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復雜多樣的代際差異

2014-11-05 01:02:17池雷鳴陳涵平
華文文學 2014年5期

池雷鳴++陳涵平

摘要:文章以北美新移民文學為背景,在比較中展現出華文新生代作家郁秀和王蕤在各自小說中體現出來的某種新變,以彰顯復雜多樣的代際差異,即年輕一代移民們獨特的異域體驗、平和的物質心態、平等的差異認知以及超越“中西”視界的追尋與自審。

關鍵詞:郁秀;王蕤;北美新移民文學;代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I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5-0108-06

郁秀、王蕤都出生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被稱之為北美新移民文學中的新生代作家。郁秀的代表作品有《太陽鳥——我的留學我的愛情》、《美國旅店》、《不會游泳的魚》等,王蕤則以《哈佛情人》、《紐約舊事》、《相聚歐羅巴》等作品享譽華文文壇。她們的小說都以美國華人移民或留學為背景,應是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一部分,但在與查建英、嚴歌苓、張翎等這些生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作家的比較閱讀中,可以發現較為明顯的代際差異特征。對這種代際差異的發掘,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美國華文文學的發展脈絡。

一、郁秀:展示新生代移民平和、

平等的異域體驗

郁秀筆下的主人公移民時的年齡都較小,比如《美國旅店》中的宋歌赴美時年僅十二歲,《不會游泳的魚》中雙胞胎兄妹海海、丁丁的年齡是十五歲,《太陽鳥》中天舒赴美留學也就是二十歲(和郁秀赴美時的年齡相近),也就是說,整個美國移民背景參與了主人公們的成長,成為了他們走向成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這一年齡階段移民群體的關注,目前在新移民作家中并不多見。郁秀選擇這個特定的年齡階段,除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之外,或許與其創作期待視野中的隱含讀者大有關聯。在《美國旅店》和《不會游泳的魚》的封面介紹中,都出現了這樣的廣告語:“你不一定讓你的孩子去美國,但是你應該讓你的孩子讀讀這本書。你如果要讓你的孩子去美國,你應該和你的孩子一起讀讀這本書。”也許這是傳媒時代的一種營銷策略,利用郁秀在國內的成名作《花季雨季》的青春因素,來迎合出國潮中父母和孩子的閱讀期待。但對于一個作家而言,這種商業上的模式化操作有可能使作家走進創作瓶頸。如果說《太陽鳥》讓我們聽到了新移民文學中青春的聲音,那么《美國旅店》就是一首新移民文學中的青春之詩,而《不會游泳的魚》則更像一本背景置換的美國版《花季雨季》,仍然是一本成長類的青春讀物。但,不管怎樣,在當代中國持久不衰的出國潮中,的確存在著小留學生隊伍,他們的留學經歷、移民感受,必然會帶有他們成長時代的烙印,在新移民文學中,這一領域也的確鮮有人發掘,從這個角度而言,郁秀的意義是不可忽視的。

1. 平和的“物質”心態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如火如荼以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東西方物質層面的差距越來越小,尤其是對于1990年代中后期的獨生子女而言,不大可能再次出現上一輩移民作家筆下的“天堂”美國。在查建英的中篇小說《叢林下的冰河》中,當“我”發著高燒“36個小時一口飯沒吃,餓得眼冒金星,連腸子里的苦水都吐干凈了,還在干嘔”時,美國所預示的神圣意義,填充了“我”所掏空的一切,“第一眼看見美洲大陸綠悠悠的影子,渾身上下的病倦疲軟就一掃而空。第一腳踏上美國土地,就口鼻清爽,行走如飛。”①與新時期的第一代移民以改善物質生活為出國第一目標相比,美國,對于郁秀小說世界中的小移民們而言,已經剝去了神圣的光環,他們在豐裕的物質面前表現出的更多的是一種平和。“天舒來美國幾乎談不上什么深刻的第一印象或第一感覺,甚至沒有身處海外之感。當阿晴表姐問她感覺如何,她說:‘沒感覺。我不覺得自己出國了。美國不過如此。”②這種平和可以算作一個明顯的代際特征。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的新生代移民看來,美國不再是一個物質巨人,也不是自由的天堂,它和中國一樣,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缺點,來美國就是為了學習,為了成長,為了發展,可以留在美國,也可以再回到中國。對他們而言,所要做的只是選擇以及選擇之后的行動,這可以稱之為物質自由之后的心態從容。這種異域體驗在《美國旅店》中也有流露。《美國旅店》中,十二歲的小姑娘宋歌,下飛機時印象最深刻的,并非是美國的物質豐富,而是六年后母親相遇時的那種生硬和牽扯。雖然宋歌從一進門就兩眼大瞪,好好地打量這套母親擁有的大房子,但最終的評估結果是,“不是媽媽有這么大的房子真好,不是我在美國可以住這么大的房子了,而是媽媽竟然住這么大的房子”③,一個“竟然”消解了大房子所象征的財富光環,凸顯出的只是母女親情的不適和隔閡。由此可見,新生代作家筆下的小留學生,出國時已經感受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所以來到美國后已不再將物質生活的改善當作移徙的主要目標,因而在一種基本沒有生活落差的流散狀態中,他們的心態十分平和。

2. 平等的差異認知

追求在族裔之間建立一種尊重差異的平等關系,應是新生代移民的另一個特征。在上一輩作家的創作中,這種平等的實現更多的意味著艱難、曲折甚至絕望。如嚴歌苓的中篇小說《栗色頭發》中,女主人公為了維護自己的種族尊嚴,毅然否決掉了美國佬的愛情和殷勤,展現出“頭可斷,血可流,民族氣節不可丟”的氣概,盡管它們對她而言,在那種艱難的情景下,有著“必需”的意義;而在《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中,作家更是極度渲染了平等得以實現的曲折,甚至不惜犧牲掉一份生命,才換回了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平等與理解。而在十幾年之后的郁秀和王蕤的小說世界里,平等已經開始意味著實現和享受。《太陽鳥》中,黃、白、黑,三種膚色組合而成的小天地,在天舒眼里就是一個小小聯合國(姑且讓我們省去“聯合國”的象征意義)。在這個世界中,“相處也算融洽”④、“三個室友相處還算不錯,彼此包容”⑤,也就意味著彼此之間并沒有因為種族不同,膚色相異而感受到歧視和不平等,但這并不意味著彼此之間毫無差異⑥,有差異也就會有交流的障礙,所以天舒才會“從不覺得自己真正介入過”,“與她們的交往總是隔靴搔癢”⑦。《美國旅店》中,宋歌與繼父猶太爸爸之間就是一種由于平等交流而逐漸深入、最終融合的關系,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嚴歌苓的《紅羅裙》和《花兒與少年》,除了題材上的相似性之外,我們也能在它們之間的相互比較中體會到嚴歌苓一代和郁秀一代之間鮮明的代際特征。嚴歌苓筆下繼父與子女之間是劍拔弩張的壓迫與被壓迫,反抗與被反抗的殖民關系,甚至在《花兒與少年》中,少年寧愿以死相挾也要換回平等與自由,但這些在《美國旅店》中已經獲得了根本性改變。猶太爸爸溫文爾雅,面對無理取鬧、無計可施的繼女,最激烈的情感反應僅僅是:“麻煩你以后多多提醒我這一點,好讓我知道自己多么幸運沒有一個像你這樣的女兒。他突然聲音一粗,卻十分慢條斯理地說。這樣一來,它的臺詞味才充分顯現出來。這是大衛對我說的最重的話”⑧。這里的“最重”和嚴歌苓筆下的繼父、子女劍拔弩張的關系,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除此之外,異族夫妻關系在《美國旅店》里也是一種平等的交流關系。不管當初的結婚動機如何,在整個婚姻過程中除了有一點異域色彩之外,看不出種族之間的沖突,所有的仍然是建立在愛情之上的包容和尊重。“媽媽”時常提醒“我”要尊重猶太文化傳統,猶太爸爸也逐漸適應中國文化傳統,不僅在飲食上征服了黑蛋,而且在生活習慣上也養成了晚上洗澡。與《太陽鳥》一樣,這種平等依然是建立在差異性的基礎之上的,“我”的成長就是由于受到了太多的美國性、猶太性的影響以至于迷失于中國性的尋找之中;媽媽和猶太爸爸婚姻最終的分崩離析,也是由于族裔之間的差異性。但這種差異性,顯然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它不僅捍衛著各民族的族裔特征,也促進著各族裔間進一步的交流。《太陽鳥》中的差異性,提醒了天舒的中國性;《美國旅店》中的差異性,對于宋歌而言,是一筆財富,不僅讓她發現了繼父身上所象征的猶太靈魂——“盡管他不是宗教色彩濃厚的猶太人,甚至已經脫離與猶太神學的任何聯系;盡管他是美國第三代的猶太移民,已不會說什么希伯來語或者意第緒語,但他的血管里畢竟流淌著猶太祖先的血液,幾千年的猶太精神與世俗生活的緊密結合,不可能不滲入他的初始觀念與思維模式。比如說他是猶太人,但并不是猶太作家。他不是寫猶太人的生活,但在他的作品里,他的猶太氣質與猶太痕跡刻在其中。因為在他看來,猶太人的闡釋與人類共同的感情并無二致,并行不悖。他把猶太人作為人類的代表”⑨,這也讓宋歌在身份歸屬的迷惘中堅定了方向——繼父的猶太靈魂,多少啟發了自己心中的中國靈魂。其實這種差異性所帶給宋歌的財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整個移民文學都得益于這種差異性。母國所帶來的差異性讓移民作家們更清醒準確地認識了居住國,而在居住國所體驗的差異性又讓他們更積極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族裔文化。于是,這種差異給了他們一種文化審視的高度,有了高度也就有了新視野和新思考。

二、王蕤:建構多重視界的追尋與自審

與郁秀作品中的青春明快色彩不同,王蕤的小說世界仿若是“后青春期的詩歌”,大都通過一些簡單的情節、短小卻精致的形式,展現出對人性、文化等問題的深刻反思與遒勁批判,流露出對“人”繁雜而又持久的關注。這一特點或許與王蕤的經歷有關。在美國多年,王蕤的身份元素既在不斷改變也在不斷增加,她嘗試各種各樣的工作,當過報紙記者、做過政府翻譯、干過專欄作家,也客串過時事評論員。這些不同的工作帶給她觀察美國社會的不同視角以及審視自身的不同參照系統,進而使她的創作具備了多重視界。

1. 跨越中西的追尋

郁秀筆下的宋歌,一個在中國生活十二年,在美國生活十二年的中國女孩(這也許是作者有意識的安排),一個絕對意義上的兩種經驗、兩種文化的產物。她到底成為了一個什么樣的人,這不僅是作者的探尋,也是移民文化的探尋。這種尋找的主題在王蕤的作品中有了更強烈的體現。關于尋找,我們當然想到了查建英《叢林下的冰河》中的“我”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尋找未果的尷尬處境。不僅如此,我們還在查建英和郁秀之間看到了關于此類主題的相似性:兩篇小說都涉及到了詹姆斯的《叢林下的猛獸》,雖然郁秀只是涉及到了它的主題,還有那句“尋找是尋找不到的,即使尋找到了也不是你想要的”的箴言。我們無意強調查建英對郁秀的影響,我們看到的是尋找在移民文化中的延續。斯圖亞特·霍爾認為文化身份是可變的,我們不禁假想,在不斷地尋找中,宋歌式的移民們能否發現到“新質”的東西,來適應自己新的文化身份。這在查建英和郁秀那里似乎都沒有明確的揭示。查建英式尋找的方向,偏向于西方,《叢林下的冰河》中小D的死以及“我”失望的西部之旅,都預示著東方式理想尋找的失敗和終止。而郁秀式的尋找軌跡顯然更多地偏向于東方,宋歌在父親死后再次回歸,以及母親痛定思痛式的反思“我希望我當年能做出相反的決定”⑩,都預示著向東方的再次尋找。有趣的是,同樣是尋找,王蕤的作品卻提供了不同的結局。

在王蕤的《哈佛情人》中,主人公小葉是一個成功的美國人,“小葉的同事和學校都很器重他。他剛到學校不久,就成為了學校明星,獲得了最高榮譽——杰出成就獎”,并且還是一個“英俊、正派,充滿活力的年輕單身教授”{11},最為重要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認同,顯然這“牽動了你的中國和你狂野的鄉愁”{12},我們的主人公也就理所當然的受到了魔一般的誘惑。但這一切只是一種表象,潛伏在現象背后的是一種無可救藥的病態和自私,小葉說,“這個世界讓我感興趣的是病態、變態。身體上的還有心理上的,還有瘋狂,人類的Insanity和Madness,尤其是中國人的”{13},“他余生的目的就是要學會做一個自私的人”{14},于是,“小葉,是細菌,無法察覺的細菌”{15},毒害著“天真”的主人公。這份天真表現在對遠方故鄉的思念和依戀,“你是一個迷失異鄉的族人,突然間聽到了鄉音,你不會想到危險或者自我保護,你有的,只是甜蜜地向它傳來的方向奔去”{16},可是小葉的表象欺騙了你,包括對中國文化的表象,盡管他曾高歌“我愛中國的義氣。/我愛中國人把氣節看得高于生命。/我愛士可殺不可辱。/我愛這個浪漫而驕傲的民族。”但骨子里真正鐘愛的是“吞金”、“自殘”等文化意象所象征的中國文化中最病態的那一部分。于是,最后毫無防備的、被表象欺騙的主人公,飛蛾撲火般陷入了病態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眾叛親離,“和小葉在一起的那段時間,你的朋友接二連三地離你遠去,都是你最好的朋友,包括我在內”,所有的只剩下孤獨、瘋狂和絕望,也許什么都沒有,“反正有很多年,沒有人知道你在做些什么。這是故事的空白,也許正是故事的中心,你徹底埋葬的那部分”{17}。面對著這樣極度的空虛和茫然,“你說你去尋找答案”{18},這種尋找的方向顯然不是病態的西方,也沒有像查建英那樣重新回到同樣存在著病態的東方,王蕤的視野開始有了超越。這種超越建立在對兩種文化和兩種經驗的反思之上,已不再糾纏于東西方的差異,而是直指具有共通性的人類靈魂。這種追尋,便被賦予了一層人類普適性的意義。

2. 多重視界的審視

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哈佛情人》的敘述動機。面對著主人公“你”對往事的回避,“我”作為這段往事唯一的旁觀者和見證人,顯然不愿意像“你”一樣選擇沉默,“這么多年過去了,我的朋友,每當我回憶起你所拒絕想起的這個故事時,都會無端掉淚,不知為你,還是為他,抑或是為那逝去的青春年少時的轟轟烈烈、瘋狂與絕望”{19},“我”要尋找淚水的原因,反思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為你、也為他、更為我們逝去的青春。

“你”,是一個盲目的尋找者,離別了自己的母國文化,在遙遠的思念中,在強大的西方文化殖民語境中,渴望結束孤立的文化困境,渴望認同與溝通,一旦發現鄉音,似乎發現了救命稻草,毫無防備地奔向鄉音傳來的方向。這里顯然是對“盲目尋找”的反思,警告著那些“崇洋”者,小心提防“自由神聳立”的美國表象下潛伏的病態和糟粕。

“他”,即小葉,一個地道的,百分之百猶太血統的猶太人,一個不斷地在苦難中磨練的民族基因。在郁秀《美國旅店》中的猶太爸爸身上體現的是一個偉大的猶太靈魂,而在小葉身上體現的卻是那樣的負面,“我的基因里滲透著危機與不安全感。我很艱難去相信別人,向別人暴露我自己”。從這個角度而言,小葉有一定的代表性。猶太人一直是中國人學習的榜樣,中國人對這一個不斷遷徙,不斷經歷苦難并最終涅槃的民族是一向尊重和敬佩的。這一點我們在嚴歌苓的《寄居者》,郁秀的《美國旅店》等作品中都可見到,在整個北美新移民文學中,像這樣寫一個負面的猶太人例子很罕見,盡管表現這種負面的最終的目的是為了反思。再優秀的民族基因也抵擋不住病態社會的浸淫,民族基因的優秀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成功的表象,但拯救不了在靈魂深處隱藏的丑陋的人性,這就是小葉的象征意義。從某種程度上講,小葉也是一個尋找者,卻迷失在東西方的病態中,也迷失在非洲式的原始與野蠻中,誰來拯救他?故事的結尾,小葉成為了夢寐以求的知名學者,卻仍然是孑然一人。這結尾處的孤獨似乎暗示著小葉的尋找失敗。但在昏天暗地之中,仍然透露著一縷晨光,因為主人公“你”的尋找,似乎取得了成功,成為了一個“快樂富足得令人忌妒的你”。

一個尋找失敗,一個尋找成功,一個是表面成功的男性,一個是內心成功的女性,一個是異族,一個是本族,到底意味著什么?米蘭·昆德拉認為,小說最大的意義就在于“發現”。我們在前面也說過移民文學是一種尋找的文學,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有得有失的發現和尋找過程。但對我們而言,這種尋找和發現的過程只是一種啟發和引導,我們最終關注的仍然是反思。反思造成這種發現和尋找所帶來的意味的源泉,那遙遠的廣袤的非洲。非洲,作為相對于母國和居住國而言的第三方文化,對于新移民文學而言,是一種新視野,它超越了兩種經驗和兩種文化的范疇。

在王蕤的《哈佛情人》中,非洲是一種力量,象征著拯救和重生,而在《紐約舊事》中,則象征著一條鞭撻中國文化的鞭子。如果說,在《哈佛情人》中,小葉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是誘惑者和欺騙者,主人公“你”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是受害者的話,那么在《紐約舊事》中,麗麗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是誘惑者和欺騙者,而法瑪爾所代表的非洲文化則是受害者。同樣,如果說《哈佛情人》是對西方病態文化的反思、控訴和警示,那么《紐約舊事》就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鞭撻和警醒。《紐約舊事》就是要告訴我們,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所隱藏的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和揮之不去的民族劣根性,同時在與《哈佛情人》精心營造的相對中反襯出我們自身的處境與困境。“面對非洲人的本真和不設防,她卻無法丟掉她的顧慮,那種中國人的,知識分子的顧慮,她為此感到羞恥。”但她仍然無法跨越這種顧慮,仍然要找一個中國男子結婚。這種顧慮表面上是出于種族文化,但實際上是一種種族歧視。中國人可以和日裔、韓裔、白人結婚,唯獨不可以和黑人結婚。詹妮弗,那個和黑人通婚而不敢露面的表姐,就是一個被人恥笑的對象。但是那個被白人拋棄,帶一個混血兒子到處招搖的希拉莉表姐卻得到了眾人的羨慕和嫉妒。這也就表明了不和黑人通婚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作為幌子的種族不同,而是實質上的經濟力量。故事的最后,一個開著寶馬牌摩托車的黑人載著一個穿著時髦的十六七歲的中國女孩揭穿了一切精心設計的面具,“老黑,老黑怎么地了?老黑,也架不住有款爺呀”{20}。中國人就這樣在金錢面前一層一層脫光了自己虛偽的外衣。王蕤的反思力度是深刻而猛烈的,不僅僅是種族歧視的問題,還有移民的根源以及族裔文化的凝聚等問題。而在《相聚歐羅巴》中,這種反思的張力更為強勁。王蕤在小說中坦言,“有些東西,你們摔不掉的,跟東西方無關”,{21}其視野已站在了人類的頂端,所直視的是人類的普遍性。同樣有尋求,對精神寄托的尋求,只不過不在區分東和西,無論是西方的西蒙和東方的亞妮,還是處于之間的J,都在追尋,足跡遍布一切人類的心跡。

從《哈佛情人》到《紐約舊事》,再到《相聚歐羅巴》,從西方、東方到第三方,再到整個人類,王蕤的視野一環扣一環的廣闊,思考也愈加高遠。王蕤的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深刻,也感受到了新移民文學的一種新境界,這能否算是以一種“新質”,我們仍在期待中。

三、結語:模糊卻不可替代的代際差異

無論是在郁秀身上還是在王蕤身上,我們都體會到了新生代移民的若干新變。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之文學,何況現在的代際轉換如此之快,我們關注和強調這種代際特征,也就是關注和強調北美新移民文學的新動向。有些可惜的是,郁秀和王蕤所受到的關注顯然與自身所代表的意義不相匹配。在2008年出版的《一代飛鴻——北美大陸新移民華文作家短篇小說及述評》的文集里,沒有出現她們年輕的身影,如果郁秀因為長篇創作的緣故無法納入短篇小說集的范圍之內,那么王蕤呢,這個曾有嚴歌苓和于青作序的作家,就這樣被大家集體“忘卻”了。此外,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里,我們也鮮見文學研究者們對她們的關注。這不禁讓我們聯想了當代文壇中“晚生代”的集體突圍現象,這或許會成為我們下一個尋找的主題。

其實,我們在這里特意突出所謂的“代際特征”,也不過是一個短暫的聚焦手段,目的是把當下被忽視的郁秀和王蕤,推向前臺,推進華文文學的研究視野之中。但是如果從整個新世紀以來的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的發展態勢來看,郁秀和王蕤的這種“代際特征”并不特別突兀。雖然我們認同“任何一個個體生命,都是一種歷史的存在,文化的存在”,都是屬于歷史中的生命存在,“會不可避免地烙下不同時代的文化印記,帶有不同歷史境遇中的精神征兆”{22}。比如,2001年在美國發生的“9.11”事件,所帶來強烈震撼和深刻反思,可以出現在之后的《紐約情人》(施雨)、《遭遇9.11》(嚴力)等作品中,卻永遠不會在它之前的作品中。同樣,上述我們曾經分析過的查建英與郁秀、王蕤在各自的小說世界中,所表現出的追尋視野的方向和范圍的差異,也帶有鮮明的歷史烙印和時代特色,展現出了這種代際差異。但是,當我們把郁秀和王蕤所體現的那種“新質”拿過來,和張翎,嚴歌苓等作家在新世紀的創作相比較的時候,便發現他們也擁有類似的“新質”。比如在郁秀和王蕤身上所體現出的那種世界式的深邃的追尋視野,在張翎和嚴歌苓等人那里,我們也同樣能夠感受到,甚至由于二人成熟的創作經驗,給我們帶來的那種深刻反思后的震撼會更強烈,更久遠。張翎《金山》中的印第安姑娘桑丹絲,嚴歌苓《寄居者》中的猶太人杰克布和彼得、《小姨多鶴》中的日本人多鶴,作家們分別對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特有的民族精魂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深刻的剖析。

尤其是嚴歌苓,更是將族群雜居的背景,從久遠的北美大陸轉移到親近的母國土地上來,展現異族者在我們熟悉的環境中的種種掙扎,讓族群雜處的微妙感受成為我們經驗中的一部分,來印證與反思“我們”在寄居地上所表現的種種悲歡與困頓。這種“陌生化”的探索方式,所帶來的效果,無疑是振聾發聵的。隱姓埋名,擔驚受怕的多鶴,雖然也像每一個中國人那樣經歷過種種歷史磨難,見證過中華民族每一個足跡的艱辛跋涉,但是在與二孩、小環一點點地由陌生仇視到相知相親的幾十年的生活中,卻始終沒有消泯掉自己身上的“大和”精魂。那同整個生活、社會環境格格不入的干凈光滑的水泥地,那時時刻刻難以忘懷的溫順的鞠躬,還有那處處提防卻又時刻見縫插針的嘰里咕嚕的日語,都預示著在滴水不漏的中國性的包圍中,處處保存著并流露著自己獨特的族裔特征。當回國的機會終于來到的那一刻,多鶴的毅然離去,雖然有遺憾,有痛楚,但對于一個海外漂泊的游子而言,不能回歸母國的懷抱,便是最大的痛苦。嚴歌苓等海外華文作家對漢語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初衷恐怕也正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嚴歌苓懷揣著世界視野,“細心把握中日兩個民族文化心理的微妙異同并公正客觀地加以比較和闡發,表達了彼此引以為鑒、提攜進化的美好意向”{23}。這種探尋的意向在《寄居者》中,通過中華民族與猶太民族在特定歷史階段的有關苦難與寄居的比較和闡發,也有著清新的表達。正是對這種“美好意向”的追尋與探索,造就出了張翎、嚴歌苓等作家們在新世紀中所展現出的“新質”。但這種“新質”并不能完全掩蓋住,張翎和嚴歌苓等人與郁秀以及王蕤之間的代際差異,最明顯的一個例證便是,張翎和嚴歌苓對歷史敘事的癡迷,對文革痛楚的回顧和反思,這些在郁秀和王蕤那里卻幾乎從沒有表現過。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在三十年來的北美新移民文學中,這種代際差異大體上還是存在的,盡管其表現有些駁雜和隱晦。通過對這種代際差異的追尋與比較,有可能突顯出郁秀和王蕤這些新生代移民作家所特有的氣質,尤其是展現出她們對北美新移民華文文學獨特的存在意義。

① 查建英:《留美故事》,花山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頁。

②④⑤⑦ 郁秀:《太陽鳥》,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頁;第31頁;第33頁;第34頁。

③⑧⑨⑩ 郁秀:《美國旅店》,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頁;第34頁;第57頁;第207頁;第283頁。

⑥ 此處差異不是“顯然意味著與‘白人標準之間的不同;白人的標準顯然是不言而喻的參照點”,而是“從文化相對主義的角度來看——這一角度讓我們得以避開政治分析——兩種行為準則與對方‘互不相同,缺乏相互理解和相互接受是由行為準則的沖突所造成的,而二者任何一邊都不占絕對優勢”,見[美]黃秀玲著,詹喬等譯:《從必需到奢侈——解讀亞裔美國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頁。

{11}{12}{13}{14}{15}{16}{17}{18}{19}{20}{21} 王蕤:《哈佛情人》,山花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頁;第5頁;第15頁;第18頁;第5頁;第16頁;第22頁;第23頁;第1頁;第47頁;第55頁。

{22} 洪治綱:《中國六十年代作家群研究》,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2頁。

{23} 趙修廣:《歷史洪流邊緣的異類人生———論嚴歌苓的長篇新作〈小姨多鶴〉兼及其它》,《作家雜志》2009年第8期。

(責任編輯:黃潔玲)

Complexity and Variety of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with Examples from Fictions by Yu Xiu and Wang Rui, Two Chinese-Language

Write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in America

Chi Leiming Chen Hanping

Abstract: Se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this article compares new change in the fictions of Yu Xiu and Wang Rui, respectively, Chinese-language writers in the new generation in an attempt to accentuate the complex and varied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as reflected in the unique foreign experience, quiet attitude towards the materialistic, differentiated knowledge of equality and transcendence, coupled with self-examination, beyond the boundary of‘China-West, the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migrants have.

Keywords: Yu Xiu, Wang Rui, new migrant literature in North America, 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中文字幕人妻av一区二区| 亚洲免费黄色网| 精品福利视频网| www.av男人.com| 九九热这里只有国产精品|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大香伊人久久| 日韩无码真实干出血视频|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久久综合干|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国产午夜看片|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毛片| 丝袜高跟美脚国产1区|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日韩毛片基地|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嫩草在线视频|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综合网天天|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欧美性猛交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成人国产| aaa国产一级毛片|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高清无码不卡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 亚洲一区色|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她的性爱视频|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主播第一区| 99精品视频九九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久久中文无码精品|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国产一区二区色淫影院| 亚洲成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亚洲无码不卡网| 99视频国产精品|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强奷白丝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尤物精品国产福利网站|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精品国产网站| 欧美日韩专区| 国产精品免费p区| 国产91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