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杰++孫艷莉++王政新
摘 要:基于日趨激烈的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殘酷現實,企業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這對地方高校傳統的重學歷培養、重理論學習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不再只是高職高專院校的責任,地方高校應該與時俱進,打破教育功能的條塊觀念。佳木斯大學圍繞國家、地方和區域經濟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通過職業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逐漸探索出“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途徑,實現了預期的研究目標和實踐成果。這對現階段和未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四能復合型 職業技能 職業資格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4(b)-0016-02
從當前普通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高等院校近年來的就業情況來看,本科生的就業競爭力在逐步下移,企業用人單位更看重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這對地方高校傳統的重學歷培養、重理論教育的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職業技能教育和職業素養培養不再只是高職高專院校的責任,地方高校應該與時俱進,打破教育功能的條塊觀念,探尋適合高校學生培養教育的有效途徑有著緊迫而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社會意義。
自2008年以來,佳木斯大學高教改革課題組根據國家頒布的一系列的職業標準和《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的關于“加強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精神入手,通過實施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計劃,綜合梳理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環節和管理機制、教學組織形式等方面工作,逐步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積極吸引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來,增進校企合作。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納入大學生學歷教育,即“學歷證書+技能證書”雙證制模式,以專業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逐步建立涵蓋公共營養師、電子商務師、造價師、園藝師、會計師、資產評估師、營銷師、人力資源管理師、秘書、物流師、心理咨詢師等豐富的職業人才培養體系,鼓勵扶持大學生創業,為行業和地方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探索出了一條有價值的人才培養途徑,即“四能復合型”職業技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四能”是指即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四能復合型”模式是指在本科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培養、提高四個方面的能力組織教學實踐及考核。
1 職業技能
我們把它定義為從事某一職業(工種/崗位)應具備的職業技術和能力。這個技術與能力的考核要求以通過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獲得該職業國家資格證書為依據,也是學生能否順利就業的前提。佳木斯大學組織相關學院先后多次修訂各專業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實踐教學環節給予足夠的教學時數,利用已有的實踐實驗平臺和校企共建基地,提供真實的崗位工作體驗,經教學單位考核合格,學生方可報考相同或相近國家職業資格鑒定考試,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給予該實踐科目相應的學分,計入學生學習檔案。
截止到2013年8月,參與教改的11所學院共計7萬多名學生中,考取近三十種各類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三級)的達到6.8萬人,職業技能達標通過率97%。
2 實踐能力
實踐能力主要是指人們在各種實踐活動中展現出來的完成該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做法是,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地動口、動手、動眼、動耳、動腦,去做、去實際操作、體驗和表現,實現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自主、參與和合作。具體教學形式有講座、論壇、辯論會、技能大賽、觀摩課等,教學計劃既有常態化的教學安排,也有不定期的安排。
3 創新能力
關于創新能力,國內外研究者的理解不盡相同,我們綜觀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這樣來理解創新能力的內涵:認為創新能力是個體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等,產生某種新思維、新技能、新技術、新產品等三部分,核心是創新思維。
4 就業能力
就業能力是指一個人在選擇職業、謀求工作崗位以及穩定工作時所需要的能力。一個人想要順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績,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就業能力。就業能力包括一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
(1)一般就業能力是指:1)一個人的態度、世界觀、價值觀、習慣;2)與工作有關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處理與周圍的人和工作環璄的關系的能力,如怎樣進行工作,如何與人相處等;3)自我管理能力,如決策能力、對現實的理解力、對現實資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有關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識、對學校所學課程與工作中具體運用之間的關系的理解能力。
(2)特殊就業能力是指某個職業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環境所需的某種特殊技能,如一個會計必須具備較好的數學功底,護士需要某種特殊護理技能,美術工作者必須具備色調感、濃度感、線條感和形象感等。
一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在職業活動中都很重要。要成功地從事某種職業,常常需要一般就業能力和特殊就業能力的有機配合。如果一個人只有一般就業能力而無特殊就業能力是很難勝任某種職業的,一個不精通醫術的大夫又如何能給病人治病呢。同樣,只有特殊就業能力而無一般就業能力的人也是很難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一個缺乏團結協作、全心全意為人力服務的精神,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的人,縱使有多嫻熟的職業技術,最終也會成為職業的失敗者。
圍繞“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佳木斯大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實踐教學。
4.1 樹立“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的理念
在全小范圍內教師、學生、機關、后勤都要從學校長遠發展的大局出發,深刻領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嚴肅性,牢固樹立在本科院校學生中培養具有“四能復合式”即“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育教學理念。通過宣講、論壇、科研、討論、辯論等形式,向廣大師生員工傳遞教改的信息和內涵,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可行性的教改計劃、方針,也逐步的統一思想,統一認知,為順利的實施“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各項實踐活動,打下了堅實的成功基礎。endprint
4.2 深入研究如何構筑學業成才、技能立業、素質提升、興趣張揚等多種成才平臺
教育教學的改革,其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受教育者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從“學技能、強素質、增能力、促就業”的實際出發,為學生提供“一個門進來,多渠道成才”這樣的豐富寬博的學習、生活、創造、成功的平臺。
學校先后組織相關研修團隊配合主管部門,就如何構筑學業成才、技能立業、素質提升、興趣張揚等多種成才平臺展開深入研究,搭建了以“一廳”“一園”加“兩賽”的平臺模式,基本滿足了預期的教改構想。“一廳”是指面向學生開放的關于文化及管理的宣講活動報告廳,在這里學生可以就自己或團隊的設想、方案、觀點對外公布、展開質詢、辯論。“一園”是創建大學生創業園區,在這里可以進行創業項目孵化,創業設計,創業項目經營,是學生自我價值體現最直接的一個平臺,也是學生青春激情最容易迸發的平臺,深受富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喜愛。“兩賽”是指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和大學生創業大賽。兩賽為學生提供了所有才能表達的大舞臺。涉及鑄造、焊接、數控、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技術、動漫設計、景觀設計、營銷策劃、廣告設計、演講、主持人賽、形體藝術等多個學科領域。
4.3 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學設計
包括職業項目選擇,編寫教學大綱、培養方案,制定學期教學進程、學期授課安排等。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時空概念。按照實際需要,時間不再是規定的每天8學時,也可能增加晚課,也可能在周六或周日安排課程,教室也不再是傳統的學校固定的教室,可能是臨時構建的教學場地,可能是某個企業的工作現場,也可能是社會的某個開放環境(市場調查,監測,取景等)。
4.4 逐步建立實驗室、實驗基地的專門化平臺
“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重在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實驗室、實驗基地的建設是關鍵環節之一。在教學研究階段我們提出了新的設計理念,傳統的設計理念追求一室多用,即一個實驗室或實驗基地承擔多個項目的實驗,這固然是受當時的場地、資金及技術的限制不得已而為之,最大的缺陷是實驗技術專門化程度不高,專項實驗時間被其他項目擠占,實驗開出率不足。新的設計理念就是提高實驗室、實驗基地的專門化程度,向專精深的要求抵近。
4.5 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和教學質量科學監督、科學評價、及時反饋的保障體系
“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師資隊伍能否與新教改的教育教學要求相匹配。這是基礎性的問題,如果師資隊伍水平不能達到預期的設計理想,“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也就成為紙上談兵。為此,學校教改研究團隊先行設計了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包括教師的培養,教師的遴選,專業梯隊結構,教學評價,科研評價,激勵機制等內容,嚴格評審小組成員,嚴肅評價過程,慎用評價結果,對已確認的不良評價結果,及時予以處理,對不合乎教學能力要求的教師安排留校或外派學習、進修,再申請上崗時要經過崗前試講、考核,合格后方可安排教學任務,如再不合格,建議轉出教師隊伍或清退處理。這樣的嚴厲措施出臺后,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工作態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師生教學反饋明顯好過教改之前。
4.6 積極拓寬資金渠道,保證“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良性運行
從前面的幾個內容就可以看得出來,要想建立“一廳”“一園”加“兩賽”的平臺,完善各類實驗、實訓基地,建立高素質師資隊伍,都需要有強大的財力支撐,否則很多計劃都無法按期高質量的完成。教改研究團隊為此立項,深入研究探索可支配性收入來源途徑,除體制內的財政預算撥付外,著重在學校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方面入手,創新挖潛,開源節流,充分利用大學智力資源優勢,開展各類有償培訓服務,提高經營性資產的贏利能力,積極接納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贊助、捐贈。這些舉措收到了一定的積極成果,為“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良性運行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總之,通過近幾年的教學研究和實踐來看,“四能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是可行的,可操作的,也是可以復制推廣的。
參考文獻
[1] Solomon,GT and Fernald, LW.“Trends in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Entrepreneurship:Theory & Practice,1991,15(3):25-40.
[2] 莫光政.全球創業教育的勃興與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變革[J].東南亞縱橫,2008(1):87-90.
[3] 佳木斯大學校史[J].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