分調整等,且如果能再更多地出口高技術、高附加值、高質量的產品,將出口導向增長戰略作為趕超發達國家的手段就真的不可取嗎?

五、投資過度悖論

無論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來看,還是從投資率來看,中國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無疑主要依賴投資。我們不能否認投資依賴型增長這一事實,但問題是:第一,過去依賴投資的增長是高速增長,如果經濟增長速度沒有過去那么快,投資率和投資貢獻率自然就不會那么高。第二,如果投資依賴型經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那么,如表1所示,家庭消費率高達65%和75%的下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消費依賴型經濟增長也不一定是可持續的。第三,高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不一定就代表著投資過度。本部分通過對一些重要指標的考察,對投資過度論點提出質疑。

1.投資規模

投資規模一般指一個經濟體在一年內實際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額。根據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并為了便于國際比較,我們考察人均固定資本形成額。 資本形成總額是固定資本形成總額與存貨增加之和,其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指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從國際比較來看,近三十年來,中國無論是資本形成率還是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增長率(如圖5所示),都明顯偏高,據此似乎可以認為中國“投資過度”。然而,倘若從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看, 樣本國家的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是以2005年不變價美元計算的各年固定資本形成額除以當年人口。如圖6所示,就是在被認為投資過度最明顯的近十年,中國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分別僅相當于上中等收入國和高收入國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平均水平的2/3和1/10。

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國“國民賬戶主要總量數據庫” (2012年)的相關數據計算而得。

通過觀察圖6,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兩點推論:第一,較高增長要由較高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來支撐;這一點早已為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所主張。不要說強調只有不斷投資和資本存量增加才能促進經濟增長的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以及旗幟鮮明地指出“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是加快資本積累”的劉易斯二元經濟增長模型,就是強調技術進步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也沒有忽視資本積累的重要作用。當經濟成熟度達到一定水平后,一個富裕的社會也必須由較高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來支撐;沒有相應的固定資本形成額,不可能有較快的經濟增長,富裕社會也不可能持續。第二,較高消費率必須在一定程度的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基礎上才能實現,如果沒有較高的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支撐高消費率,經濟將停滯不前,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們通過觀察圖6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各時期中等收入國家的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在過去近四十年里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可能是其中許多國家一直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一個重要原因。

2.投資效率

從總體經濟運行來說,如果一國的投資過度,投資效率肯定低下。近年來,已有許多學者論證了中國投資效率不佳是投資過度的結果。然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的投資效率并不低。宋國青[26]研究了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和同時期的利率水平,認為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大大高于利率水平。白重恩等[27]曾詳細考察過中國的總體投資回報率,得到的結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總體投資回報率一直維持在20%以上,這一數據比絕大多數發達國家都要高,表明中國目前的投資還不存在過度問題。孫文凱等[28]則從另一側面論證了中國投資效率比較高:中國居高不下的投資率是由于中國具有非常可觀的投資回報。他們進一步指出,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在過去三十年內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平均高達21.9%,高出日本及美國十多個百分點;在未來數年內,中國的資本回報率將會繼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并將高于日本及美國。

CCER“中國經濟觀察”研究組[29]通過估測中國改革開放時期工業企業資本回報率9個系列指標,系統觀察了中國資本回報率長期走勢特點: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近二十年在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這一下降趨勢在1998年開始發生逆轉, 從1998年開始穩步上升;雖然美國和日本的資本回報率也經歷了不同幅度升降, 但相比之下,中國資本回報率在1978—1997年間下降幅度以及1998年以來回升強勁程度都來得更大。梁紅[30]也針對工業企業資本回報率進行了研究,發現近年工業企業資本回報率上升超過市場預期, 并通過分析企業投資與利潤存留關系、比較中外企業資本回報率水平,認為中國投資高速增長具有可持續性。

趙志耘等[31]則從物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關系角度討論過投資效率問題。技術進步可分為“非體現式技術進步”(Dis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和“體現式技術進步”(Embodied Technical Change)。簡單地說,體現式技術進步是指技術進步包含在新生產出來的資本品之中。作者的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中過去和目前都存在著明顯的體現在設備資本中的技術進步,1990—2005年間這種技術進步率至少在5.1%—6.0%以上,并且一些中西部地區資本體現式技術進步也較高。即便過去二十多年來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是高投入型增長,但因在這種高投入中的設備資本投資包含著技術進步,因此,中國經濟高投入式增長未必就完全屬于“粗放型”增長,更不一定就是低效增長。

有學者即使認為中國投資效率較低,但也區分了不同情況,比如張軍[32]就深入討論了中國投資體制和投資效率的關系。他指出,“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的投資效率和投資行為的分析結果顯示:非國有部門的投資效率一直處于改善之中,只有國有經濟的投資效率是惡化的而且幅度較大。”我們借此能否做如下引申:即使投資效率在下滑,也不一定是因投資規模過度所致,也許是因投資主體特征所致;即使國有經濟投資效率在惡化,除了國有經濟主體的經營管理“軟約束”等因素之外,有無可能因為國有經濟投資承擔了大量的社會責任乃至特定的政治任務?況且,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平均65%,下降到90年代的58%和2000—2005年的41%,2006—2010年進一步下降到29%。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4)》“表6—2按經濟類型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中國統計年鑒(2006)》“表6—3各地區按經濟類型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相關數據計算而得。因此,即使國有經濟投資效率在下滑,也不一定意味著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效率不佳。

其實,用一種很簡單的方法就可以從一個側面來判斷投資效率的高低——投資率(資本形成率)除以經濟增長率,或者說“投資率與經濟增長率之比”。其經濟含義是每1%的經濟增長率所需要的投資率,或者說用多少投資率才能換取1%的經濟增長率,該數值越低說明投資效率越高。

3.政府投資

盡管很多人認為政府在“鐵公機”上投資過多,但無論從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當前需要還是長期需要來看,鐵路、公路、機場的建設還遠遠不夠,況且現在的建設成本要比以后建設成本小得多。也許還有人會說,現在的“鐵公機”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許多貪污受賄等腐敗行為,并將其歸咎于投資過多地集中于這些領域。然而,在我們看來,腐敗行為的存在,不在于投資于哪一領域;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監督機制與制度,這筆錢用在別的領域同樣會出現類似現象。需要我們反思的是,中國當前是否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從某種程度上說,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有余,而微觀治理能力不足。

4.有待進一步解釋的問題

(1)投資率與儲蓄率的關系問題

宏觀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投資和儲蓄要大體上相等。在古典經濟學家看來,個人凈收入要用于儲蓄和消費,而儲蓄又會最終轉化為投資,儲蓄量和投資量總會相等。雖然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儲蓄增加與投資增加在數量上不一定一致,但如果儲蓄長期低于投資,則會令投資減少,削弱未來的經濟增長。可見,不管哪一經濟學派,都不否認投資與儲蓄存在密切關系,這也是被很多經濟學家的實證分析所證實的事實[33-34]。

為此,我們提出三個問題:第一,中國的儲蓄規模大不大?第二,中國的儲蓄規模與投資規模有無密切關系?第三,據此如何評價中國投資規模?

其次看中國儲蓄規模與投資規模之間的關系。我們從圖7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儲蓄率與投資率存在密切關系。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投資需求(資本形成)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從20世紀80年的28.6%、90年代的36.1%,到21世紀頭10年的53.5%,筆者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年和2011年)“表2—20三大需求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和拉動”的相關數據計算而得。越來越高。可是,即便如此,儲蓄率不僅仍然高于投資率,而且高出的差額卻更大;而這個不斷擴大的差額還是在外國直接投資比重不斷下降、投資主要由國內儲蓄融資的情況下形成的。 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構成來看,中國利用外資所占比重從1981年3.8%逐漸上升至1996年的11.8%,而從1997年開始一路下滑,從10.6%降至2010年僅為1.6%。

于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是:既然理論上說如果儲蓄長期低于投資會削弱未來的經濟增長,那么是否可以說儲蓄圖7中國的儲蓄率與投資率

資料來源:儲蓄率數據同圖21,投資率數據同表1。長期高于投資就等于放棄了更高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在短期無法通過迅速擴大消費來消化儲蓄的情況下,這些巨額儲蓄不用于投資而閑置起來,豈不是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可見,如果從與高儲蓄率相匹配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投資率并非過高。 李揚和殷建峰[35]從勞動力轉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中國轉軌經濟獨特增長模式的典型特征——持續的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認為剩余勞動力由農業向工業( 工業化) 、由農村向城市( 城市化) 、由國有向非國有( 市場化) 的持續轉移是我國經濟能夠長期、高速增長的關鍵, 而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既是這種增長模式的必然結果, 也是勞動力得以持續轉移乃至這種增長模式得以維持的關鍵原因。

也許人們會問:中國如此之高的儲蓄率難道就是合理的嗎?我們對此并未做過專題研究,無法判斷其是否合理,但必須承認它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出現的必然結果。不過,我們倒是認為這樣高的儲蓄率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因為其有些成因(如人口紅利)會變弱或消失。 形成高儲蓄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高經濟增長、有利的人口結構(勞動力人口比例高)、穩定的低通脹宏觀經濟環境和較高的儲蓄意愿等。針對中國家庭高儲蓄率成因的分析參閱Modigliani和Cao[36]、Horioka和Wan[37]以及Ma和Yi[38]。同時,我們更不認為多出來的儲蓄一定要進行投資,也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用于海外獲取外幣資產等。可是,就目前經濟學界為減少儲蓄而提出的政策建議來看,無論是通過刺激消費直接減少儲蓄,還是通過建立健全各種保障制度減少預防性儲蓄,都無法立竿見影地解決當前的問題。

(2)投資規模與各種發展戰略的關系問題

為了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自1998年前后開始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后又掀起了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緊隨其后的就是中部崛起戰略;為了縮小城鄉差別,開始了解決三農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為了推動創新和產業升級,各級政府紛紛建立各類開發區; 目前國家級開發區就有經濟技術開發區(132個)、邊境經濟合作區(14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06個)、出口加工區(57個)、保稅區(18個)以及臺商投資區等共計多達近400個,省級各類開發區更多達1 500多個。為了以點帶面,發展地域經濟,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黃三角”、“濱海新區”;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們必須承認,上述發展戰略無疑是支撐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這些發展戰略的實施與實現,無疑需要一定規模的投資。即使是推動技術進步,也必須要有投資,因為技術進步分為兩類:一是資本體現式技術進步;二是非體現式技術進步。前者是說資本投入(積累)蘊涵著技術進步。因此,生產設備投資有利于技術進步。問題是,一方面說我國的投資規模過度,另一方面迫切要做的事情又需要大量投資,這顯然有些矛盾。

(3)投資規模與產能過剩的關系問題

早在2009年,國務院就批轉了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將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風電設備六大行業列入產能過剩行業,成為調控和引導的重點。社會上的確普遍存在著這樣的認識,即過度投資是導致中國一些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可是,在我們看來,企業的投資行為是市場機制作用的自然結果,本無可厚非,但在現階段,中國投資規模與產能過剩的關系至少有三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澄清:第一,如何界定產能過剩?用什么指標來度量產能過剩?是數量型過剩還是結構型過剩?第二,產能過剩往往與重復建設相關聯,是誰推動了重復建設?如果沒有超額利潤,如果沒有地方政府在背后的支撐,企業為什么會熱衷于此?第三,如何化解產能過剩問題?國家發改委原主任張平在2013年3月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新聞會上,就“經濟社會發展與宏觀調控”的相關問題做出回答時,針對當前存在的產能過剩,提出了“四個一批”的解決方案,即解決一批產能、消化一批產能、淘汰一批產能和轉移一批產能。而無論是通過兼并重組、技術改造,還是通過優勝劣汰、到海外直接投資,產能過剩的化解將不可避免地需要新的投資。

(4)投資率、消費率與居民收入增長率的關系問題

六、需要澄清的一個問題

我們在討論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時,忽略了增長核算理論與產出核算理論的區別。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經濟增長,二是經濟周期, 經濟增長是指一國長期的生產能力和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周期是指總體經濟活動的短期上下波動,或繁榮或衰退。而研究的邏輯起點是產出(GDP)核算。產出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我們目前談論的“三駕馬車”,源于產出核算中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四個變量——消費支出(C)、投資支出(I)、政府支出(G) 政府支出指的是政府購買性支出,最終形成政府消費和公共資本,分別納入“三駕馬車”中的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NX)。如果用Y表示經濟體的GDP總額,則有:

七、結束語

中國三十余年的持續高速經濟增長為世人矚目,與此同時,投資、消費和凈出口這“三駕馬車”的“失衡”也成為眾矢之的。然而,如果從結果來看,中國三十余年來特別是被認為“三駕馬車”不斷走向“失衡”的近二十年來,不但GDP“蛋糕”迅速做大,而且居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尤其是僅僅用了十幾年時間,就從低收入國家一躍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由此看來,倘若支撐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真的是脫離國情的嚴重“失衡”,也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了。 這樣的結果不能不說是極其成功的。就中國與印度比較來說,兩國都是人口大國,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均GDP水平不相上下,而之后中印兩國的人均GDP水平開始拉開差距,到1999年中國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印度到2007年才勉強進入下中等收入國家。特別是中國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而印度仍看不到擠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的前景。更要提請注意的是,印度不僅經濟制度更接近市場化,就是語言、政治制度也更接近西方國家。

暫且先不追問如果“三駕馬車”不“失衡”的話,認為“失衡”的人們心目中的平衡的度或平衡的比例關系到底是多少,本文只是從不同角度,選擇各種指標,系統考察中國的居民消費是否疲軟、出口是否過大、投資是否過度。總的來說,筆者并不認為中國的消費需求是疲軟的、經濟增長是出口導向型的,而投資依賴是事實,但它正是支撐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必然結果。

首先,度量消費需求是否疲軟的指標不只是消費率,至少還有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社會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以及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就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來說,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居民消費支出實際增長率分別是其他各類國家中該指標平均水平最高國家的2.8倍、3.2倍和1.2倍,是各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3.2倍和3.2倍,且與中國各時期的經濟增長率和居民收入增長率相適應。就社會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而言,無論是從近四十年的平均水平來看還是分各時期來看,中國的社會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都遠高于其他國家: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中國的社會批發零售總額實際增長率分別是其他各類國家中該指標平均水平最高國家的3.6倍、2.6倍和1.9倍,是各期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2.6倍和4.9倍;而且這還沒有考慮中國消費數據的全面性問題、消費結構等問題導致的消費核算不充分和消費制約因素。

其次,盡管中國外貿依存度提升很快、貿易順差連年不斷,也不一定說明中國是出口導向型國家。就外貿依存度而言,即使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外貿依存度一路上升的情況下,仍是各類國家中外貿依存度最低的國家。就出口依存度而言,就是中國出口依存度比較高的近十年平均值,也只高于低收入國的平均水平,僅相當于同類的下中等收入國平均水平的83%。就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而言,在1981—2010年間長期存在貿易順差的國家中,下中等收入國家、上中等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的出口貢獻率平均水平分別為50.9%、13.9%和12.2%,中國僅為4.1%。

最后,中國近二十年的高速增長的確主要依賴投資,但高經濟增長主要依賴投資不一定就代表投資過度。雖然中國的資本形成率和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增長率都明顯偏高,但從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看,就是在被認為投資過度最明顯的近十年,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分別僅相當于上中等收入國和高收入國人均實際固定資本形成額平均水平的2/3和1/10。就投資效率而言,有的學者研究表明,無論是從中國的總體投資回報率、工業企業資本回報率,或是從物質資本積累導致的技術進步率來看,結果都表明中國的投資效率較高;特別是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的投資率—經濟增長率之比一直大大低于其他各類樣本國家的平均水平。就政府投資規模而言,雖然政府投資規模較大,但大多都屬于基礎設施投資。況且,今后中國無論是以技術進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還是以新農村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抑或以開發戰略實現區域協調發展,都離不開一定規模的投資。

當然,我們對“三駕馬車”失衡論提出質疑,并非說目前的“三駕馬車”比例關系沒有問題。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特別是不能全然不顧時代背景而予以否定。 正當我們為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而苦惱,千方百計要走向消費導向型經濟之際,一些發達國家卻在想方設法要從消費導向型經濟(Consumption Led Economy)轉向投資導向型經濟(Investment Led Economy)。參閱Skilling[40]。在我們看來,正是過去這種“三駕馬車”的“失衡”,支撐了長達三十余年的高速經濟增長;換言之,在過去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支撐這種長期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失衡”,實質上是一種宏觀動態結構性均衡,或者說這種“三駕馬車”的比例關系恰與那種長期高速增長相匹配。展望未來,中國經濟發展階段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經濟增長戰略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方式從依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驅動轉變到依靠知識、管理和創新驅動經濟增長[41]以及社會物質財富已積累到一定程度前提下,伴隨著政府公共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收入日益增加以及居民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的轉變,“三駕馬車”的“失衡”明顯改觀將是一個自然的結果。

參考文獻:

[1]曹爾階.我國投資饑渴癥的起因及其防治[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1986,(1).

[2]蘇挺.關于投資饑餓癥理論的探討[J].財政研究,1986,(9).

[9]胡紅偉.學者建議收入增長要超GDP實際增長率提高個稅起征點[N].新京報,2010-12-05.

[13]Lucas, R. On the Determinants of Direct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East and South Asia[J].World Development , 1993,21(3).

[14]冼國明,嚴兵,張岸元.中國出口與外商在華直接投資——1983—2000年數據的計量研究[J].南開經濟研究,2003,(1).

[16]Zhang, K.H.,Song,S. Promoting Exports: The Role of Inward FDI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0,11(4).

[18]王志偉,侯藝.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的促進作用:2000—2008——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的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11,(6).

[21]Pack, H.Industrialisation and Trade[A].Chenery,H., Srinivasan,T.N.Handboo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C].Amsterdam:Elsevier,1988.

[26]Bahmani-Oskooee, M.,Economidou,C. Export Led Growth vs. Growth Led Exports: LDCs Experience[J].Journal of Developing Areas,2009, 42(2).

[30]Shan, J.,Sun,F.On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China[J].Applied Economics,1998,30(8).

[31]沈程翔.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1977—1998[J].世界經濟,1999,(12).

[46]Claus, I.,Haugh,D.,Scobie,G. ,Tornquist,J. Saving and Growth in an Open Economy[R].New Zealand Treasury Working Paper,No.01/32,2001.

[48]Kuijs, L.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R].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3958,2006.

[52]Chamon, M.D.,Prasad,E.S.Why Are Saving Rates of Urban Households in China Rising?[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2010,2(1).

張中華.投資饑渴癥理論剖析[J].財政研究,1991,(7).

[2]羅云毅.低消費、高投資是現階段我國經濟運行的常態[J].宏觀經濟研究,2004,(5).

[3]樊綱.讓“三駕馬車”均衡前行[N].人民日報,2006-09-11.

[4]張軍.中國經濟還能再增長多久[J].傳承,2012,(9).

[5]Ramo,J. C. The Beijing Consensus[R].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2004.

[6]張宇,張晨,蔡萬煥.中國經濟模式的政治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1,(3).

[7]孫乾,張偉攝.專家稱北京居民實際收入增長率已超過經濟增長[N].京華時報,2012-11-12.

[8]郭慶旺.消費函數的收入階層假說[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3,(1).

[9]Hein,S. Trade Strategy and the Dependency Hypothesis: A Comparison of Policy,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and East Asia[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2,40(3).

[10]Bayoumi,T.,Lipworthl,G. Japane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Regional Trade[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1998,9(4).

[11]楊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相關分析[J].世界經濟,2000,(2).

[12]許和連,賴明勇.出口導向經濟增長(ELG)的經驗研究:綜述與評論[J].世界經濟,2002,(2).

[13]Giles, J.A.,Williams,C.L. Export-Led Growth: 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and Some Non-Causality Results: Part 1[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0, 9(3).

[14]Reizman, R.G.,Summers,P.M. ,Whiteman,C.H. The Engine of Growth or Its Handmaiden? A Time Series Assessment of the Exportled Growth[J].Empirical Economics, 1996,21(1).

[15]Cuadros,A.,Orts,V.,Alguacil,M.T.Re-Examining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 in Latin Americ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rade and Output Linkag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European Trade Study Group Working Paper Series,2000.

[16]Kónya, L.Export-Led Growth, Growth-Driven Export, Both or None?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on OECD Countries[J].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4, 4(1).

[17]Shirazi,N.S. ,Manap,T.A.A.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Further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South Asia[J].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2005,43(4).

[18]Dreger,C.,Herzer,D.A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J].Empirical Economics, 2013,45(1).

[19]Kwan, A. C. C.,Cotsomitis,J.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China 1952—1985[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1,5(1).

[20]Liu, X. ,Song,H.,Romilly,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Applied Economics,1997,29(12).

[21]He, D.,Zhang,W.How Dependen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on Exports and in what Sense Has Its Growth Been Export-Led?[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0,21(1).

[22]Herrerias, M.J.,Orts,V.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 Enough to Account for Chinas Growth?[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0,18(4) .

[23]Anderson,J. Is China Export-Led? [R].UBS Investment Research, Asian Focus,2007.

[24]Xue,J.J.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36(2).

[25]Tingvall,P.G.,Ljungwall,C.Is China Different? A Meta-Analysis of Export-Led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 ,2012,115(2).

[26]宋國青.全社會投資效率在上升[J].財經,2004,(10).

[27]白重恩,謝長泰,錢穎一.中國的資本回報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8]孫文凱,肖耿,楊秀科.資本回報率對投資率的影響:中美日對比研究[J].世界經濟,2010,(6).

[29]CCER“中國經濟觀察”研究組.我國資本回報率估測:1978—2006[J].經濟學(季刊),2007,(3).

[30]梁紅.中國投資的高速增長是可持續的[R].高盛全球經濟研究報告系列,2006.

[31]趙志耘,呂冰洋,郭慶旺,賈俊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J].經濟研究,2007,(11).

[32]張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3]Feldstein, M.,Horioka,C.Domestic Saving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J].Economic Journal ,1980,90(358).

[34]Obstfeld, M.,Rogoff,K. 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Is there A Common Cause?[R].NBER Working Paper ,No.7777,2000.

[35]李揚,殷劍峰.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和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5,(2).

[36]Modigliani, F. ,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37]Horioka,C.Y.,Wan,J.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2007,39(8).

[38]Ma, G. ,Yi,W. Chinas High Saving Rate: Myth and Reality[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No.312,2010.

[39]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

[40]Skilling, D. Home Is where the Money Is: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Savings[R].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1,2005.

[41]賴德勝.使改革紅利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責任編輯:劉艷)

[16]Kónya, L.Export-Led Growth, Growth-Driven Export, Both or None?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on OECD Countries[J].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4, 4(1).

[17]Shirazi,N.S. ,Manap,T.A.A.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Further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South Asia[J].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2005,43(4).

[18]Dreger,C.,Herzer,D.A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J].Empirical Economics, 2013,45(1).

[19]Kwan, A. C. C.,Cotsomitis,J.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China 1952—1985[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1,5(1).

[20]Liu, X. ,Song,H.,Romilly,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Applied Economics,1997,29(12).

[21]He, D.,Zhang,W.How Dependen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on Exports and in what Sense Has Its Growth Been Export-Led?[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0,21(1).

[22]Herrerias, M.J.,Orts,V.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 Enough to Account for Chinas Growth?[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0,18(4) .

[23]Anderson,J. Is China Export-Led? [R].UBS Investment Research, Asian Focus,2007.

[24]Xue,J.J.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36(2).

[25]Tingvall,P.G.,Ljungwall,C.Is China Different? A Meta-Analysis of Export-Led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 ,2012,115(2).

[26]宋國青.全社會投資效率在上升[J].財經,2004,(10).

[27]白重恩,謝長泰,錢穎一.中國的資本回報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8]孫文凱,肖耿,楊秀科.資本回報率對投資率的影響:中美日對比研究[J].世界經濟,2010,(6).

[29]CCER“中國經濟觀察”研究組.我國資本回報率估測:1978—2006[J].經濟學(季刊),2007,(3).

[30]梁紅.中國投資的高速增長是可持續的[R].高盛全球經濟研究報告系列,2006.

[31]趙志耘,呂冰洋,郭慶旺,賈俊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J].經濟研究,2007,(11).

[32]張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3]Feldstein, M.,Horioka,C.Domestic Saving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J].Economic Journal ,1980,90(358).

[34]Obstfeld, M.,Rogoff,K. 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Is there A Common Cause?[R].NBER Working Paper ,No.7777,2000.

[35]李揚,殷劍峰.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和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5,(2).

[36]Modigliani, F. ,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37]Horioka,C.Y.,Wan,J.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2007,39(8).

[38]Ma, G. ,Yi,W. Chinas High Saving Rate: Myth and Reality[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No.312,2010.

[39]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

[40]Skilling, D. Home Is where the Money Is: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Savings[R].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1,2005.

[41]賴德勝.使改革紅利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責任編輯:劉艷)

[16]Kónya, L.Export-Led Growth, Growth-Driven Export, Both or None? Granger Causality Analysis on OECD Countries[J].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04, 4(1).

[17]Shirazi,N.S. ,Manap,T.A.A.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Further Econometric Evidence from South Asia[J].The Developing Economics ,2005,43(4).

[18]Dreger,C.,Herzer,D.A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J].Empirical Economics, 2013,45(1).

[19]Kwan, A. C. C.,Cotsomitis,J. A.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xpanding Export Sector:China 1952—1985[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1991,5(1).

[20]Liu, X. ,Song,H.,Romilly,P.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nnes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Applied Economics,1997,29(12).

[21]He, D.,Zhang,W.How Dependent Is the Chinese Economy on Exports and in what Sense Has Its Growth Been Export-Led?[J]. 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2010,21(1).

[22]Herrerias, M.J.,Orts,V.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 Enough to Account for Chinas Growth?[J]. China & World Economy, 2010,18(4) .

[23]Anderson,J. Is China Export-Led? [R].UBS Investment Research, Asian Focus,2007.

[24]Xue,J.J.The Export-Led Growth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hina[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36(2).

[25]Tingvall,P.G.,Ljungwall,C.Is China Different? A Meta-Analysis of Export-Led Growth[J].Economics Letters ,2012,115(2).

[26]宋國青.全社會投資效率在上升[J].財經,2004,(10).

[27]白重恩,謝長泰,錢穎一.中國的資本回報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8]孫文凱,肖耿,楊秀科.資本回報率對投資率的影響:中美日對比研究[J].世界經濟,2010,(6).

[29]CCER“中國經濟觀察”研究組.我國資本回報率估測:1978—2006[J].經濟學(季刊),2007,(3).

[30]梁紅.中國投資的高速增長是可持續的[R].高盛全球經濟研究報告系列,2006.

[31]趙志耘,呂冰洋,郭慶旺,賈俊雪.資本積累與技術進步的動態融合: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典型事實[J].經濟研究,2007,(11).

[32]張軍.資本形成、投資效率與中國的經濟增長——實證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3]Feldstein, M.,Horioka,C.Domestic Savings and International Capital Flows[J].Economic Journal ,1980,90(358).

[34]Obstfeld, M.,Rogoff,K. The Six Major Puzzles In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Is there A Common Cause?[R].NBER Working Paper ,No.7777,2000.

[35]李揚,殷劍峰.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的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和中國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5,(2).

[36]Modigliani, F. ,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

[37]Horioka,C.Y.,Wan,J.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in China: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2007,39(8).

[38]Ma, G. ,Yi,W. Chinas High Saving Rate: Myth and Reality[R].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Working Paper,No.312,2010.

[39]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

[40]Skilling, D. Home Is where the Money Is: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Savings[R].The New Zealand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1,2005.

[41]賴德勝.使改革紅利更好地惠及全體人民[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

(責任編輯:劉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丁香在线观看| 99久视频| 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20|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欧美人人干| 深爱婷婷激情网| 色综合中文|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JIZZ亚洲国产|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 国产黑丝一区|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97av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影院一区|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亚洲啪啪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毛片|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成人综合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一级福利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人人永久免费|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高清色本在线www| 青青青国产视频|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中国一级特黄视频| 国产资源站|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区|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99re视频在线|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在线观看无码av免费不卡网站|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欧美精品高清|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欧美精品高清|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网址|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欧美h|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AⅤ色综合久久天堂AV色综合| 亚洲啪啪网|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熟妇无码人妻| 99精品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7|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一级毛片|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