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華文流散文學是否具有本體性?若有,這本體性是什么?中國學界對華文流散文學越來越關注,但是在研究視角與方法上,不少人還是存有兩個盲點:一是過度地聚焦在新移民文學,二是單一的中國視角。華文流散文學在創作與文本體制上至少具有四個本體特征,即視點的邊緣性、身份認同的流動性、文體的混雜性及意識形態上的抵抗性。這些本體性不能只從單一中國視角去解讀,必須同時掌握在地話語與文化語境,以及創作主體的生存環境與條件,才能進行更完善的解讀,歸納出合乎流散模式的深刻意涵。
關鍵詞:流散;單一視角;邊緣;流動;混血;抵抗
中圖分類號:I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4)4-0078-08
一、華人散居者(Chinese Diaspora)
華人具有超過百年的移民史,至今約有五千萬的華人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華人的足跡,用今天的流散(Diaspora)概念來看,華人確實已經崛起成為最大的散居族裔之一。所謂的散居者,一般的定義是“在某個國家出生但定居在其他國家的人”,①當然也必須包括他們的后代。
無論如何,對華人流散的研究,遲至1990年代中后期才逐漸啟動。最早從理論與個人經驗上去闡釋華人的流散性,是旅美華裔學者周蕾(Rey Chow)。她的成名作《書寫族裔散居》與《寫在家國以外》陸續出版,除了客觀地批評西方對中國的絕對視野之外,也主觀地講述了她個人作為香港人在身份認同與文化屬性上的迷失與追尋,引起海外學人的濃厚興趣。接著海外華人研究權威學者王賡武開始重新反思“華人散居者”②的概念與內涵,與過去他慣用的“華僑”“華人”等概念的區別。雖然在觀念上他還是認為運用“華僑”(僑居者)、“華人”(定居者)的稱述比較恰當,但是他也可以接受“華人散居者”這概念,來指稱分散于中國以外的華人社群。他在《單一的華人散居者?》中也不忘提醒,流散研究必須避免掉入一個單元的闡釋怪圈中,必須從多元的向度切入進行具體研究。③
無論如何,華人散居者這概念,到了1999年后才具有標志性的轉折。過去關注華人散居的現象主要還是華裔學者,但是在這一年澳洲國立大學成立了“中國南方散居者研究中心”,以中國散居者為對象進行專門研究。這是西方第一所類似的研究中心,標志著西方學界也開始關注與承認華人作為散居者的現象與實質,以及對它進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換句話說,華人流散的研究,正式躍升為全球流散研究的一個支脈,在最早的流散猶太和晚近的流散黑人研究之外,崛起成為另一股流散研究的新版圖。
流散文學的廣義就是散居者所創作的文學,例如華人散居者所創作的便稱為華人流散文學,這概念的外延幾乎相等于海外華文文學。當然,流散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書寫類型,它又具有特定的內在屬性,它具體地表現了創作主體的身份認同的流動、文化屬性的搖擺、生存處境的漂泊流離、居住國與祖籍國的雙重經驗,等等。此外,在文本體制上,喜歡運用似是而非、虛實相間、散漫漂游的文字,專愛漂泊不定的意象,文本結構上多趨向斷裂、碎片、無終結等趨向。
對于華人流散文學的研究,個人認為海外學者與內地學者不應再各自表述、畫地為牢,而必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才能產生更周全與切合實情的研究。內地的流散文學研究起步得稍晚一些,大概是新世紀初才引起關注,但馬上就成為另一個被追捧的學術熱題,特別是在2004年和2005年之后。我本身特別感興趣的是,內地并非華人散居者所生活的土地,內地作家所書寫的文字也不能算是流散文學,但是為何這論題會引起學人的濃厚興趣呢?他們是把流散文學作為一個觀探點,來審視中國軟實力是否也像經濟實力一樣能在全球擴張呢?或者是出于一種民族的感情,要知道百年來出洋并在異國他鄉生活的同胞以及他們的后裔的生活實況;抑或是一種學術風潮,讓許多苦于沒有其他論題發展的學者,能夠在這課題中找到自己的學術資本?④
抑或內地學者是否想要借助華人流散文學的研究,抵抗西方對中國的負面想象或進行“妖魔化”,即華文流散文學研究成為一種中國與西方文化較力時在場外為中國加油打氣的啦啦隊?又或者如王寧所講的,華人流散寫作,尤其是用英語作為媒介的華裔流散寫作,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推進了中華文化和文學的國際化乃至全球化進程,使得中華文化也像歐洲文化和美國文化一樣變得越來越具有全球性特征。⑤換句話說,華人流散文學的研究,成為中國軟實力向全球擴充的先鋒或輸送管道之一。若是如此,流散文學研究再一次成為中國影響論的附庸品,而流散文學也就失去其本體而陷入王賡武所最不欲見到的單一闡釋研究的宿命。
二、流散文學與海外華文/人文學
海外華文文學(特別是“海外”這一詞)是一個以中國為坐標的文學統稱概念,是專指中原本土(有時也包括臺港澳)以外的華文文學,是散居于海外的華人在他們各自的居住國所發展起來并至少具有母土與居住國(有些還涵括第三國家)雙重特質的文學,如馬華文學、新華文學、美華文學、加華文學、歐華文學等。⑥由于流散必須要離境才能產生,在中國大陸土壤所寫作的文學非屬流散文學,因此流散文學的研究對象自然就落在海外華文文學的身上。這就不難理解為何流散文學會與海外華文文學緊密掛鉤。我們可以從幾次的大型研討會中去觀察這微妙關系。第一次把流散文學列入會議議題的是在山東大學威海校區舉辦的第13屆世界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當中除了分別由趙毅衡與張錯寫得很精彩的兩篇論文之外,還有黎湘萍所主催的“離散文學圓桌會議”,頓時炒熱了這論題。
在比較文學專業的會議上,也前后有兩次把這論題列入會議議題。第一次是2005年8月在深圳召開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8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次是2011年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辦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10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兩次大型會議的其中一項分組議題皆為“流散文學與海外華人文學”,足見大陸學界對流散論題的重視。與此同時,流散文學把“中國現當代文學”、“海外/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比較文學研究”及“文藝學”這幾個學科結合起來。而實際上中原本土并沒有流散文學的生產,因此必須從海外華文文學的疆土中去追尋流散寫作的情境,因此這必然會產生學科的交際與區域結合的研究傾向。正如王寧所說:流散文學有較明顯的跨文化性,涉及兩個或以上的文化傳統,列入比較文學領域是恰當的。⑦
流散文學研究隨著后殖民與后現代文學的列車很快成為一個學術熱點⑧,但它的理論架構與肌理仍然是在建構中,處于流動的狀況,尚未扎實生根,這當中的落差是不容忽視的。在中文/漢語的流散文學研究,更是全球流散文學研究的一波后浪,沖到岸上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形態還是無法斷定的,會不會只是一陣短暫的泡沫,這需視我們以怎樣的態度與觀點去看待這項研究了。內地的流散學者選擇了結合流散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是一項可取的方法,因為流散文學的研究離不開祖籍國(Homeland)與居住國(hostland)⑨這兩個文學場域。無論如何,從我個人的主觀觀察,發覺不少內地學者對流散文學與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存在著兩個盲點:
第一是過度集中在對歐美新移民文學的研究,逐漸忽略了其他有更悠久文學史進程的華文文學,尤其是東南亞華文文學。
大陸學界近十年來的對新移民文學的研究超多,這當中有著許多內外的因素。新移民文學作為第一代移民,對故土懷著深刻的記憶,多寫大陸生活的追憶與反思,較便于評論家所解讀。再來,內地學界一般有“西風壓倒東風”的風向標,對西方總是抱著一種欽慕與崇敬的心理(或反過來敵對與仇視的心理),對新移民文學的研究也同時成為了解西方,特別是從自己民族的視角去看西方的一種手段了。再加上新移民作家具有較強的“反攻大陸”的目的性,在居住國與大陸的往來頻仍,活躍于內地文壇與學界,相對于較含蓄與保守的東南亞文壇,新移民文學能夠很快在這十幾年在大陸掀起熱潮就不難解釋了。
對于相對穩定的東南亞華人社群,內地新一代學者或許是無法完全掌握當地復雜的政治生態與社會歷史變遷,以及發展至好幾代后的華裔心理與思維,因此有逐步的撤離的跡象,或者輕描淡寫地帶過。無論如何,由于新移民作家一般都是在1980年代末或1990年代初之后才移民到歐美地區,屬于第一代海外華人寫作,只能進行共時性(synchronic)研究。東南亞除了擁有第一、二代移民,還有第三、四代作家也嶄露頭角,可以同時進行共時性與歷時性(diachronic)的研究,勘察的視野相對廣闊,同時可進行比較性的研究,即對不同輩份與年代作家的研究,如戰前、戰后及獨立后;或殖民時期、后殖民時期;或前現代主義的(pre-modernist)、現代主義的(modernist)及后現代主義的(late/post modernist)研究等⑩。實際上,對東南亞華文文學的研究,前輩學者如陳賢茂、饒芃子、黃萬華等已經有所積累,沒有繼續再推進誠屬可惜,肯定無法掌握流散文學的全貌。
第二個盲點是一切以中國(文化)為出發點與唯一的視角,而無法更好地建構某種跨國越界的理解。
在這樣的觀照下,海外華文文學只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延續或海外版,是大中華文學的支流與海外詮釋。雖然在理智上往往會認可華文文學的獨特性,但是在潛意識中卻很難跳脫中國中心論的窠臼。對流散文學的研究也好,或者對華文/華人文學的研究,一般只作為中華文化/文學在海外的接受與傳播的探討,特別是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中國在不斷擴展她的軟實力時,海外華文文學正是可以作為擴展軟實力與審視這股軟實力運作的一種測量器。我試舉王寧與錢超英這兩位在流散文學理論建設中較有看法的學者,他們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掉入這樣的闡述模式中。王寧的《流散寫作與中華文化的全球性特征》,雖然意識到流散文學具有全球與邊緣的雙重特征,但是他的主要觀照點與所倡導的學術研究方向,還是較聚焦在如何從流散文學去窺視中華文化及漢語的全球化趨向。{11}錢超英在《流散文學與身份研究》中,抓住了流散文學的重要命題——身份焦慮,并建議從歷史的維度、社群的維度以及審美的維度探入這視角,前兩者仍然跳不出過度強調中國移民史的視野。不過,在審美維度中則提出了越界與跨文化的對話,承認海外華文文學有其不同的生成變革與審美情趣{12},但并沒有明確地提出應從海外個別語境與多元視角去掌握這種審美性的區別。
這樣的單一視角往往消解掉海外華文文學的本體性,海外華文文學在不具有本體性的情境下,往往只發揮功能性的作用,依附在大中華的主體性之下。這樣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只執一端而不及其他,對研究對象具有高度的選擇性,同時由于沒有海外散居者的在地知識,對海外華文文學發生的場域沒有進行深刻的理解,造成以偏概全的闡釋暴力。在這方面,克利福德·吉爾茲(Clifford Geertz)對在地知識高度強調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內地學者所借鑒,以避免滑入與西方中心主義相似的中國中心主義的偏見中。
個人也不太認同趙毅衡在談海外文學時,極端地強調它的“文化中國”屬性:“中國文學,不只是中國的文學,而是“文化中國”的文學。而文化中國的版圖,就是使用中文的范圍。因此,中國文學,就是“中文文學”,作者的國籍血統籍貫住處經歷等,一概是其次的事。”{13}趙的看法顯然是欲把海外華文文學歸入中國文學的譜系之中,使其獲得正統的“中文文學”的地位,而非庶出的“華文文學”身份。趙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個人覺得,過于強凋“文化中國”的特征,往往又掉入了單一的視角中,看不到華文文學在各個國別區域中,中華文化與當地文化的對恃、沖突、撞擊,以及在這樣的局勢下所產生的微妙張力。個人認為應把華文文學的研究置于文化中國與居住國文化的雙平臺上去審視,很多時候海外寫作主體對抗當地文化的霸權而祭出文化中國為抵抗資本,因此對居住國文化政治生態的考察也就不可小覷了。
為了使華文流散文學的研究臻至另一個更高的境界,內地學者除了習慣性地從中原/中心視角去思考華文流散文學,他們也必須理解海外華文/人文學所具有的本體性,我將在下文從東南亞華文文學,特別是馬華文學作為引證談這種本體性的具體蘊涵。如果漢語文學的研究者期望看到華文流散文學的研究能夠與其他語種的流散文學研究并駕齊驅,中華圈的學者必須與海外學者并肩合作,從理論到實踐、從過去到當下、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個別、從虛構到現實、從中國到個別國家{14}的人文、政治、社會、文學生態的具體考察,如果我們愿意進入更細膩的思考,就不難結出真正的成果來,甚至可以成為其他語種流散文學研究的參照。
三、流散文學的本體性
我這里所謂的本體,是指流散文學所具有的內在生命特征,即它內部所涵涉的身份、文化、審美與意識形態等的特質,必須從其內部話語、創作主體的生存情境與居住國的地域與文化生態去勘探才能洞悉,而純粹只從外部去審視是無法獲得其要義的。易言之,若一味只從中原語境或文化中國的視角去探尋,只能見其外貌,卻無法窺觸其內核,因此任何外部研究必須結合內部探研,才能夠真正掌握其獨特性。
個人認為,要探入華文文學的本體性,可從兩個層面去著手,一是從創作論這條線索切入,即從創作主體的創作傾向與心理特征去窺視。這方面趙毅衡曾進行過頗有見解的歸納:1. 海外華文文學創作有著較高的“純潔性”(純粹為寫作而寫作);2. 海外華文文學創作的多元性;3. 海外華文文學創作的“人格分裂”(文學創作與現實處境的悖離);4. “漂泊”是海外華文創作的母題;5. 海外華文創作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精神張力。二是從作品/文本論入手,揭示海外華文作品內部的普遍特征,輔于形成這種特征的個體與社會情境。
海外華文文學研究者一般喜歡引用周策縱曾經作出的一段總結,即海外華文文學(特別是東南亞文學)是具有雙重(甚至多重)傳統的,即有延續自中國古典與現代文學的中華傳統、有從居住地社會與文化情境所發展起來的本土傳統、也有從西方世界所借鑒而來的西學傳統。多元傳統的重疊與融合繪制成異彩紛呈的文學風景。{15}個人以為,周先生所提的三個傳統可說是建構海外流散文學本體性的文化與美學資源,這是所有研究海外華文文學者必須具有的先見,在這多元構成的文學結構中,相應的須以多元視角的研究向度去詮釋它的深刻意涵。
另外,陸士清以馬華文學為論述對象,提出了海外華文文學本土傳統的五個特點也是值得關注的。這五個特點基本上與趙毅衡互相呼應,從創作主體的視角為出發點:1. 在國家認同方面已認同居住國;2. 在價值認同上與中國人不完全相似,特別是以維護居住國利益為優先;3. 擁抱所生存的土地,珍愛在居住國的事業發展;4. 與中國人有不同的追求與夢想;5. 是自然風土與人文環境的不同。{16}
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聚焦于創作主體與文體特征的考察,我把流散文學的本體分成四個層面:(一)在敘事視角上的邊緣性;(二)在身份認同上的流動性;(三)在文體建構上的“混雜性”;(四)在意識形態上的“抵抗性”。
(一)邊緣性
華文流散文學的邊緣性,在于文本敘述視角的邊緣性,它們即不會選擇大中華的視角,也不會從純粹的在地土著視角去書寫,而往往是超越中國與在地之外的第三視角,甚至無固定視角。這種視角相對于中華或在地來說,都屬于邊緣,甚至是雙重邊緣、多重邊緣。這種邊緣的觀照經常使文本敘述有著很特殊的開展,甚至不斷地變換視角,使文本結構傾向于零散化、個體化、不統一、不協調等特征。
對于海外華人來說,離開母土,不管是先輩先行或個人的選擇,這種行為本身似乎就是一種“原罪”,而這種“原罪”與基督教所描述的人離開上帝的光景一樣,后果就是漂泊流離,永遠找不到精神的家園。海外華人帶著先在的原罪,不管是出于被迫或自愿,他們的位置總是邊緣的,既有擠不進中心的無奈,也有不愿進入中心的自在,在無奈與自在當中形成了文本內部的張力與對話。
所謂的雙重邊緣,一方面是作為漢語語系的文學,他們無法真正被中原接受為漢語文學的正宗,例如海外華文文學在內地的學科設置上無法被列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或相等的學科,也無法被接納競逐內地最高級別的茅盾文學獎等。另一方面,它作為一個國別文學,也無法被接受成為居住國的主流文學。以馬華文學為例,她沒有被接納為國家文學,而被官方定位為族群文學,因此無法享受官方的資源、支援或禮待。這種雙重邊緣往往非常孤立無援,而處于中心位置的中原學者與作家是難以體會的。因此,不能只從單一的中華視角去理解這種邊緣性,而必須從文本產生的不同地域、國別及在地文化的語境去探勘與詮釋。
邊緣的敘事視角與中心的話語不同,因為中心經常只有一個,就如圓圈里那唯一的中心點,反之,邊緣可以處在中心以外的任何一個/多個分散點,因此邊緣的視角總是變換不定、不按理出牌、聲東擊西、隱蔽性高。不同地區的華文文學,邊緣的敘事策略也有區別。一般來說,新移民文學總喜歡從海外人對現實大陸生活進行不同反思與批判;反之,東南亞華文文學比較深入虛擬的古典情境,例如1970年代以溫任平溫瑞安兄弟為首的天狼星詩社與神州詩社的創作,與旅臺馬華作家李永平的成名作《吉陵春秋》。馬華文學由于和內地生活脫節,鮮少介入大陸的現實社會生活。另外,在同一國別文學中,處于不同年代的文本,邊緣性策略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獨立前的馬華文學,基本上以左翼文學去批判殖民統治與資本霸權;獨立后,面對土著民族國家的霸權,他們又選擇以現代主義的烏托邦美學或后現代的玩世不恭與嬉戲調侃蔑視霸權者。
再者,用非漢語書寫的流散文本,不管是以居住國語言或通行的英語寫作,他們的位置更加邊緣。在馬來西亞,有華裔馬來文學與華裔馬英文學。這類文本中的中國傳統相對稀薄,但里頭的身份認同與文化沖突更具張力。他們或許有更強的國族認同,但經常又在殘酷的種族政體下遭受排擠和壓抑。同樣的,英文書寫在馬來西亞也不被接納為國家文學,至今仍未有任何一位華裔馬英作家可突破這道魔咒。同樣的,華裔馬來作家雖然有些曾經獲得東南亞文學獎,如林天英(Lim Swee Tin),但是尚未有人染指國內的國家文學獎。這種被邊緣化的境遇,很少讓他們重新去召喚祖輩傳統,即走華文作家的藝術道路,因為他們對這傳統并不熟悉。他們通常會走向西方,再移民到西方國家如澳洲、英國或北美,如目前在美國有一定名氣的林玉玲(Shirley Geok lin ling)及在英國贏得文學大獎的年輕作家歐大旭(Tash Aw)。因此當我們分析他們的作品時,這種多重的邊緣性必須作為先在的認知,才能真正理解他們作品的復雜性與深層意涵。
(二)流動性
華文流散文學作品的流動性表現在文字的飄忽不定、身份的流動變化、意象的游離漂移、結構的斷裂零散等。具體來說,此類作品喜歡運用似是而非、虛實相間、散漫漂游的語態,如“流放是一種傷”、“由島至島”、“不如歸去”、“流離失所”、“異國他鄉”、“漂移國土”、“狂歡與破碎”等;專愛漂泊不定的意象如白云、風信子、浮萍、吉普賽人、無根、故土、故鄉、家園、浪子、海水等。文本結構上多趨向斷裂、碎片、有頭無尾、有尾無頭甚至無頭無尾等。流動性可說是流散文學很獨特的文體形態。
霍爾(Stuart Hall)在其最著名的一篇論文“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17}(文化身份與族裔散居)中提出,身份認同并非一次性完成或者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種持續性的建構。這句話非常適用于流散族裔,似乎是開啟了流散文學研究的可能。流散族裔既然離開了母土或祖籍國,他們的身份認同、文化認同、國籍認同等,也就處于開放與流動的狀況,不會像生活在祖籍國的人們那樣從一而終。
旅臺馬華學者張錦忠觀察到很多海外華人的“再離散”現象,這種描述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我們可以舉很多例子,海外華人落腳在某個地方之后,并非就從此落地生根,終此一生。他們或者他們的子孫過后又可從那個地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從這個國度移民到另一個國度,從這個區域遷移到另一個區域。同樣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一再上演的“落葉歸根”劇目,華人流散族裔又從居住國回歸到母土,在內地稱為“海歸”,當然“海歸”群中以新移民居多,像東南亞地區的第三、四代以后的華人回歸的例子不多,但比較特殊的現象是,在馬華的創作群體中,選擇留在臺灣定居的現象卻很常見,例如林綠、陳鵬翔、李永平、李有成、張貴興、張錦忠、林建國、黃錦樹、陳大為、鐘怡雯等,在臺灣形成了一股相當有實力的馬華寫作與評論兵團。
就以李永平與張貴興為例,他們雖然沉潛在臺灣已相當長久,也選擇加入臺灣籍,照理他們應該完全以表現臺灣的經驗為主軸。但是,他們或許曾以婆羅洲青年的身份步入臺灣文壇,也曾嘗試走純粹臺灣化/中華化的路子,但好像走得并不太遠,最后還是選擇重返婆羅洲,如李永平熱情地追尋婆羅洲的童年與青少年記憶,同時借著婆羅洲書寫來進行生命的懺悔;張貴興則以狂歡式的文字重構婆羅洲雨林的神話與傳說,用魔幻的技巧來揭示雨林的原欲與華人的歷史足跡。李、張二人不只同時涉入婆羅洲書寫,也若隱若現地呈現了臺灣的場景,或者作為對比參照、或者作為故事的過程與延續、或者作為敘述的內外線索,這樣的雙重場景是一種重要的隱喻策略,折射出他們的由島至島的雙重認同。李永平曾自我表述說,臺灣與婆羅洲在他手上秤一秤,竟然分不出孰重孰輕。張貴興雖然已經在臺灣定居了很長時間,但是他仍然幻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回到婆羅洲,在拉浪江畔買一塊地搭建一間自己所喜愛的居所。
李張二氏不管在美學的選擇上或生活的抉擇上,都是典型的“再流散”的例子。他們的祖輩從唐山漂洋過海落腳在婆羅洲,他們這一輩離開婆羅洲再流散到臺灣,但是不管是他們的創作或他們個人的意愿,都仍然想象著/回憶著本身的原土原鄉,但他們最后是否將會回歸婆羅洲,還是繼續定居在臺灣,這連他們自己也迷茫了。因此,正如趙毅衡所說的,“漂泊”是海外華文文學的母題;“尋找”也是,流散文學更是不斷在“漂泊”與“尋找”、祖籍國與居住國、繼續流散或回歸故土,這一連串的拷問,這一系列的矛盾與沖突,成為流散文學的美學張力。
(三)混雜性
海外華文文學不只延續了多元的傳統,更重要的是這些文化資源在文本中呈現為混雜的文體特征,這種混雜(hybridity,也可稱為雜交、混血)的形成,是各種文化話語與形態在文本里撞擊、沖突、互動、收編、交匯、融合等,進而互相涵涉對方,最完美的例子是創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體模式。
華文流散文學的混雜性這論題,我曾以馬華文學為個案寫了好幾篇專文討論。{18}實際上,華文文學的混雜性,與后殖民文學消解殖民余緒的高貴性有些不同,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多元文化的的撞擊與磨合所形成的。流散文學不只流連在祖籍國與居住國之間,也踟躕在祖輩文化、土著文化及西方文化之間、現實與幻想之間、當下與遠古之間等,寫作主體也具有多重身份與經驗,因此它的形式肌理無可避免是混雜的。易言之,創作主體的文化混血直接形成了文體結構的混雜。例如湯婷婷的《女勇士》,就是一種混雜體,創作主體徹底的美式教育加上從長輩口中聽來的祖輩故事與傳說,使她融合了現實與虛構、自傳與傳說、真實與想象、當下與遠古等。
王寧對流散文學的混雜性形成有過精彩的描述,“我們在閱讀流散作家的作品時,往往不難讀到一種矛盾的心理表達:一方面他們出于對自己祖國的某種不盡人意之處感到不滿甚至痛恨,希望在異國他鄉找到心靈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其本國或本民族的文化根基難以動搖,他們又很難與自己所定居并生活在其中的民族國家的文化和社會習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埋藏在心靈深處的記憶召喚出來,使之游離于作品的字里行間。由于有了這種獨特的經歷,這些作家寫出來的作品往往既超脫(本民族固定的傳統模式)同時又對這些文化記憶揮之不去,因此出現在他們作品中的描寫往往就是一種有著混雜成分的‘第三種經歷。”{19}雖然王寧的這段描述比較適用于新移民文學,但也勾畫出東南亞華文文學的某些特征,特別是那種“第三種經歷”的混雜身份。趙毅衡把這“第三種經歷”的書寫稱為純粹寫作,我把這種具有著混雜成分的第三經歷寫作稱為文學混血。
流散文學的混雜性還在于多重文化的沖擊與融合。身在海外,即便對大中華再怎樣的孺慕,要建立純粹的、原汁原味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也是本土化之后的中國性,存在著融合本土與母土的形式肌理。反過來,有些文本雖然只表現著異質的色彩,并沒有顯著的中華表現,但是再怎樣本土化的華文文學,還是難以完全盡掃華夏的余輝,包括現代性意味較濃的文本,隱隱約約仍然有著傳統文化的遺留,這或許正如榮格所講的集體無意識吧。
華文流散文學的混雜性正是來自于族裔傳統和異質文化(本土的或西方/現代的)的碰撞與融合。中國性與異質色彩的互相滲透應是文本建構的閃光點。不管在大陸或臺、港,不論是在戰前或戰后,包括在大陸改革開放之后,都在努力吸收異質色彩,無論如何這過程與海外華文文學的方式不盡相同。海外華文文學的異質性是預定的,由外在的力量強加給它的,飽含被動與無奈。反之中國文學的異質性,很多時候是創作主體為創造創新性而主動向外求索,帶著較多的能動性與自由意志。
馬華文學除了吸納現代性之外,與中原文學最大的不同是馬華本土性,不管是外在的蕉風椰雨、熱帶雨林、奇卉異獸、熱帶水果、少數民族,或者社會歷史內涵的援華抗日、馬共斗爭、華教運動、五一三排華事件、茅草行動、族群關系、馬來文化霸權等,研究馬華流散文學不能不重視這些具體因素,它對文本混雜性的構成具有關鍵的影響。
文本的混雜性開拓了文體上的創新,正如王寧所言,“正是這種介于二者之間(混雜)的‘第三者才最有創造力,才能夠同時引起本民族和定居地的讀者的共鳴”20
(四)抵抗性
海外華人所處的邊緣處境,甚至是雙重邊緣或多重邊緣的無奈與遭遇,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了抵抗的意識。從居住國的的角度窺視,是對不平等、不公正的土著話語霸權的抵抗。我曾在《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中運用了大量的文本實例論證了隱蔽在馬華各種書寫類型背后的政治抵抗,是對土著當權者文化霸權的回應。{21}
除了抵抗本地的土著精英的霸權,海外華人創作主體為了建構本身的審美主體性,有時也抵抗母體文化的壓抑。從中國中心論的視角看,海外文學是中國文學的支流或海外版,在這樣的視野下,海外華文文學是不具有主體性的。她只是內地學者研究流散文學的對象,或者是作為透視中華文化在海外的接受與傳播的一扇窗戶,以了解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軟實力,或作為中國移民史的一個注腳。海外華人研究權威王賡武曾經細膩地描述說:中國仍然抱有一個希望,最終把所有海外華人視為僑居者,是中國大家庭的成員,他們的忠誠與愛國主義在切實需要時是可以指望的。{22}
但是,在許多海外學者及創作主體的立場中,為了建構華文文學的主體性及獨特性,就不能對中國文學與文化過度依賴,凡是以中國審美標準馬首是瞻,過度陷入文化中國的鄉愁或成為中國的海外注釋,都是主體性建構的障礙。馬華文學界對這方面的反應最為敏感與強烈。原籍馬來西亞但卻有多重身份的王潤華最早從后殖民主義思維對左派現實主義文學的評論時,便指出過于依賴中國作家或中國美學的供應,難保中國文化最終也可能演變成一種文化殖民主義。過后,幾位旅臺作家與學者,尤其是林建國、黃錦樹及張錦忠,在批判天狼星詩社與神州詩社文化鄉愁的余緒時,甚至提出馬華文學必須向中國斷奶,這樣才能更好地建構本身的獨特性。雖然這樣的激進觀點不完全獲得文學界的認同,但是它卻也反映了一部分,特別是新生代作家與學者的思維,因為第二、三、四代華人已經不像第一代華人那樣具有強烈的中國情結。無論如何,由于受到居住國政府的邊緣化,中華文化往往被召喚成為安慰創傷情感的精神資源,中國文化又戲劇性地成為抵抗土著霸權的話語資本,這又是無法完全擺脫中華文化的緣由,與中華傳統形成微妙的糾葛。{23}
趙毅衡提出了“純粹的寫作”,來解說流散文學的產生是非常具有洞見的看法:“不是中國文學需要海外兵團的寫作,而是海外作家需要寫作才能生存下去。只有完全獻身于藝術的人,才能推擋母體文化與借居文化同時施加的壓力”{24}解釋了海外華人在母體文化的接受上,不管是出于護根或抵抗動機,都不是一種自然的延續,與居住國文化的強加于己身如出一轍,只是方式上的差別。處于這樣的兩面壓抑的情況下,海外創作主體唯有借著創作來逃離生命本質被異化,如此而走向更純粹的寫作,完全不同于居住國文學與中原文學,正是這樣,海外華文文學往往創造了很另類的文學風格。
四、余論
以上所談的華文流散文學的本體性,主要解釋它的創作心態與文本內在的形態與結構,以及形成這樣的本體性的文化、歷史、地域等因素。本體性不能純粹只從文本中去揭示,而必須深入到創作主體的實際在地語境與生存體驗,以及他們對國別文化、政治生態、族群關系、風土民情等的微妙聯系,才能全面與精準地對流散文學進行詮釋。
為避免以單一視角作為絕對的詮釋法則,個人倡議一個吸納與參照多元視角的交叉闡釋的方法,任何研究若能夠同時融會以下四種闡釋觀點,將能對流散文學甚至海外華文文學的研究產生積極的推進作用:一、來自同國別/區域的學者如何闡釋他們的作品與文學(包括那些激進的觀點如斷奶論);二、其他海外華裔學者如何理解不同國別/區域的文學(如美國的王德威如何看待馬華文學、理解馬華文學);三、中華圈的其他地區(如臺港澳)如何解釋馬華文學,如陳芳明、李瑞騰等如何看待旅臺馬華作家的創作;四、大陸的學者如何理解馬華文學,包括早期的陳賢茂、劉登翰、黃萬華、陸士清等以及新生代學者如劉俊、劉小新、蕭成、朱文斌等。
流散文學作為海外華文文學一種新的寫作類型,承載著許多華文文學生命所難以承受的重。在這充滿門戶之見的中文學術領域,流散文學的研究突出地召喚著我們的對話與交叉詮釋。從內地學術的觀點來看,由于并沒有生產流散文學,必定得以海外文學為研究對象,而研究過程是否繼續堅持單一視角,還是越界參照海外學者的闡釋觀點,將決定流散文學能否在內地更有學理化與精準周全的開拓。從海外的學術研究立場來看,流散文學也必然深入到對傳統文化與母土鄉音的分析中,純粹從國別或區域作單一的詮釋,而忽視內地學者的觀點,也無法擴展研究的向度,最后也容易掉入闡釋的循環而無法超脫出來。個人認為是時候我們進行更坦誠的對話,調度學術分工并建立親密的伙伴關系,為提升流散文學的研究厚度,甚至對整體華文文學研究的拓展注入更多元的養分。
① Michel Beine, Frécdéric Docquier. ?覶a-lar ?魻zden,“Diaspora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msterdam: May 2011. Vol. 95, Iss. 1;p.30.
②③{22} 王賡武著,趙紅英譯:《單一的華人散居者?》,《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999年第3期,第8頁;第8頁。
④{12} 錢超英:《流散文學與身份認同——兼論華人華文文學闡釋空間的拓展》,《中國比較文學》2006年第2期(總第63期),第79頁;第77-89頁。
⑤⑦{11}{19}{20} 王寧:《流散寫作與中華文化的全球性特征》,《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第4期(總57期),第12頁;第6頁;第2-14頁;第9頁。
⑥{16} 陸士清:《世界華文文學雙重傳統問題淺議》,復旦大學“馬華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年1月9-10日。
⑧ 有學者認為是寄生理論(parasite theory),依附在后殖民與后現代理論之下,本身沒有它的理論主體,這是可以延伸討論的課題。
⑨⑩ Sudesh Mishra,“Diaspora Criticism”, Julian Wolfreys, ed. 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the 21st Century,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2, p.16; p.14.
{13} 趙毅衡:《倉頡之后何以鬼神夜哭?》,《今天》2000年第三期,哈金專輯代前言。
{14} 筆者不太認同錢超英所說的,華文流散文學應作為一個整體,而非國別來看待研究;個人認為,整體雖然重要,但國別研究也不能忽視,兩者相輔相成,才能開拓出豐碩的成果。
{15} 王潤華:《越界跨國文學解讀》,臺北:萬卷樓2004年版,第412-413。
{17} Stuart Hall,“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Nocholas Mirzoeff(ed), Diaspora and Visual Culture: Representing Africans and Jew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0, p.25.
{18}許文榮:《混合的肉身在文學史中的游走——論馬華文學混血及其他》,《中國比較文學》(上海),2009年第3期(總第76期),第90-105頁;許文榮:《馬華文學中的三江并流》,《思想文綜》(廣州)2007年第10期,第260-277頁;許文榮:《如何文學,怎樣雜交》,《現代中國文學》(臺灣)2005年第八期,第101-136頁。
{21} 許文榮:《南方喧嘩:馬華文學的政治抵抗詩學》,新加坡:八方出版社2004年版。
{23} 許文榮:《馬華小說和詩歌對中國文化的背離與回望》,《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總一九九期),第81-88頁。
{24} 陳涵平:《邊緣的視角—趙毅衡論海外華文文學》,《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年第3期,第40頁。
(責任編輯:張衛東)
Abstract: Does diaspora literature in Chinese have its essence? What is it? Chinese scholars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diaspora literature in Chinese, but in research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here are still two blind spots: too much attention to new immigrant literature and a single Chinese perspective. There are at least four essential traits: marginality of perspective, mobility of identity, stylistic hybridity and ideological resistance. Therefore the knowledge of local discourse and cultural context, and of the writers living condition will better our interpretation and induc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aspora mode.
Key words: diaspora, single perspective, margin, mobility, hybridity, re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