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2012年3月鐵力市第二小學《“136”導學模式的研究與應用》,通過鐵力市教研室審批確定為市級重點課題。“136”導學模式是學校走出語文教學盲區的一個突破口。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春天里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自己走過的每一步,品嘗到了初步成功的喜悅,實驗的過程讓我們經歷了一個蛻變的過程:
困惑——給了我們研究的平臺
我們的孩子怎么了:小學生背著幾乎要壓垮身體的大書包,每天規規矩矩地坐上8節課,認認真真地聽取老師的改錯意見,回家不停地寫作業,雙休日一節接一節地上補習班,考試成績下來羞口說,作業本字跡凌亂不敢讓人看。學生學得那么累卻找不到成功的體驗,老師管得那么嚴卻看不到特別優秀的孩子。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每個都是優生優育的一代,試問我們的孩子到底差在哪呢?
我們的教師怎么了: 我們的老師上課不停地講,下課不停地談,下課后不停地批作業,教案一本本不停地寫,回家后還要不停地操心今天不聽話的學生的問題,搞得身心憔悴,家人不理解,學生不領情,家長不買賬,社會不認可,還無休止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照干,理由是要對得起這幾個良心錢,聽起來好像很荒唐,可做起來又那么理所當然,教師身擔智慧的傳播者的重任卻在愚蠢地工作著,我們的教師怎么了?
我們的課程怎么了: 我們的課程越開越來越豐富,可孩子們對課程卻越來越淡漠,課堂的吸引力到哪去了?課堂里的歡樂哪去了?是課程的問題還是課程實施者的問題或是學生的問題?
近幾年鐵力市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實現課堂有效向高效邁進,沒有課堂教學行為方式的變革就沒有真正的高效課堂,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提高課堂效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確定將“136導學模式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應用”研究作為我校提高語文質量的突破口。
基于以上的考慮,“改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益”的研究勢在必行。而任何一項研究都要有具體的目標來指引,我們的目標有兩個方面:
第一:科研目標:構建用學案引領教學的高效教學模式。
第二:培養目標: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效率。
實踐——給了我們探索的激情
立項前的準備是從2011年開始,6月我們首先組建了教研室,由教研主任負責有計劃地聽課,查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2011年12月我校召開模式改革動員大會,要求教師嘗試運用 “導學案”樣本進行提前備課。2012年3月正式申請課題研究,我校確定3~6學年組為模式改革實驗班進行“136”導學模式實驗。一年多,我們經歷了“學習——實踐——反思——改進”的研磨過程。
學習促成長:“136”語文教學模式借鑒了洋思、杜郎口成功的教學模式經驗。2011年12月由校長帶領全體教師在假期通過網絡學習了其成功的改革經驗,并嘗試運用 “導學案”進行提前備課。學校創建了鐵力市第二小學網絡教研平臺,引領教師學習教研教改的先進理念和實踐案例。2012年課題研究初期校長組織全體實驗教師兩次走進教改實驗校——鐵力二中,通過觀摩課堂教學和聽報告,我們真切地體驗了1+3課堂教學模式的優越性。其實學習是為了借鑒和提升,鐵力二中的成功經驗從理論到實踐對學校的研究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實踐出真知:以“導學案”為教學模式研究的載體,兩年來我們通過開展“研討課”“示范課”進行深入研究,我們對每次研究進行全程錄像。發現了“導學”模式在研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導學案的設計問題;如何設計自學內容指導學生學習;如何把握導學案的內容和難易度;學生對導學案感到盲從不會用;教師把導學案當成習題處理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2012年4月我們組織召開了“136導學模式研討課”,研討會上我們推出兩節課,并對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等問題進行了一次全員培訓,我們通過成功的范例為全體教師解讀全新的教學模式。會后我們又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師生的使用情況,也為我們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準確的研究方向。2012年10月,我們組織了“136”導學模式課堂教學大賽,我們通過大賽打造一批“精品課”, 讓全新的語文教學模式走過浮躁,走出困惑,跳出誤區,走向理性和成熟。
在反思中升華:我們的研究是在實踐、反思中不斷完善的。研究之初我們發現從導學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都存在許多問題。針對這種情況4月份副校長李艷杰通過網上交流的形式向上海的教育前沿專家匯報了我們研究的情況,專家通過網絡平臺給我們提出了中肯的改進意見。我們迅速對自己的研究方案進行了調整。重點抓備課、研上課深化導學模式的研究提高課堂的效率。提升兩個意識:學為主體:就是把教室變成學習室;教為主導:就是把教案變成導學案。
通過改進日臻成熟:在實踐研究中我們對“導學案”進行了4次大幅度的修改,最終形成最優設計。從實施方案到模式的構建都進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比如:對于6個環節我們進過3次大的改進,只有經過反復推敲我們運用的導學案才更加科學合理。
收獲——給了我們成功的喜悅
從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我們看到教學模式的改變打破了一本教案永不變、一位老師手遮天的守舊做法。兩年來取得了點滴成績: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適合本學科特點和我校實際的高效課堂教學模式“136”導學模式,探索出科學實用性強的“導學案”,現將“136”教學模式解讀如下:
“1”指的是一個理念:“成就教師發展學生” 這是我們學校的育人理念,“讓教師成功——快樂教書,讓學生成才——學會學習”。
“3”指的是三案:課前“預習案”、課中“探究案”、課后“檢測案”。
“6”指的是六個環節:學習目標我明確 、基礎知識我會學、探究問題我參與、品讀方法我掌握、閱讀檢測我嘗試、課堂練筆我能行。
具體操作:
1.預習案中有兩個環節分別是“學習目標我明確 、基礎知識我會學”,在這一環節中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知道應該自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什么要求等。通過教師的具體要求,使學生初步認知生字、感知課文大意。學案中還對讀書方法進行了指導,怎么讀書、讀幾遍以及每遍讀書的不同要求都有明確的指導性。每次課前預習案提前下發給學生,通過學案完成課前自學環節,課堂上教師應用學案中自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反饋和檢測,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endprint
2.探究案中有兩個環節分別是“探究問題我參與、品讀方法我掌握”。首先,教師在這一板塊中根據文本設計出主線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研讀文本,學生要根據學案中所給問題對文本進行批注式閱讀。課堂上給學生足夠的學習時間后進入匯報反饋環節,操作時盡量讓不同層面的學生進行匯報,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暴露學生自學后存在的疑難問題,再通過討論、教師點撥,使學生進一步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最后形成語文綜合能力。
3.檢測案中有兩個環節分別是“閱讀檢測我嘗試、課堂練筆我能行”。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是根據每課的不同內容找到一個切入點,設計一個小練筆和一篇相關課外閱讀,這樣就能做到讀寫結合。
4.通過課題研究解決的問題。經過我們全體課題組成員和實驗班師生的共同努力,我們解決了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問題,也使教師明確了語文應該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
5.實踐意義。2012年10月末學校對導學案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課堂評估,我們驚喜地看到24個教學班24位老師的課堂教學精彩紛呈。
通過一年的熟悉和使用,使學生具備基本自學能力,以學生的“合作學習”和“成果匯報”取代傳統的教師“一言堂”和“滿堂問”。實現了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讓學生學在課前,議、讀在課堂,練筆、閱讀在課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及提高教學質量。實現“讓每個教師都會教,讓每個學生都會學”的最終目標。
反思——給了我們更高的起點
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在打造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改革中,利用導學案優化課堂教學已經成為我校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了提高,良好的學習習慣得以養成。課堂上學生安安靜靜地學習、充滿自信地匯報,老師真正成為課堂的合作者、引路人,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逐漸形成。但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不斷反思,在反思中得以提升。
審視,學案導學的實質問題
一體化:小學課時時間設置每課時40分鐘,在有限的時間內教師既要使用教案,按照教案的思路授課,又要同時處理學生的導學案,操作中出現兩層皮的現象。在對試驗班級的跟蹤研究中我們發現教師的備課教案關注的是怎樣教,而給學生設計的“學案”關注的是學生的學,基于兩者的矛盾,我們進行了深入的反思和切實地改進,只有有效地整合“教案”和“學案”,使其“一體化”,才能有效地解決教學中存在的這種問題。幾年來我們的導學案在研磨實踐反思中經歷了從“個案”研究到“共案”的整合,達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真正解決了教師不會備課和備課難的問題。
簡單化:我們建立了導學案信息庫,研究所有學年段的導學案樣本,從設計中發現“學案”的主線式問題的設計,解決了教師在設計中常出現的處處設疑,步步提問,所問問題漫無邊際的現象,但隨之而來的是表現在課堂教學上出現了問題的處理過于簡單化,缺少語文味。課堂上就問題回答問題,體現為授課中出現簡略地以邏輯思維替代了形象思維,不僅失去了語文學科的思維特點,也失去了語文學科的魅力。為弱化這一問題,我們在學案導學的使用上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師生根據導學案中所設計的主線問題在引導學生學習和授課的同時,以教材為中心進行人人參與的“批注”式的閱讀和交流式反饋,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也能讓學生體味到語文本身固有的韻味。
模式化:我們的導學案有著固定的設計模式,致使教師在設計時除了整體模式不變,還出現了過度模仿和套用的現象。教師從思想上過分關注模式本身而游離于文本以外的生搬硬套。對此,我們通過學習提升教師的備課意識,又確定了我們的備課模式,由主備教師提出導學提綱,組內共同研究用什么樣的主線問題牽引全文,并明確怎樣最有效引導學生主動高效地自學,在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拿出能體現模式理念和個人特色的導學案,保證設計出最高質量及符合各班實際情況的導學案,徹底杜絕了導學案設計的模式化。
反思,依然存在的問題
在取得一點成績的同時,深刻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讓我們有了更高的研究起點。從課堂教學的表象來看確確實實發生著可喜的變化,但要想讓每位教師都感受成功教育的那份幸福,就必須讓學案導學模式最終成為果,對教學質量產生影響,這還須要在教學模式改革之路上不斷研究,我們將繼續深入研究,在實踐中摸索,在創新中提高。
一年多的研究過程讓我們感受到了改革的艱辛,當成功結題并取得了一點點成績的時候我們感受到,從教育的風風雨雨中一路走來,我們依舊豪情滿懷,為尋求身為語文教育人的那份特有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作者單位:鐵力市第二小學)endprint