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能生 羅富政 李佳佳
摘要: 本文在Hirshleifer建立的交易費用模型基礎上引入了政府規模變量,闡述了政府規模、經濟發展與交易費用的關系。之后,本文以2009年106個國家(或地區)的橫截面數據為基礎,對提出的理論假設進行了驗證。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平均水平下,政府規模的增加可以通過相應的制度供給降低社會交易費用;就動態角度分析而言,政府規模對交易費用影響呈現動態“V”型關系,經濟發展前期交易費用隨著政府規模的擴大而下降;經濟發展后期交易費用隨著政府規模的擴大而上升;經濟發展后期國家或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容量的提升,必然引起國家交易費用總量的上升;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降低交易費用的動力,其對平均交易費用的降低起到了積極的顯著作用。
關鍵詞:政府規模; 交易費用;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0176X(2014)09002507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交易費用是指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切費用,是源自建立、使用、維持和改變法律意義上的制度和權利意義上的制度所涉及的費用[1]。就這個定義而言,優化制度結構可以極大地降低交易費用,進而降低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本。而政府是制度供給的重要主體之一。因此,政府規模的大小,通過影響制度供給,對社會交易費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交易費用的大小,而且也從其階段性特征上影響著政府規模對交易費用的作用,故而研究政府規模、經濟發展與交易費用的關系可以為社會經濟運行成本的降低提供有利參考。
首先讓我們對政府規模、經濟發展與交易費用已有的相關國內外研究做一個回顧。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這三者關系的研究,較多地偏重于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研究。Barro[2],Armey [3],Rahn[4] 和Scully[5-6] 等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證明了經濟增長視角下最優政府規模的存在,并將政府規模的變化描述成一個倒U型曲線。當然,除最優政府規模論外,經濟學界關于政府規模的研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政府,大市場”,該觀點認為一切經濟活動依賴于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不應干預經濟,即政府規模在定位上應選擇小政府,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斯密;二是大政府論,該觀點認為應建立規模較大的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全面干預,該理論代表人物是凱恩斯,理論產生的背景是1929—1933年大蕭條[7]。
政府規模與交易費用的相關研究主要體現在政府職能的界定上。Coase[8] 認為如果不存在交易費用,那么市場機制便可以使資源實現最優配置。然而,交易費用的存在就需要政府發揮其降低交易費用的作用。制度是因為交易費用而產生的,交易費用也可以叫做制度成本[9] ,通過優化制度的職能,政府可以實現交易費用的降低。政府規模極大地反映了政府公共品的供給能力,因此合理分析政府規模與交易費用之間的關系十分必要。但是,制度的供給并不一定降低交易費用,一些為降低交易費用而建立的制度最終卻增加了交易費用[10]。這與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政府職能表現有關,本文將通過實證分析探討不同經濟階段政府制度供給(以政府規模作為參考指標)對交易成本的影響。另外,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也會加大交易費用,如政府自身的利益及政策目標需求[11]、尋租行為[12] 等。
關于交易費用與經濟發展關系可以通過交易費用的數理分析過程實現。Hirshleifer[13]以購買價和售出價的價差來衡量單個商品單筆交易的交易費用。李宗軒和楊秀萍[14] 在此基礎上探討了交易費用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認為交易費用會隨著經濟增長而增長,但增加到一定值后會逐漸降低。同時,在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階段上,政府規模對交易費用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綜上所述,政府規模通過制度供給影響交易費用,經濟發展水平不僅直接影響交易費用,而且在階段上通過政府規模影響交易費用。本文試圖以政府規模為切入點,結合經濟發展水平,從理論和實證兩個層面探討交易費用的變化趨勢及誘因。
六、結論
就整個世界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而言,政府規模越大的國家或地區,交易費用也相對越小。這表明,當前平均水平下,國家或地區政府規模的增加可以通過相應的制度供給降低社會交易費用。而從動態角度分析而言,政府規模對交易費用的影響呈現動態“V”型狀態,經濟發展前期交易費用隨著政府規模的擴大而下降;經濟發展后期交易費用隨著政府規模的擴大而上升。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市場機制趨于完善,政府規模擴大之后加大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進而使得交易費用不斷增加。同時,通過統計描述發現,經濟發展后期的國家或地區由于經濟發展容量的提升,必然引起國家交易費用總量的上升;然而,經濟發展作為一個降低交易費用的動力,其對平均交易費用的降低起到了積極的顯著作用。
參考文獻:
[1]Furubotn, E.G. , Rudolf, R.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Theory:The Contribution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7.
[2]Barro, R.J.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Growth, Saving and Government [R]. NBER Working Paper, No. 2855,1989.
[3]Armey, R.K.The Freedom Revolution: The New Republican House Majority Leader Tells why Big Government Failed, why Freedom Works, and how We Will Rebuild America [M]. Washington, D.C.: Regnery Publishing Inc.,1995.
[4]Rahn,R. W. What Is the Optimum Size of Government?[M].Washington,D.C.:Citizens for Budget Reform, 1996.
[5]Scully ,G .W. Measuring the Burden of High Taxes[J]. Policy Report, 1998,24(5):207-215.
[6]Scully ,G .W. Optimal Tax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Public Choice, 2003, 115(3-4): 299-312.
[7]康宇航. 政府規模優化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經緯,2004,(2):16-18.
[8]Coase,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13.
[9]張五常. 交易費用的范式[J]. 社會科學戰線,1999,(1):1-9.
[10]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a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Luard, 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States: A Further Study i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M].Landon: The Macmillan Press,1984.
[12]Streeten, P. P. Against Minimalism[A].Putteman,L.,Rueschemeyer,D.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Synergy or Rivalry?[C]. Boulder:Lynne Rienner,1992.15-38.
[13]Hirshleifer,J. Exchange Theory: The Missing Chapter[J].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73, 11(2): 129-146.
[14]李宗軒,楊秀萍. 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經濟增長[J]. 商業時代,2012,(24):8-9.
[15]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16]Schwab,K.,Sala-i-Martin,X.,Blanke,J.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R].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9.
[17]Gwartney, J., Lawson, R.,Joshua,H. 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11 Annual Report[M].Canada: The Fraser Institute, 2012.
[18]汪德華,張再金,白重恩. 政府規模、法治水平與服務業發展[J]. 經濟研究,2007,(6):51-64.
[19]勞倫斯·漢密爾頓. 應用STATA做統計分析(第5版)[M].郭志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07.
[20]羅能生,羅富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演變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2,(11):19-28.
[21]馬拴友. 政府規模與經濟增長:兼論中國財政的最優規模[J]. 世界經濟,2000,(11):59-64.
[22]周黎安,陶婧. 政府規模、市場化與地區腐敗問題研究[J]. 經濟研究,2009,(1):57-69.
[23]高彥彥,蘇煒,鄭江淮. 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基于世界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評論,2011,(2):129-136.
[24]陳健,胡家勇. 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J]. 財經問題研究,2003,(8):3-7.
(責任編輯:巴紅靜)
[4]Rahn,R. W. What Is the Optimum Size of Government?[M].Washington,D.C.:Citizens for Budget Reform, 1996.
[5]Scully ,G .W. Measuring the Burden of High Taxes[J]. Policy Report, 1998,24(5):207-215.
[6]Scully ,G .W. Optimal Tax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Public Choice, 2003, 115(3-4): 299-312.
[7]康宇航. 政府規模優化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經緯,2004,(2):16-18.
[8]Coase,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13.
[9]張五常. 交易費用的范式[J]. 社會科學戰線,1999,(1):1-9.
[10]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a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Luard, 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States: A Further Study i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M].Landon: The Macmillan Press,1984.
[12]Streeten, P. P. Against Minimalism[A].Putteman,L.,Rueschemeyer,D.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Synergy or Rivalry?[C]. Boulder:Lynne Rienner,1992.15-38.
[13]Hirshleifer,J. Exchange Theory: The Missing Chapter[J].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73, 11(2): 129-146.
[14]李宗軒,楊秀萍. 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經濟增長[J]. 商業時代,2012,(24):8-9.
[15]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16]Schwab,K.,Sala-i-Martin,X.,Blanke,J.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R].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9.
[17]Gwartney, J., Lawson, R.,Joshua,H. 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11 Annual Report[M].Canada: The Fraser Institute, 2012.
[18]汪德華,張再金,白重恩. 政府規模、法治水平與服務業發展[J]. 經濟研究,2007,(6):51-64.
[19]勞倫斯·漢密爾頓. 應用STATA做統計分析(第5版)[M].郭志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07.
[20]羅能生,羅富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演變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2,(11):19-28.
[21]馬拴友. 政府規模與經濟增長:兼論中國財政的最優規模[J]. 世界經濟,2000,(11):59-64.
[22]周黎安,陶婧. 政府規模、市場化與地區腐敗問題研究[J]. 經濟研究,2009,(1):57-69.
[23]高彥彥,蘇煒,鄭江淮. 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基于世界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評論,2011,(2):129-136.
[24]陳健,胡家勇. 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J]. 財經問題研究,2003,(8):3-7.
(責任編輯:巴紅靜)
[4]Rahn,R. W. What Is the Optimum Size of Government?[M].Washington,D.C.:Citizens for Budget Reform, 1996.
[5]Scully ,G .W. Measuring the Burden of High Taxes[J]. Policy Report, 1998,24(5):207-215.
[6]Scully ,G .W. Optimal Tax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Public Choice, 2003, 115(3-4): 299-312.
[7]康宇航. 政府規模優化的經濟學分析[J]. 經濟經緯,2004,(2):16-18.
[8]Coase,R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13.
[9]張五常. 交易費用的范式[J]. 社會科學戰線,1999,(1):1-9.
[10]North, D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La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11]Luard, E. Economic Relationships among States: A Further Study i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M].Landon: The Macmillan Press,1984.
[12]Streeten, P. P. Against Minimalism[A].Putteman,L.,Rueschemeyer,D.State and Market in Development:Synergy or Rivalry?[C]. Boulder:Lynne Rienner,1992.15-38.
[13]Hirshleifer,J. Exchange Theory: The Missing Chapter[J]. Western Economic Journal,1973, 11(2): 129-146.
[14]李宗軒,楊秀萍. 交易費用、交易效率與經濟增長[J]. 商業時代,2012,(24):8-9.
[15]趙紅軍. 交易效率、城市化與經濟發展[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16]Schwab,K.,Sala-i-Martin,X.,Blanke,J.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9—2010[R]. World Economic Forum, 2009.
[17]Gwartney, J., Lawson, R.,Joshua,H. 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d: 2011 Annual Report[M].Canada: The Fraser Institute, 2012.
[18]汪德華,張再金,白重恩. 政府規模、法治水平與服務業發展[J]. 經濟研究,2007,(6):51-64.
[19]勞倫斯·漢密爾頓. 應用STATA做統計分析(第5版)[M].郭志剛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207.
[20]羅能生,羅富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體經濟演變趨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2,(11):19-28.
[21]馬拴友. 政府規模與經濟增長:兼論中國財政的最優規模[J]. 世界經濟,2000,(11):59-64.
[22]周黎安,陶婧. 政府規模、市場化與地區腐敗問題研究[J]. 經濟研究,2009,(1):57-69.
[23]高彥彥,蘇煒,鄭江淮. 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基于世界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評論,2011,(2):129-136.
[24]陳健,胡家勇. 政府規模與經濟發展[J]. 財經問題研究,2003,(8):3-7.
(責任編輯:巴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